紀榮波 姜立星
【內容摘要】文言文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弊端太多,學生厭學,教師厭教,費事費力。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有效激發(fā)學生興趣,轉變學習方式,強化情感認知,提高教學效率,讓文言文課堂成為學生做喜愛的課堂。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提高效率;學生最愛
作為國學傳承和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重要載體的文言文教學,一直是壓在語文老師心頭的大石。老舊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利于學生學習文言文了,學生普遍產生畏難和厭煩情緒。精彩紛呈的多媒體軟件和互聯(lián)網功能強大,文言文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手段,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改變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式,以實現文言文教學的最優(yōu)化,真正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是如何讓多媒體成為文言文教學的得力助手,讓文言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最愛的。
一、巧用多媒體,讓學生入情入境
多媒體技術集圖、文、音、像等為一體,文言文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的強大功能,有效化解文言文的生澀難解,可以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單一枯燥,使學習過程變成一種享受,每一課文言文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都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時,針對大多數學生對陶淵明的了解不多,對東晉社會的認識不夠這一具體情況,先讓學生觀看我自行剪輯的小短片《彭澤令的清貧人生》,讓學生對陶淵明其人和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產生強烈的探究欲,然后又播放網絡上改編的短劇《桃源夢》,將學生學習《桃花源記》的興趣充分激發(fā)起來。當大家進入課文朗讀階段的時候,我又配以展現桃源風光的視頻和優(yōu)美的音樂,好多同學讀起來聲情并茂,簡直把自己當成了偶入桃源的“漁夫”和幸福的“桃源人”。這樣,學生在美好的文字享受中感知了課文內容和情感,還體會到文言文獨特的韻律之美。
但是文言文的學習絕不是蜻蜓點水,不能熱熱鬧鬧完了,什么知識點都沒掌握。接下來文言文句意的理解,對于文言語法知識的教授,如果僅靠學生死記硬背,很快就會厭煩,且易混淆。翻譯文言文,我嘗試采用動態(tài)課件,讓學生為重點實詞找“朋友”,注意古今的差異,句子的翻譯采用留白方式,讓學生不拘泥于一種翻譯法,意思對了即可。這樣學生對于翻譯句子的熱情不減,效率也高。對文言語法現象的教學,也可借助多媒體,鴻合軟件就是一個強大而便捷的多媒體軟件,利用“愛學班班”資料庫里對文言語法的歸納,將本課的文言語法以動態(tài)的方式展示,以游戲的方式鞏固,例如對省略句的辨析,我制作了“漁人”和“桃源人”兩個人偶圖標,讓學生拖入相應的位置,這樣學生一點也不覺得枯燥無味,而是饒有興趣地掌握了省略句的用法。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大膽改變教法和學法
文言文教學大致分為古文和古詩詞兩部分,古文的傳統(tǒng)的教法大多是老師講翻譯,學生記筆記;古詩詞教學方面是教師講解古詩的內容和情感,學生做筆記,然后進行背誦和默寫。古文和古詩詞學完后都要反復做題鞏固訓練,學生不勝其苦,老師也口干舌燥,不勝其煩。曾經試圖改變,但是考試命題限制了我們的教學行為。“老牛拉破車”式的文言文教學模式曠日持久,強大的鴻合軟件給了我靈感,通過多媒體聲像,可以讓古文古韻縈繞在學生心頭。于是每天晨讀時間,中午時段,晚讀時間,我給學生播放古詩文的朗誦視頻,配以優(yōu)美典雅的古箏曲,或者播詩詞古文的唱片,讓學生不經意間去吟唱。這些博大精深的文辭,不經意地就印在了學生的腦中,印在了學生的心上。而且時間久了也不容易忘記。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鞏固積極性和課外拓展熱情,我每隔一個月,就帶領學生利用周末時間舉行一次古詩文大賽,模式采用中國詩詞大會的形式,但是不是現場舉行,而是釘釘視頻會議的形式,比賽的內容也涵蓋了考點的所有內容,還邀請家長參與做評委,對于比賽的前十名優(yōu)勝者給予雙份獎勵,一份是來自老師的,一份是來自家長的,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三、巧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升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應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中學的課本里入選的文言文都是古文化長廊里顆顆璀璨的明珠,不能在死記硬背中埋沒了它們的光華。每一課文言文教學,要把情感體驗和思想教育作為重點,不可忽略。例如教授《岳陽樓記》這篇課文時,要讓學生領悟范仲淹遠大的理想,博大的情懷,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進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如何做到呢?還是要借助多媒體層層鋪陳,循序漸進。先用多媒體展示范仲淹的生平經歷,主要是他憂國憂民的具體行動,這些鮮活的信息,讓學生走進了作者的生活。然后在播放“陰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洞庭湖景色視頻,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然后讀讀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揭示主旨后,再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我們應如何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經典?教師適時借助多媒體課件資料進行點撥:“先憂后樂”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仁愛思想,范仲淹將孟子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思想進一步發(fā)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就是要超越個人的憂樂,以天下為己任,以國家利益為宗旨,竭力奉獻社會,不計得失。這就是社會和民族的脊梁啊!然后再讓學生傾情配樂朗讀,將課堂推向了高潮,但這還不夠,還要不失時機地聯(lián)系實際進行教育:播放汶川地震救災視頻,消防隊員滅火視頻,非典爆發(fā)時醫(yī)護人員救治病人的視頻。問學生:當國家面臨重大的災難或困境時,身邊或者社會中有哪些人踐行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現在的你如何向這些民族的脊梁看齊?將思想教育進一步內化,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學習古詩詞時,更要注重情感的體驗和理趣的認知,利用多媒體情境再現和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尤為重要,同時配樂朗誦,反復唱詩詞也是升華情感的有效途徑,這個過程,教師提前的準備工作是繁重的,但是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我樂此而不疲。
四、巧用多媒體技術,實現文言文教學的高效
張世超教授曾經指出:教師要具備兩方面的素養(yǎng):一個是專業(yè)素養(yǎng),一個是教學方法的素養(yǎng)。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能運用各種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取得文言文學習的最佳效果,是至關重要的。多媒體技術應該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以往的文言文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率低下。“串講法”、“讀、記、背”磨滅了多少孩子的語文情懷;重知識而輕思維,重翻譯而輕欣賞,又扼殺了多少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多媒體技術的信息容量大,呈現形式生動,還有超媒體,可以讓學生事半功倍,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率。
首先,多媒體技術有助于突出重點,淡化難點,便于理解和記憶。例如,執(zhí)教《送東陽馬生序》時,分析作者這篇贈序的主旨,我先播放一段宋濂求學“勤且堅的視頻,提問:無書,“我”是怎么克服的?無師,又是怎么解決的?然后在播放一段古代太學學習的視頻,讓學生看看太學的學習環(huán)境優(yōu)越在哪里?這樣將課本上生澀的文字轉換成生動的生活場景,有畫面,有聲音,有情節(jié),再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本文“宋濂以自身經歷現身說法,勉勵年輕人珍惜良好讀書環(huán)境,專心治學”的主旨,就迎刃而解了。這種將原先的長篇累牘,借助多媒體簡化成幾段視頻的教學,降低了難度,突出了重點,化難為易,化整為零,提高了文言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其次,多媒體技術有助于改變知識呈現方式,便于領悟和體驗。文言文的意韻深遠,但受時空限制,比較抽象,這時借助多媒體技術,可讓學生生動領悟。例如,在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對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個新奇的比喻,我適時播放霧凇和梨花的圖片,讓學生在對比中理解了詩句的精妙,更加深了對詩文內容的理解。再如執(zhí)教《河中石獸》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求之于上流”,我制作了一個三維動畫圖,讓學生明確石獸在河中的運動軌跡,這樣就理解了本文的內容,進而理解了“認識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這一道理。此外,多媒體在誦讀教學中的效果更明顯,就不必贅述了。
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與時俱進,以人為本,巧妙運用多媒體輔助文言文教學,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讓文言文的課堂成為學生的最愛,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度市南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