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寵愛孩子、控制欲強,從小到大為孩子包攬各種瑣事,替孩子做選擇、做決定,為孩子焦慮,替孩子發愁。更有甚者,孩子犯錯了愛護短、逃避責任,或是替孩子承擔責任。如此一來,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有爸媽在,什么事我都不用操心!”久而久之,孩子的責任感消失殆盡,慢慢地再也不愿對自己的行為、對任何人、任何事負責任了。
責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漸培養起來的。家長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不要剝奪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盡量去引導孩子自我管理,自主選擇,從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開始,逐漸延伸到對他人、對周圍的環境負責。
讓孩子學會自主選擇、自主管理。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的各種主動嘗試的愿望,都是責任感的萌芽。比如要求自己吃飯、獨自穿衣、自己嘗試洗襪子,家長不要阻攔,應該給孩子鼓勵和欣賞。此外,不要大大小小的事都替孩子做主,給孩子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孩子享受到自主選擇的自由,就意味著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后果。當做出不恰當的選擇,面對令他感到難過和挫敗的后果時,必定會產生生氣、失落、沮喪等負面情緒,這時候,家長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不要被孩子的情緒所支配,做出妥協。有些情緒需要孩子自己去體驗、領悟、消化。只有經歷過,孩子才能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懂得為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逐步學會自我管理。

舍得讓孩子幫忙。家庭是孩子從小感受責任的最佳場所。生活中,家長要舍得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幫大人跑跑腿。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也樂在其中,自我價值感得到增強。在一次次能夠靠自己力量幫助別人的體驗中,孩子會超越“以自我為中心”的局限,開始了解自己周圍的世界,懂得關心別人,從而強化自己對他人負責、對周圍環境負責的責任心。
讓孩子勇于承擔后果。孩子年齡小,偶爾犯錯是難免的,犯錯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好時機,關鍵在于父母對孩子的引導。孩子犯錯了,家長重點不是責備孩子,更不是一味護短,替孩子逃避責任。而是應該通過實際的行動,去引導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來彌補和修正自己的錯誤,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家長要學會“示弱”。家長平時要多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讓孩子有“長大的感覺”。比如購物時幫媽媽拿一些東西;讓孩子獨立照顧一盆植物,告訴孩子多久澆一次水,如果孩子總是忘記,沒有什么比一盆枯萎的植物更能教會他堅持和責任感。
做有責任感的父母。父母在生活中所表現的責任感的強弱,是孩子最先獲得的責任感體驗。家庭的事務不要互相推卸責任;答應了孩子的事情就要按時兌現,為自己的承諾負責;父母做錯了事也有必要向孩子認錯,并主動承擔事情的后果。這些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孩子看在眼里就會記在心上,從而影響他們的一言一行。
3-6歲是責任心產生和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幼兒處在一種最積極的準備和接受狀態,如果給予必要的刺激和幫助,某種行為能力就會迅速發展起來,并產生長久的影響。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首先需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孩子有什么過失,只要是他的責任,就應當讓他承擔,讓他們自己找原因,從而明白承擔責任就意味著要有一點耐心和吃苦精神。誰承擔得起,誰就是一個有責任心的好孩子。幼兒不僅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且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同時,要加強幼兒日常行為的養成教育,抓住生活中的點滴小事,無論事情的結果好壞,只要是孩子的獨立行為結果,就要鼓勵孩子敢作敢當,不要逃避責任,應該勇于承擔后果。
在游戲中滲透責任教育。游戲是幼兒的主要學習形式,也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無論是象征游戲還是角色游戲,無論是聯合游戲還是合作游戲,游戲中幼兒要進行交往,要相互配合,要為別人考慮,要承擔一定的任務,這些都能促進幼兒責任心的發展。當然,如果教師能有意識地編排好培養責任心的角色游戲、合作游戲,組織幼兒參加,并提供解釋和指導,則效果會更好。幼兒園一日活動有很多環節,只要教師稍加留意,幼兒園任何日常活動都可以成為培養幼兒責任心的有效渠道。
為孩子制定行為的規矩。孩子做事往往是憑興趣的,要讓孩子對某件事負責到底,必須清楚地告訴他做事的要求,并且與規矩聯系在一起。給孩子制定規矩,讓他知道什么是該做的、應該怎樣做,否則將會產生哪些后果、受到哪些懲罰。讓孩子承擔行為后果,孩子才會真正知道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孩子做出了責任行為,要及時給予獎勵,使他們獲得積極反饋從而幫助其責任行為逐漸鞏固。獎勵可以使兒童悅納自己,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這對于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幼兒責任心的培養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程,只靠教師個人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必須與家長聯合起來共同行動。首先,教師和家長要經常進行溝通。教師針對幼兒在幼兒園里表現出的各種行為及時向家長匯報,家長也可以將幼兒在家中的某些行為表現向老師匯報和咨詢。這樣家長和教師才會做到交底清楚、心中有數。其次,教師和家長應該協同制訂培養方案。針對幼兒的特點及其家庭情況制訂出一套符合該幼兒實際情況的培養方案,根據這樣的方案對幼兒進行培養才會做到有的放矢,幼兒的責任心也能夠較快地發展起來。最后,教師和家長在教育思想上應保持一致。不能有互相矛盾的事發生。如果教師和家長在對幼兒的教育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會對幼兒產生負面的影響,使他們無所適從。
錢志亮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碩士導師。
攝影/中國兒童中心學前教育部 楊麗莎
3-4歲
★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成人
4-5歲
★知道自己在家里的角色和任務,并能在成人指導下堅持完成
5-6歲
★愿意主動承擔在幼兒園里的任務,并能堅持做完,不半途而廢
★努力完成老師、父母長輩交給的任務,并能堅持做完,不半途而廢

(摘自全國婦聯編寫的《兒童家庭德育指導手冊(3-6歲)》,中國婦女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