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周國平
我們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擔各種責任,小至對家庭、親戚、朋友,對自己的職務,大至對國家和社會。這些責任多半是應該承擔的。不過我們不要忘記,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一項根本的責任,便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每個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機會,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這唯一的一次人生虛度了,也沒有任何人能夠真正安慰他。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產生強烈的責任心呢?在某種意義上,人世間各種其他的責任都是可以分擔或轉讓的,唯有對自己的人生的責任,每個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來承擔,一絲一毫依靠不了別人。
不止于此。我還要說,對自己的人生的責任心是其余一切責任心的根源。一個人唯有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建立了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發,自覺地選擇和承擔起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正如歌德所說:“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因為這種愛,所以盡責本身就成了生命意義的一種實現,就能從中獲得心靈的滿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個不愛人生的人怎么會愛他人和愛事業,一個在人生中隨波逐流的人怎么會堅定地負起生活中的責任。實際情況往往是,這樣的人把盡責不是看作從外面加給他的負擔而勉強承受,便是看作純粹的付出而索求回報。
一個不知對自己的人生負有什么責任的人,他甚至無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責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爾斯泰請教,為了盡到對人類的責任,她應該做些什么。托爾斯泰聽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們為之受苦的巨大災難就在于沒有自己的信念,卻偏要做出按照某種信念生活的樣子。當然,這樣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這是一種情況。更常見的情況是,許多人對責任的關系確實是完全被動的,他們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視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出于自覺的選擇,而是由于習慣、時尚、輿論等原因。譬如說,有的人把偶然卻又長期從事的某一職業當作了自己的責任,從不嘗試去擁有真正適合自己本性的事業。有的人看見別人發財和揮霍,便覺得自己也有責任拼命掙錢花錢。有的人十分看重別人尤其上司對自己的評價,謹小慎微地為這種評價而活著。由于他們不曾認真地想過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責任問題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們活在世上,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之所在,因而關于責任的種種虛假觀念都不能使他動搖了。我還相信,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內的一切社會關系上,他對自己的行為都會有一種負責的態度。如果一個社會是由這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成員組成的,這個社會就必定是高質量的有效率的社會。
(選自《雜文月刊》,有刪改)
1.總分式論證結構。
總分式論證結構就是在論證的段落、層次結構中引入總說和分說關系的論證方法,這種方法的運用能使論證內容綱目清晰,層次井然。總分式一般有“總——分——總”“總——分”“分——總”等形式,無論何種形式,首先應在“總”字上下功夫,要以準確精練的語言,將分述內容的主旨概括出來,使之成為能“張目”的總綱。同時,分說必須與總說在中心主旨上保持一致,應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論證中心論點,相互之間不可重復、交叉。當然在實際寫作時,根據立論的需要,這三種方式常常結合運用。《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題目就直接點明了文章的中心論點: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話“我們還有一種根本的責任,便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全文都是圍繞這個中心來論證的。第二、三、四段分別從“自己的人生責任只能完全由自己來承擔”“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是其余一切責任心的根源”“明確自己的人生責任,才能弄清自己的社會責任”這三個不同的角度論證“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這一中心論點。
2.論證的方法多種多樣。
議論文的論據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論證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方法有歸納法:從分析典型,即分析個別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點,然后得出結論;推理法:從一般原理出發,對個別事物進行說明、分析,而后得出結論;對照法:對所有事實、方面進行對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結論;駁論法:先列出錯誤的觀點,然后逐條批駁,最后闡明自己的觀點。《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第二個分論點在論證中運用了對比論證,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是其余一切責任心的根源,進而證明了中心論點。
堅定目標,砥礪前行
◎文如意
目標如航海的燈塔,指引著我們前行;目標如黑暗中的火種,凝聚著我們所有的希望;目標猶如開放的花朵,孕育著成功的美麗。目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那我們應該怎么來實現目標呢?
首先,明確目標要從自身出發,符合客觀實際。新中國成立后,在探索新中國的發展之路時,我國曾出現了不少失誤,比如“十五年內超英趕美”,對于剛成立的新中國來說,這無疑是癡人說夢。新中國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基礎薄弱,工業技術落后,雖然當時通過“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國家的工業面貌有所改變,但與當時的工業老牌強國相比,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技術上都有著巨大的差距。當時定下這個目標肯定是不現實的。所以制定目標要從實際出發,符合客觀規律。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國情,對個人來說也是如此,要符合個人客觀實際。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不必羨慕大樹可以撒下一片陰涼,你自可以染綠一片草原;如果你是一簇桂花,不必羨慕玫瑰的婀娜多姿,你自可以芬芳整個金秋;如果你是一顆星星,不必羨慕太陽的光芒萬丈,你自可以點綴一角夜空!
目標也不是只要確立就能達到,而是要通過不斷努力才能實現的,必然會經歷挫折艱辛。例如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從小就立志寫一部歷史大作。但在為李陵辯解的時候觸怒漢武帝,遭受了慘無人道的宮刑,遭到了許多人的嘲諷和白眼。他也曾有過輕生的念頭,但他一想到自己的夙愿還未完成,就放下了世俗的雜念,放下了身前的恥辱和身后的榮光,用筆墨在歷史的長河中勾勒出一個個鮮明的歷史人物形象,最后寫出了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他的名字最終流傳千古。
在我國歷史上,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聞雞起舞的祖逖,奮起抗元的文天祥,棄醫從文的魯迅……時代賦予了我們更大的責任和使命,我們更當堅定目標,砥礪前行!
【湖南桃江縣桃花江鎮中心學校新星文學社,指導老師:王劍蕾】
點評
作文先論述“明確目標要從自身出發,符合客觀實際”,然后論述“目標也不是只要確立就能達到,而是要通過不斷努力才能實現的”;最后總結全文,歸納中心論點“堅定目標,砥礪前行”。第二至四段的論述充分展示了考生思維的深度。文中綜合運用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等多種論證方式,增強了作文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