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珠
閱讀下列兩則材料,按要求寫作。
材料一:《蘇州園林》中說道:“墻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材料二: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幾乎所有的人都有被隔離的經歷,你也不例外。隔離了人,但不隔離愛。我們眾志成城,互相鼓勵,互相幫助,打贏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請以“隔而不隔”為題,寫一篇文章。你可以續寫這段特殊時間里發生的故事,也可以就此題寫一篇演講稿,還可以就此題盡情表達生活中的體驗、發現與感悟。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選;②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和地名。
從形式上看,這是由材料和命題組成的作文題型。從材料本身來說,作用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既是舉例的,又是提示的;材料的性質既是生活的,又是情境的。特別是從價值導向上看,本題提倡寫作從自然景觀走向人性、人文,實現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統一。
1.審題立意要準。
此題的寫作陷阱較少,但在寫作中很多人會出現下列問題:(1)立意不深。對于“不隔”的理解,很多人只是停留在表面,沒有發現“不隔”的精神內涵,因為挖掘得不深,所以讀起來就覺得很平淡。(2)面面俱到。我們強調作文以小切口表現大主題。有的考生在作文中面面俱到,沒有余力深入挖掘,這樣寫作深度不夠;也有的考生抓住一個主題泛泛而談,似乎面面俱到但實質“面面不到”。比如以新冠疫情為抓手,表現全國人民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拼搏、英勇“戰疫”的風貌,考生沒從身邊的某時某地出發,只是借助于網絡上的片段信息,湊出一個個碎片化作文,是很難打動人心的。
2.選材要“新”。
根據寫作目的和表達主題的需要,我們要精心選擇一些內容新穎、主題健康、真實感人、具有生活氣息、富有表現力的材料,用以突出中心,升華主題。選材要緊扣時代脈搏,彰顯時代色彩,關注社會,關注自然、關注弱勢群體、關注公益、關注食品安全等。
隔而不隔
◎韓沅皓
我站在河的一邊,隔著一座石橋,橋對面便是我的家鄉。
橋上一個人也沒有,暗青色的石橋拱起佝僂的腰,隨著我拾級而上的腳步發出沉悶的哼聲。橋下歡快流過的溪水,也像孩子一樣“笑問客從何處來”。
我的心頭猛地一緊,腦海里便浮現出魯迅《故鄉》中的一句話:“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昔時玩耍的石子路已被澆成了瀝青,散發著冷酷的氣息。記憶中的紅瓦小屋,搖身一變,成了高大的樓房,不近人情地盯著我這個“外來者”。金黃色的麥田被挖成了深不見底的魚塘……我幼時的記憶渴望到與它相匹配的對象里去,卻一次又一次被它們以滄桑而陌生的姿態隔開。我拼命地走著,甚至跑了起來,我一把扯下戴著的口罩,想要呼吸到那股鄉土的情味。
“唉,誰家的娃子到處亂跑,快把口罩戴好!”突然,不遠處傳來一道嘹亮而粗獷的聲音。我一下子停下腳步,走近了看,原來是一群老人。
“咦,你這娃看著挺面熟,這不是村東頭那老韓家的孫子嗎?這么大了!”還是那個聲音,我定睛看去,隔著一道記憶的墻壁,我終于認出了他,是在我小的時候經常給我糖吃的劉爺爺。
“您……您還認得出我?”我瞪大雙眼,難以置信地指了指自己。
“這什么話!只要是咱村子里走出去的娃,不管走多遠,我也能把他認出來!”劉爺爺拍了拍他厚實的胸口,發出了令人安心的“咚咚”聲。
我的眼睛酸酸的,那是一種漂泊的孤船在海上覓見了燈塔的感動。劉爺爺黝黑的臉上泛起樸實的笑,好像燈塔的光束隔著厚障壁穿了過來。
我又仔細地看了看坐在劉爺爺周圍的幾位老人,雖然他們都戴著口罩,但有股濃郁的溫情從口罩下熱情的話語中傳遞了出來。
有人拍了拍劉爺爺的肩:“老劉,還說人家孩子呢,你自己口罩還不趕快戴上!”
我們都會意地戴上了口罩,但我覺得雖然隔著口罩,我們卻融為了一個集體。
老人們圍在一棵老槐樹下嘮著家常。我驚奇地發現,他們當中大多數人我都認得,或許這就是歲月的“手下留情”。無論我走了多久,也不會與他們相隔太遠。
感謝這些“隔離的屏障”,讓我意識到我們其實并沒有相隔,而是融為了一體……
【江蘇高郵市外國語學校世紀風文學社】
點評
作文記敘了自己回家鄉的一次經歷,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敘寫了鄉親們的熱情,讓“我”原本黯淡的心情透進了陽光。作文情景交融,開頭景物描寫烘托了人物沮喪的心情,但后來劉爺爺樸實的話語,溫暖了“我”的心房,讓“我”意識到我們其實沒有相隔。考生構思巧妙,善于選點展開,行文跌宕起伏,耐人尋味。
隔而不隔
◎居心雨
爺爺是個老教師,教語文的,桃李滿天下。雖不懂文縐縐的話,卻不妨礙我對吟詩作對的爺爺心生崇拜。我讀李白的詩:“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多么醇厚悠遠的意境啊。爺爺閑時也誦些詩,令我記憶尤深的是,一天雨后,他望著屋外如洗碧空,欲滴翠色,背著手搖頭晃腦吟哦的詩句:“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我也不知為何偏是記住了這句,心里對詩中的夏天生出了難以名狀的情愫。
后來,爺爺陸續教了我許多,不論是“繡口一吐,半個盛唐”的李白,還是“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都讓我憧憬。爺爺從不給我講解詩,而是讓我自己去和詩人“交談”,去理解他們。爺爺這種“隔”的態度,讓我一直保持著對詩詞最初的那份悸動。我想,我和這群詩人,還隔了很遠,很遠。
后來,又是一個下雨天,我坐在爺爺經常盤膝而坐的小席子上,看雨打芭蕉,想著李清照的那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那時,爺爺已經不在了。而我卻始終沒能像爺爺一樣,和詩人親密交談。我們相隔了千年,跨越了唐宋元明清,我們處于不同時代,沒有相同的境遇,我們相隔甚遠。
外面的雨漸漸停了,接連下了幾日的雨滌去塵囂,一陣悸動涌上我的心頭。我仿佛被拉回了最初的時光,又看到安靜又慈祥的爺爺,在蕉房簾外吟誦:“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這首詩,叫《喜晴》。
到底是爺爺吟的詩,還是范成大吟的呢?我已然難以分辨了。墻下筍成林出,而此時此境,我才理解馮驥才所說的“感覺是找不到的,只有等它來找你”。我終于明白了這首詩的意思:雨長不知春去夏來,天晴始覺夏日已深。我想,我受詩的熏陶也是如此。在這樣一個時刻,我才突然察覺到,詩心詩情在不知不覺間浸潤了我的心。我同這些文人墨客,即使隔了悠久的歲月,但情感是隔不斷的,因為詩還在,因為我們都滿懷詩情。
我們隔了千年歲月,卻詩情相通,詩心不隔。季節變化,文化傳承。我們隔著一場雨,卻不隔這個夏。
【江蘇高郵市外國語學校世紀風文學社】
點評
考生寫了自己對古詩文由不理解到理解,由此發出感嘆,“我同這些文人墨客即使隔了悠久的歲月,但情感是隔不斷的”,從而很好地突出了主題。本文文筆優美,對于景色的描寫,簡練而準確,由一場連綿的雨觸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此外,一些精妙詞句的使用,無形中為作文增添了不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