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楊
語言和文字是人類知識文化傳遞的載體,是人類表達思想、情感交流的紐帶。規范使用語言和文字,能讓學生了解祖國語言所傳承的豐富燦爛的文化,加深對母語的情感;明確學習和規范運用語言文字重要性,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增強教師自身素質,加強教學基本功
自古以來就有“名師出高徒”一說,教師所教的學生,無論是在寫字、說話、思考都是教師的“影子”。正因為如此,這就要求教師要成為“全天候”知識輸出者,寫好每一個規范字,讀好每一個規范音,時刻向學生呈現最完美的形象。同時,要具有“全程意識”,黑板上的板書、學生作業本上的評語,課堂的講授、與學生的對話,都要努力做到規范,收到示范的功效。
二、培養學生善于查閱、正確認讀
葉圣陶先生說過:“無論什么人都應該把字典作為終身伴侶,以便隨時解決語言文字的疑難。”不少學生“不懂就問”,卻懶于動手動腦,不久便“債臺高筑”,學習效果不理想。現今,教學的輔助手段逐漸多樣化,從最常用的《新華字典》到海量的網絡詞庫,總有一種受到學生的喜愛與追捧。教師可通過適當地引導,教會學生查閱,這是規范語言文字的工具性手段,“逼”學生去查詢,使他們明白“看過不如讀過,讀過不如查過”的道理。
三、讀、誦結合,加深語感
朗讀與吟誦是語言能力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葉圣陶講:“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要讓學生用恰當的語速、語調,將課文中所蘊含著的精華讀出來,讀出作者的情感,讀出深遠的意境,讀出文字的優美。多種感官齊用,有助于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
四、加強課堂對話訓練,規范語言文字
課堂的對話練習是規范語言文字一個“測試儀”,它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口頭表達。這一教學操作方式多樣化:可以是師生對話;可以是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進行解答;可以是老師拋出類似半命題作文的小習作,要求學生口頭表述下去;也可以讓學生根據不同的答案進行辯論。如果學生的回答是正確的,這就形成一次不錯的詞匯運用體驗;如果學生說錯了,可以及時幫他糾正,加深他對詞匯運用的認識; 如果各方所講意思相同而用詞各異,那是最理想的狀態,都有成功的滿足感,同時也接觸了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擴大自身的知識面。這種教學方法,無異是一場無人監考的語言測試,能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五、橫、縱向比較,在比較中進步
學習語言文字,離不開比較,有比較才有區別,孰優孰劣,一目了然。“知不足而后方能進步”,在不斷的比較中成長,才能學到語言文字的精華。比較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與同學進行比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讓學生相互印證語言與文字敘述和表達,可以借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另一種是自我比較,指導學生周期性地翻閱之前的習作,并與現在的習作相比較,或讓學生周期性錄制朗讀音頻并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能更直觀地發現自己的不足或進步。
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文字之一,它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因此,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積極性,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規范習慣。這樣,語言文字的學習才能從課堂拓展到課外,由校園延伸到社會,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