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霞
“純美語文”是對語文課堂內(nèi)涵和外延,本真和本色的一種思考和回歸,通過構(gòu)建“三純”——純真、純情、純?nèi)さ恼Z文教學,引領學生感悟語文獨具魅力的語言美、意境美、思維美與文化美,漸入“純美語文”的美好境界。
一、純真——讓語文教學回歸本真
“純真”語文,植根于語文教學的本體性。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本體性關鍵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聚焦一個核心,即以語用為核心;強化兩項實踐,即閱讀和表達實踐;落實五字目標,即聽、說、讀、寫、書。一個核心、兩項實踐和五字目標的125語文教學主張,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保障。基于125語文教學主張,語文課的教學內(nèi)容必須慎重選擇,要跟傳統(tǒng)的“分析課文內(nèi)容”式的教學說再見,變傳統(tǒng)的“教課文”為“學語文”,構(gòu)建“用課文學語文”的教學模式。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捕捉和挖掘課文中蘊藏的語用價值,做到目標明確、主次分明地落實課堂教學。如《新型玻璃》不能上成研究科學問題的科學課,《釣魚》不能上成研究道德問題的思政課,而要引領學生在深入的讀書交流中感悟課文作者遣詞用句的精準、謀篇布局的巧妙,讓學生在舉一反三、學以致用中,實現(xiàn)語言積累到語言運用的有機融合。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
以部編版教材四年級課文《小英雄雨來》為例,首先要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也就是我們要清晰課堂要落實什么樣的語文素養(yǎng),“教什么遠比怎么教更重要”。根據(jù)課文篇幅長、內(nèi)容離學生生活比較久遠的特點,同時結(jié)合單元語文要素及編者意圖,確定教學任務:1.落實“長文短教,難文淺教”的策略與方法;2.引導學生通過“提煉法”歸納課文各部分小標題,并能學以致用。教什么的任務確定以后,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體現(xiàn)語文本體性教學呢?我們要跟傳統(tǒng)“分析課文內(nèi)容式”的教學說再見,引導學生“用課文,學語文”,提升語言實踐能力。在落實第一個教學任務時,先讓學生觀察課文行文的特點,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文章是用一至六的序號將各部分內(nèi)容分開的,接著讓學生嘗試快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各部分主要寫了什么,并能思前想后地將課文各部分聯(lián)系起來,理解課文大意。在深入探究,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歸納總結(jié)學習長文的方法:按部分讀;快速瀏覽;邊讀邊想;前后兼顧。而第二個教學任務的落實,跟第一個教學任務是平衡發(fā)展,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提煉法”歸納課文各部分小標題呢?我們要給學生搭支架,通過列表清晰地讓我們的思維可視化,讓學生輕松掌握歸納小標題的“提煉法”。如圖所示:
這樣,由扶到放有梯度地教會學生領悟“提煉法”,并實現(xiàn)學法遷移,學以致用,讓學生自主概括剩下四部分的小標題。在學生嘗到“提煉法”的甜頭后,乘勝追擊,進一步引導他們領會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小標題)”的形式,輔以簡潔的連接語,就能輕松地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如此,把長文讀短,提取信息,提煉語言;再由短變長,發(fā)展語言。學生的思維能力、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本體性。
總之,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課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努力構(gòu)建促進學生語言構(gòu)建與運用的能力體系。這種能力體系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學習語文的方法、策略,語文學習習慣等,也就是統(tǒng)編版教材中反復強調(diào)落實的語文要素。更好地落實語文要素,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學習語文的基礎任務是語言積累,重點難點是表達實踐,而核心內(nèi)容則是整本書的閱讀。此外,基于實踐的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在教學中的無痕融合,是語文教學持之以恒的主要任務。
二、純情——讓語文教學植根生活
語文教學最高的境界是“純情”。純情,倡導語文教學始終伴隨著情境、情感的體驗。
“純情”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情境教學”教育家李吉林說:“兒童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是讓世界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過程,同時也是讓他們進入世界,進入社會生活,進而漸漸長大的過程”。語文教學應該是繽紛多彩的、充滿創(chuàng)意的實踐活動,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都是我們語文學習的包羅萬象的廣闊天地。我們要放眼世界,拓寬視野,讓語文學習跟生活體驗密切聯(lián)系起來。如讓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走走看看中學習語文;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讓學生在課堂的各式體驗中學習語文;推薦讀物或電視節(jié)目,如引導學生閱讀《中國地理等報刊雜志》,觀看“中國詩詞大會”等,讓學生在拓展視野中學習語文。再如舉辦各種社團活動,成立班級記者團,組織各類科探考察等,讓學生的視野不斷地延伸,進而就社會熱點、焦點表達個人觀點,使其分析問題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不斷的提升。正如《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的那樣:“語文課程應該植根于現(xiàn)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的活力。”學習語文的空間不能局限于課堂,社會、生活才是學語文的大課堂。
“純情”的課堂是延伸的課堂。要改變語文課堂“少慢差費”現(xiàn)狀,樹立“大語文觀”,引領學生走進“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的廣闊的閱讀天地。注重課內(nèi)課外閱讀有效鏈接,通過“以讀引讀”“群文閱讀”等方式,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選讀大量的課外讀物,實現(xiàn)對教材與課堂的超越,加強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鏈接。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以“父愛”為主題,自選古今中外關于父愛的文章開展主題閱讀,并進行交流分享活動,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感受父愛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感悟作家獨具匠心的描寫技巧及靈活多樣的表現(xiàn)方式。這樣的語文教學,遵循學習規(guī)律,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學生在發(fā)展語言的同時,鍛煉思維,提升文化審美。
三、純?nèi)ぁ屨Z文課堂充滿情趣
“純?nèi)ぁ钡恼n堂閃耀著學生的光芒。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學生以舞臺與空間,還學生以情感與活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見,老師的“教”讓位于學生的“學”已然勢在必行。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要做到“四給”:1.給時間。教師要摒棄徒勞的講授,做到精講、善導、巧問,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增長知識,提升能力。2.給工具。教師要發(fā)揮好主導作用,通過預習單、學習單、作業(yè)單等工具,引導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展開學習、讓學習更具實效性。3.給方法。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學習方法策略的引導,如理解詞語,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分析綜合法、聯(lián)系上下文、結(jié)合生活實際、近、反義詞類比等多種方法;而概括課文內(nèi)容,則引導學生通過課題擴充、段意合并、抓關鍵詞句、提取六要素等方法。在日常教學中授學生以“漁”,讓這些學習方法和策略在不斷的運用和實踐中融會貫通,內(nèi)化為學生自身的學習技能,讓學生的學習之路走得更寬、更遠。4.給平臺。搭建自由展示的平臺,如課前課中組織學生開展“朗誦者”“詩詞擂臺賽”“成語小達人”“我的閱讀分享”“小小新聞發(fā)布會”等分享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平臺上綻放精彩。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充分地表達所疑、所惑、所思、所感、所悟,在互相交流、彼此分享、共同收獲中,我們會收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純真、純情、純?nèi)ぁ叭儭笔恰凹兠勒Z文”的動力和源泉,它們相依相融,橫向交錯、縱向遞進,循環(huán)至美。有了“三純”的厚積薄發(fā),才有語文課堂的唯美呈現(xiàn)。讓我們精心打造一個個“純美”的語文課堂,引領學生一次次走進廣闊而亮麗的語文天地,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無限煥發(fā)的語言美、意境美、思維美與文化美。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