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中文
這是一個變化的時代。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大背景下,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識經濟迅速發展是當前全球教育發展的重大特征,如何培養人才、培養怎樣的人才、如何堅守民族文化的根培養文化自信的人才?成為每一個小語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而“文化自信”人才的培養關鍵在語文教師,關鍵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教師專業發展,從而培養一大批具有民族情懷、國際視野、善于跨文化溝通、理解合作的“文化自信”人才。
一、以校本培訓提升傳統文化素養
我校首先抓通識型的校本培訓,開展系列化的凸顯傳統文化教育主題的校本培訓,引導教師主動學習、立德修身、仁愛達人,引導教師自覺傳承、回歸課堂、勇于實踐。
(一)引導教師立德修身、仁愛達人
通過“通識培訓+自主研修+專家引領”的系列校本培訓,整體提升教師傳統文化素養,引導教師們理解,教育做到極致就是一種文化,是無形的一種影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心不在于知識傳授,而在于人格培養和道德教化。
引導教師立德修身、仁愛達人,做一個教育的智者、仁者和勇者。
怎樣做一個教育的智者?就是“每日一知道、每日一清心”。教育“智”者在于每日不斷增長見聞與學識,保持精神的豐滿;教育“慧”者在于每天不斷清掃內心的“垃圾”,保持內心的平靜。
怎樣做一個教育的仁者?就是把平常的小事情做徹底了。做到孔子講的四件事:一是“出門如見大賓”。老師對待每一個學生無分別,都像對待“大賓”一樣充滿熱情和真誠。二是“使民如承大祭”。要推動每個學生主動學習、自主管理,要求老師心懷恭敬之心對待每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無條件做到。四是“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讓每位老師成為一個有光的人。
怎樣做一個教育的勇者?不僅僅探尋教育的本質,更是親身實踐,主動變革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以一片純潔的教育情懷,輔以“遇山開路、遇水搭橋”卻又“游刃有余”的行動力,教育的改變也在于此。
(二)引導教師明確是什么、傳承什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分為理性生活一脈和靈性生活一脈,構成完整的中國文化系統。
經典是我們的圣賢,是用來打通心路的,有時踐行并悟透其中一句話,一輩子都受用不盡。例如:《大學》里講“止定靜安慮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止,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要到哪里去以及自己的邊界,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有方向感、目標感又有邊界感。一旦能“止”,就會志有定向,人就踏實心定心靜了,就可以安心地思考、認真地做事、及時地反思,從而有所收獲和體悟。而目前許多人不安心、揪心痛苦,皆源于不能“知止”,難以靜心。
傳承什么?傳統文化教育應包括:立足于“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教育;立足于“修身養性”的人格修養教育;立足于“仁愛和諧”的社會關愛教育;立足于“家國情懷”的愛國主義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重心不在于知識傳授,而在于人格培養和道德教化;旨在端正孩子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培養他們的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希冀通過傳承,搶救記憶的黃金時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讓民族文化血脈相傳。
(三)引導教師回歸課堂、追問反思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四有教師的提出,拷問每一個教師的綜合素養和道德底線。我校引導教師回歸三尺講臺、回歸課堂教學主陣地,通過不斷的追問來呼喚教師的文化自覺,呼喚教師主動變革的意識、自我探究的動力,從而帶來課堂教學行為點滴的改變,回歸教育的淡定和寧靜,重現教育的生機與活力。
追問一:我有怎樣的教育觀?(教育是什么?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教師的教育觀將直接影響著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
追問二:我能時時處處做好示范嗎?(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能首先無條件做到嗎?能時時處處做好學生的示范嗎?我的知識儲備夠用嗎?我能將閱讀作為一種生活習慣嗎?我能將研究作為一種工作方式嗎?我能將創新作為一種品質追求嗎?我對所任教的學科知識體系和學科課程標準清晰嗎?)
追問三:我上課前都有好的心情嗎?(人是感情動物,誰會沒有喜怒哀樂?人是一個復雜的社會人,誰會沒有一本難念的經?上課前老師是否將不好的心情帶進課堂?上課前是否想著怎樣萬般無奈地應付完一節課?想著怎樣痛苦地面對令自己束手無策的學生?)
追問四:我的直覺判斷能力如何?(當教師走進課堂,面對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面對著一顆顆稚嫩的心靈,是否有敏銳的直覺判斷能力?)
追問五:上課時,我關注學生什么?(上課時,是關注學生表面的熱鬧、虛假的興奮,還是關注學生內在的收獲、真實的體驗?是關注學生都懂了、都會了,還是關注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又帶著新的問題走出教室?是關注學生的聽話乖巧、服服貼貼,還是關注學生對權威、對課本的挑戰?)
追問六:我能撓到學生的“癢處”嗎?(每個人都有一些生理上的神經敏感區,如腋肢窩、腳板心等。同樣,學生學習上也會有“癢處”,或稱學習興趣點,如何才能找準學生學習的“癢處”呢?)
追問七:我怎樣對待學生的錯誤?(課堂中,學生往往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教師應怎樣對待呢?老師應把錯誤或問題拋給學生,引導學生去探究。做到錯誤讓學生發現,方法讓學生歸納,思路讓學生述說。通過“錯誤教學”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錯誤中進步。)
追問八:我能讓每個孩子感到安全嗎?(我能讓每個孩子感到安全嗎?老師每一次真誠的微笑,能喚起學生冬眠的自信;每一個深情的注視,能給予學生莫大的鼓勵。假如給從未回答過問題的學生一次答問的機會,并上前拍拍學生的肩膀,就能讓學生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頭,這難道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嗎?)
二、以課改實踐探索有效傳承策略
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課外實踐為途徑,聚焦廣東省“十九大精神專項”科研課題《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教學策略》,開展課改實踐,探索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是形成教材整合策略,構建貫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的小語教材體系。人教版教材+推薦閱讀書目+古詩文經典,一年級:《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二年級:《弟子規》《龍文鞭影》《古詩80首)》;三年級:《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古詩80首》;四年級:《大學》《中庸》宋詞節選;五年級:《道德經》《孟子》宋詞節選;六年級:《周易》《論語》及經典散文。具體做法是,拓展整合教材(整合人教版小語教材、推薦閱讀書目以及國學經典書籍),并開展“向繁瑣分析說再見”的精講導讀課堂實踐研究,開展“童子功”背誦常規積累活動研究。其中關鍵指導教師重構課程體系和課堂范式,依據教材單元主題,分析單元的重點和難點(包括字詞的運用、語言的感悟和品味、文章的寫法和表達、文章的內容和情感)等的內在聯系,進行主體材料的建構,將教材的一個單元或一篇文章做一個主題,從而引導學生搜集并閱讀與所學文章或單元教學的重點相關、相近、相似或相對的多篇文章,在大量的閱讀中豐富學生的認知、情感與體驗,創造與文本交流、對話氛圍的條件,形成思維碰撞,產生情感升華、價值提升。
二是形成精講導讀教學策略及“不求甚解”誦讀策略,探索小語教學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范式。依據小學生記憶力強、理解力弱的生理特點,引導學生用2/3的課堂時間學完教材,其余1/3時間自主閱讀推薦書目及誦讀古詩文經典。
三是形成回歸人性的創造性轉化策略。采取浸潤式、體驗式、陶冶式,完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兒童轉化,讓生喜讀樂誦,達成六年誦十萬字、讀百部書目標;并創新中華傳統節日活動,讓中華的傳統節日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讓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而煥發異彩。
近年來,學校書香校園氛圍濃厚,成為一所上級肯定、群眾滿意、學生喜愛的窗口式學校。學校成立了一個區級語文名師工作室,一線小學語文教師初步學會傳承傳統文化的實招,成就了一批樂于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師。學生樂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驗中華文化之旅,民族文化認同感強,學生優秀的素質尤其是書香氣質得到家長的廣泛認可及社會的普遍贊譽。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