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想法逐漸增多,但孩子與家長之間有效的溝通卻越來越少,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向家長吐露心聲,家長很難了解到孩子的真實想法,而一味逼問與命令又可能會在無意間傷害到孩子的情感,進而導致親子關系的僵化與破裂。循環日記的出現則無異于在孩子與父母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通過每周一次的循環日記互讀互評活動,家長不僅有機會更加貼近孩子的心靈、情感世界,同時也能夠以一種相對平等、溫和的姿態與孩子進行交流,既避免了面對面交流可能導致的緊張、尷尬、畏懼、抗拒等情緒的產生,也為良性親子關系的形成與發展創設了有利條件。
一、“循環日記”為構建和諧親子關系提供了合作學習的平臺
通過將兩次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比對,我們發現循環日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客觀上改善了當前許多家長只顧工作而疏忽孩子學習成長的實際問題。根據本次調查前測的第3題、第4題和第7題結果顯示,被調查對象中只有1351%的父母會每天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并幫助孩子及時解決問題,而能夠經常帶孩子去公園或游樂場所的則不足總調查人數的20%。顯然,由于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模式,當前大部分的家庭都還存在著父母工作忙,親子互動時間短以及很難做到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能立馬放下手邊事情去耐心陪伴等問題,而與之相應的,孩子自然也沒有合適的途徑去和家長進行傾訴,彼此之間不健康的情緒得不到理解和宣泄,誤解逐步加深,親子矛盾在不斷積累中進一步激化。
在此背景下,“循環日記”這種強調多方共同參與、合作學習的寫作教學模式則極大地改善了親子關系,打破了兩代人之間的情感隔閡,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交流與交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和窗口。也正是通過這一契機,親子之間的互動顯著增多,父母有機會深度參與到孩子的學習、生活和紛繁復雜的精神世界中去,想孩子之所想,感孩子之所感。橫亙在兩代人之間的代際矛盾,諸多難以宣之于口的情感體驗,或者希望對方能夠理解的想法、觀點以一種更加委婉、恰切、和諧的方式被傳遞出去,有效促進了雙方的相互理解與溝通,不僅起到了緩和親子關系的作用,同時也避免了新的矛盾產生。
從本次調研的后測中看到,在使用循環日記一學年后,同一批調查對象在相同的問題上的得分明顯提高,6658%的學生表示父母會經常或每天抽出時間來陪伴自己,共同分享喜憂,超過50%的家長會經常或總是帶孩子去公園或體育館散心,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則有6031%的家長選擇放下手邊的事幫助孩子,耐心傾聽。我們隨機選取了幾本循環日記發現,孩子們都寫到了和父母之間發生的矛盾并且有較為強烈的意愿希望家長能通過循環日記了解到自己的想法。循環日記的開展,一方面讓孩子每天通過記述相關的事件來達到提升寫作的目的,另一方面則是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傾訴與表達內心真實想法的陣地。我們要求孩子盡可能去進行表達,同時也希望家長能夠在循環日記里和孩子進行互動,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對當前的親子關系進行重新審視。這樣的互動使得家長每天都必須抽出一部分時間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即便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面對面溝通,但這種形式的交流也有助于家長在第一時間了解孩子心理或情緒上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或者化解了親子間的矛盾與隔閡。
二、“循環日記”為構建和諧親子關系創設了平等溝通的條件
循環日記不僅可以在客觀上增加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同時還在親子關系中起到了調節劑的作用。童年時,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而到青春期后,對家長的依賴則更多地表現為希望從家長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隨著知識面的拓寬、視野的開闊、獨立人格的逐漸形成,自我意識開始發生質的變化。他們渴望家長給予他們成人式的平等、信任和尊重。而此時有的家長受傳統封建家長制思想意識的影響,總習慣于把自己擺在主導者的位置上,居高臨下看孩子,時時擔心孩子會出差錯,以致事事干涉孩子,處處監督孩子,不讓孩子有半點自主權。在本次調研的前測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父母認為孩子不懂得自己的良苦用心,“我這都是為了你好”成為大部分家長的共同心聲;而孩子也沒有領會到父母的意圖,總認為我不想做什么他們就非要我做什么,彼此之間的對話總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命令和強制的基礎之上,甚至感覺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始終處于各種對立和沖突之中。
此外,在循環日記中,家長之間同樣也可以進行交流,如果有覺得值得借鑒和效仿的做法完全可以學習,對于孩子來說也是如此,看到其他家長孩子的互動后,能夠從中領會到父母們共同的想法和意圖,在共情心理的驅動下,親子關系比較容易得到緩和與改善。
三、“循環日記”為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營造出互信互愛的家庭氛圍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發展成才的重要因素。和睦的家庭文化氛圍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們來說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心理上的焦慮情緒,同時還能讓他們更有安全感,心態更加陽光健康,從而逐步建立起對自我和世界的正確認知。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心中有很多想法和苦惱,一開始他們想到的傾訴對象當然是親人,但有些家長不僅不能夠“感同身受”,還將他們的想法和苦惱視為幼稚可笑的內容,譏笑挖苦、甚至斥責諷刺。而每當聽到家長的責怪和譏笑時,孩子們實際上也就暗下決心,不再拿那些“討人嫌”的“遭人譏笑”的體驗與家長交談,特別是對于那些家長難以理解的情感、情緒,他們更是諱莫如深,漸漸不再信任家長,并試圖將內心封閉起來。
越來越多的家長通過循環日記了解到了孩子內心世界的矛盾與糾結,孩子們也更愿意將一些生理、心理上的變化,日常生活中的見聞,學習或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困難通過這種方式與父母分享,而來自家長的及時反饋其實又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孩子的訴說欲、表達欲,每一篇“循環日記”中所展露的孩子們的天真與為人父母者的苦心,字里行間所釋放的善意和愛意幾乎同時讓他們意識到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兩代人之間的誤解與矛盾也在這一來一往傳閱評點中的逐漸淡化,父母/子女間的關系正逐漸朝更加健康、和諧的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