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韜
教師幸福感從何而來?這涉及三個維度,即教師追求職業幸福感的合理性,社會體系支撐性和教師內在自適性。
一、教師追求職業幸福感的合理性
教師常被喻為春蠶、蠟燭、辛勤的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社會和大眾的潛意識里,教師是神圣的工作。確實,教師是一個自帶光環的職業,選擇了教師職業就選擇了與高尚為伍,與奉獻為伴。但,教師作為一個人,一個社會個體,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正如德國著名文學家赫爾曼·黑塞所言:“人生的義務,并無其他。僅有的義務就是幸福,我們都是為幸福而來。”一般而言,一個人在從事某項職業或做某項工作的過程中,如果所需所想得以實現、才能才華得以施展、能力能量得以增長,體驗到成功與快樂,那么,他就感受到職業幸福。教師的教育工作首先是一個職業,職業幸福感是每一個職業人的追求。由此,教師對于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追求就是合情合理的,無可腹誹。
二、教師獲得職業幸福感的社會體系支撐性
教師的教育工作又是一項深遠影響國家繁榮富強、民生福祉的事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師的光榮使命,但這也離不開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市八一學校看望慰問師生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關心教師,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边@一戰略目標的實現,需要從國家到地方,各行各業、各階層人士都尊師重教,營造一個讓教師“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力量得以增長”的安教、樂教、善教的教育環境就是理之所在,無須爭議。簡而言之,就是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提升教師崗位上的崇高感,社會地位——提升教師事業上的幸福感,職業地位——提升教師職業上的成就感。
三、教師尋找職業幸福感的內在自適性
積極心理學研究顯示,幸福感是個人的主觀感受,與個人內心的滿足感、舒適感、愉悅感等主觀感受的持久度相關,受制于人的內心活動的復雜性、多樣性等因素,難以尋求獨立于個體主觀感受外的客觀標準。教師在明確了職業使命、清晰了思想站位、端正了師德態度的前提下,可以更注重轉變觀念、轉換視角、轉化心態,在不斷的內在自我認知和調適中完成職業幸福感的自適。
一是調適自己的心態。調適自己的心態就是教師要調整教師職業心態,教師是自帶光環的職業,哪怕你視教師職業是謀生的手段,那在堅守師德的同時,讓自己從“面包”和“攀比”的狹隘中思維中走出來,你會發現你其實和別人一樣擁有藍天和陽光,何況你工作的收獲是桃李滿天下,是為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許多職業所難以比擬的。
二是尋找同道中人。有人的地方就有群體,教師群體中絕非每一個人都是充盈教育情懷的,情緒是可以傳染的,要讓自己擁有陽光、積極、健康的精神,當“四有”好教師,做學生的四個“引路人”,你選擇什么樣的人與你一道就至關重要。如果說人與人的相遇具有偶然性,那么,你與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就是必然性了。如果你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感慨“吾誰與歸”,那么,你就知道應該與誰同道了。
三是享受每一點的改變。教師的工作有著許多重復性的成分,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重復性工作容易使人產生職業倦怠。但世界上永恒不變的是改變,努力讓自己嘗試以不同的方式方法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也許一個小念頭就產生了一種新理念、新模式、新變革,把自己在教育教學上的每一點小改變作為一種創新,你會發現自己擁有巨大的創造力和生命力,你就會從看似平凡甚至枯燥的工作中享受到創新所帶來的成就感、幸福感。
四是學習改變精神狀態。包括新課程在內的教育改革持續推進的背景下,持續學習就不僅是做一名新時代教師的基本要求,更是“傳道受業解惑”、具備與學生對話能力的必然選擇。學習可以擺脫思想平庸,學習可以增添人生色彩,學習可以豐盈精神狀態。在教育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教師與時俱進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博覽群書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你會發現“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你的人生底色會更亮麗。
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當教師的,既然你從事了影響學生生命成長的教育工作,那就讓自己成為一個好老師吧,因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