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津瑾
摘 要:孟浩然被譽為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派第一人,足見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蘇軾作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以詞著稱,其促進了詞的發展,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從根本上轉變了傳統“詩尊詞卑”的格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詞原有的發展方向。這樣兩個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盛譽的代表性人物,因為蘇軾對孟浩然詩的一句“韻高而才短”而建立起了聯系,更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很多人將這句話當作蘇軾對孟浩然詩的評價和定位,甚至認為這是蘇軾對孟浩然詩的批評或者否定,然而卻很少有人深入分析這句話背后的真實含義。文章著重對蘇軾點評中的“才”進行了分析,以糾正長期以來人們對“韻高而才短”的誤讀。
關鍵詞:孟浩然;“韻高而才短”;蘇軾
“韻高而才短”出自宋代陳師道的《后山詩話》,是蘇軾對孟浩然詩的評價,全句是“子瞻謂孟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爾”。自此以后,眾多文人學者便將“韻高而才短”當作蘇軾對孟浩然詩的定位和評價,以此為核心也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一方面有批評家認為這是蘇軾對孟浩然詩缺乏深度和內涵的否定,是說孟浩然的詩雖構思巧妙,但學識不足,缺乏足夠的閱歷經驗,以致詩的內涵不足,這里的“才”,更多是從學識角度來考量。另有一些學者認為蘇軾的評價并非對其詩的否定,只是對其詩的客觀評價,而非批評,這里的“才”主要是從詩的內容來看。由于孟浩然的詩多圍繞山水景色、隱居生活,題材相對單一,因此詩的內容上略顯單薄。這種理解中的“才”更傾向于學識、閱歷、經驗和視野。無論哪種理解,都只是根據這五個字來猜測和推斷,難免帶有主觀色彩,包含了個人好惡,難免有不盡不實之處。因此,本文將從不同角度對蘇軾的評語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最大限度探索其本意,扭轉一直以來對“韻高而才短”理解上的偏差。
“韻高而才短”其核心主要體現在“韻高”和“才短”兩個方面。從字面意思來看,容易理解的是“韻高”是對其詩的肯定和贊揚,而對于“才短”的評述和理解則爭議頗多。單純看字面,似乎是蘊含了貶低的意味,但綜合來看,半褒半貶的傾向性更加令人信服。這也是后世文人學者對蘇軾這一評價的爭議點。
一、對“韻高”的分析
孟詩“韻高”首先體現在作者作詩的直抒胸臆上。“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句通俗易懂,從文字上就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作者寫作時的心情和意境,情感的表達、情景的描寫都直截了當,毫無掩飾。
其次,空靈幽遠也是孟詩的一大特色,也是孟浩然最擅長的意境表現,通過對田園山水景色的描寫,將畫面不斷拉伸和延長,給人以似有似無的空靈之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以及“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都充分體現了孟詩的這一特點。
最后,“韻高”的“韻”還體現在韻味和回味方面,這是說讀孟詩所能體會到的詩中的含蓄之意,以《宿建德江》為例,“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簡短的詩句帶給人空曠孤寂之感,讓人回味無窮。
二、對“才短”的分析
首先是從孟詩詩體方面分析,孟浩然的詩主要集中在五言和七言兩種詩體形式上,而又以短篇為主,關于孟詩的這個特點,很多學者都有所關注。其中王世貞在《藝苑卮言》卷四中對孟浩然詩的評價是:“第其句不能出五字外,篇不能出四十字外,此其所短也。”這句話是對孟詩特點的總結,即詩的每句不超過五個字,每篇不超過四十字,篇幅以短為主。陳貽焮先生《唐詩論叢· 孟浩然詩選后記(節錄)》中提到“孟浩然善寫短詩,缺乏長篇巨制”,這也是對孟詩特點的描述。
其次,從孟浩然詩歌題材方面分析,其基本圍繞著山水田園和隱逸之情,內涵稍顯不足。人們常常將孟浩然與同時期的王維、韋應物、柳宗元以及前期的陶淵明放在一起比較,但無論是詩歌的題材范圍,還是詩歌的寫作形式,其余幾位詩人都較孟浩然更為廣泛。當然,這主要是與詩人的經歷和背景有很大的關系。雖然《須溪先生批點孟浩然集》中將孟浩然的詩分為“游覽、贈答、旅行、送別、宴樂、懷思、田園”等幾類,但細分之,其中幾類的區別很小,甚至可以是歸為一類的,這也說明孟浩然詩歌題材的單一性。王達津在《唐詩叢考· 孟浩然的生平和他的詩》中指出,孟浩然詩歌的根本性問題就在于其題材的狹隘和單一性。此外,徐鵬在其《孟浩然集校注· 前言》中也對孟浩然詩歌的內容和題材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其詩歌缺乏深意,缺乏對于社會現狀和勞動人民的關注,而多描寫山水、游玩和表現離別等生活情感,缺乏深意,即使有對社會現狀的慨嘆也是對內心郁郁不得志情緒的發泄,詩歌缺乏深刻性。這主要也是因為孟浩然生活經歷的缺乏,對現實社會認識不夠深刻,因此,造成了其詩歌作品題材和內容的單一性。
再次,孟浩然的詩寫作風格平淡也是其“才短”的一個表現。從對其詩句的分析中不難看出其寫作風格的平淡特點。以《春曉》為例,詩句淺顯易懂,甚至不需費力就能將作者所想所感了解十之八九。這是孟詩的特點,但也不禁發人深思,詩句的淺顯易懂,寫作風格的平淡,究竟是作者刻意為之,還是由于才氣的缺乏。將同一時期的王維和孟浩然作對比,楊慎在《升庵詩話》中寫:“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風自笑。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葉微落。”雖然這個比喻似乎是對孟浩然寫作風格的質疑,認為其詩風平淡是由于才氣不足所致,但結合孟浩然的經歷和學識來看,其寫作風格的平淡應該就是其追求的,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的“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而孟浩然的詩之所以能夠在人才輩出的年代脫穎而出,與王維并稱,也正是由于其詩歌風格的獨樹一幟。
最后,少用對偶也是其“才短”的表現之一。白居易曾經將詩歌中對偶的熟練應用作為評價作者學識高低的標準,足見對偶運用之難。而從這個角度分析,孟浩然的詩歌確實缺乏“難度”,因為其詩歌的呈現方式更加口語化,似乎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對事物、景物的描寫也多以直接方式呈現,比如《晚春》:“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酒伴來相命,開尊共解酲。當杯已入手,歌妓莫停聲。”也正是因為如此,其詩歌中對偶的使用,質量較高的甚少。此外,通過對其詩作的深入研究發現,其詩作中主要的體裁為近體詩,占其全部詩歌數量的將近四分之三,因此,從數量上分析,似乎其擅長的應該為近體詩。但事實卻是,其一貫樸素、直接的寫作風格更適合古體詩。從這個角度來看,孟浩然寫詩有意在近體詩方向發展[1]。
三、正確理解“韻高而才短”
綜合以上分析,再結合蘇軾對孟浩然詩歌所做評價中提到的“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可見蘇軾對孟浩然詩歌是肯定的。“造內法酒手”可以理解為宮廷中為皇帝造酒的人,那必定是造酒高手,因此,以此來形容孟浩然的詩,足見對其的贊揚和肯定,無法造出好酒的原因是“無材料”,這才是蘇軾評價的本意,“無材料”原因可能是詩體方面的,可能是題材方面的,也可能是寫作風格方面的,而結合宋代詩歌的寫作特點,“無材料”也有可能是由于典故的缺乏。但僅憑“韻高而才短”一句話,就斷定蘇軾對孟浩然詩歌是否定的,顯然是不客觀和缺乏依據的。尤其是根據歷史記載,結合孟浩然的成長和生活背景來看,其也絕非是才疏學淺、學識匱乏之人。而結合其生活經歷,孟浩然大部分時間都處于避世、隱居狀態下。因此,蘇軾所說的“才短”應該更加傾向于生活經驗的缺乏,而非知識才華的欠缺。生活經歷的匱乏,導致其視野、胸襟不夠開闊,造成其創作中的“才”短。長期遠離政治生活,導致其對社會和人民疾苦生活的不了解,因此,其詩歌中無法對此有深刻的描繪和體現,這才是孟詩所真正“短”的[2]。
綜上所述,孟浩然的詩歌雖然從題材、形式、表述等方面較之其他詩人有不足之處,但其獨樹一幟的寫作風格依然奠定了其出色的田園派詩人的地位,其平淡質樸的寫作風格甚至讓人感受不到詩歌的痕跡,反而更加關注內容本身,更加關注詩人想傳遞給人們的情感和對美好景色的喜愛之情。基于此,我們有理由猜想蘇軾對孟浩然詩歌的感受也大抵如此,肯定其才華和寫作風格,但也對其閱歷的缺乏、題材的單一感到惋惜,“韻高而才短”非是對其寫作能力的質疑和否定。
參考文獻:
[1]楊勝寬.關于蘇軾對孟浩然詩歌的評價問題:析“韻高而才短”的長期誤讀[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34-40.
[2]周相錄.沒有必要為孟浩然回護:孟浩然“韻高而才短”評議[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167-169.
作者單位: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