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資源的開發、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其特點是對自然資源的高度依賴。在自然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資源枯竭、環境破壞等問題,同時在經濟方面存在經濟結構的不穩定性、經濟發展和產能的強關聯性。在供給側改革的視域下,以榆林市為例進行產業鏈的整合,以提高區域的產業競爭力,從而實現經濟的高速穩定增長。
資源型城市是指以資源的開發、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它肩負著國家經濟建設的資源供給,也為經濟增長提供重要支持。榆林市作為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地處陜甘寧蒙晉五省(區)接壤地帶,煤炭預測2800億噸,探明儲量1500億噸。全市有54%的地下含煤,約占全國儲量的五分之一。煤礦企業和煤炭加工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當前,隨著資源的限制開發、產能情況及國內外的經濟形勢,煤炭產業現狀不容樂觀,且由于對煤炭連續多年的開發,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日益明顯,如地下水位降低,近年來地表塌陷而引發的地震明顯增多等。在產業機構方面,突出問題表現為低附加值產業、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比例偏重,而高附加值和低碳產業比例偏低。因此,資源型城市的產業鏈整合成功與否,是決定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一)產業結構單一
隨著自然資源的開發,榆林市自2006年起,逐步發展為以能源化工為主導產業的資源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能源輸出地,依靠能源產業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城市的巨大發展,目前已經建立起西北地區最大的煤炭物流裝配輸送基地。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榆林市規模以上企業能源工業產值3533.42億元,比上年增長12.6%,非能源工業產值928.53億元,增長8.7%,能源工業與非能源工業產值占全市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分別為79.2%、20.8%。能源工業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完成產值2095.22億元,增長11.8%;石油天然氣開采業511.47億元,增長19.6%;石油加工煉焦業完成產值570.80億元,增長13.7%;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355.91億元,增長6.7%。由此可見,能源工業產值占有很大的比重,產業結構相對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差,區域經濟缺乏市場對沖能力,對資源依賴嚴重,經濟發展極易受到國際能源需求和國內市場的影響。
對比2014年至2018年榆林市生產總值總量及增速與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隨著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的增速變緩,生產總值總量的增速也隨之變緩。

(二)產業競爭力較弱
資源型城市的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是資源產業集群難以復制,且具有區域特點。具體表現為:區域生成關系的專門化、區域環境的協調化。資源產業群集的優勢是具有相同的區域制度、社會網絡結構,所以資源產業集群一旦形成,就會相對穩定,而穩定的環境會導致企業創新的原始動力減弱。再者,由于資源產業的特殊性,創新投入與產出的預期不符,也導致企業對創新的認識不足。

其次,結構性缺失導致核心競爭力較為脆弱。由于資源產業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帶動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和相關附屬產業,同時對周邊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吸引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注入。同時,地方財政與能源產業的生產總值關系密切,同時也取得了較多的區域政策支持,產生了擠出效益,資源產業的一家獨大,同時制約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所以導致對市場變化的連鎖反應無法快速適應。
榆林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立足現在,著眼未來,以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榆林的經濟發展。在資源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做好續接產業的發展及產業鏈的整合,加快已有產業的轉型升級,推進榆林市經濟的戰略性調整。

(一)加快發展新型接續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榆林市經濟發展過度依賴于資源開發,在2018年年生產總值3848.62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1.00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2417.65億元,增長8.0%;第三產業增加值1199.97億元,增長11.7%。可見第一產業占比較小,雖然第三產業增幅較大,但是由于基礎較為薄弱,經濟占比仍然略低。
為此,榆林市亟需發展新型接續產業,從而有效拉長能源產業鏈條,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及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延長資源型企業對資源開發的周期和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利用高新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優勢轉換和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
(二)以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延長煤炭產業鏈
榆林市可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區位優勢,完善初具規模的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為主的國家級能化基地。以新科技、新技術為導向,使榆林從初級的資源驅動式增長逐漸向科技創新型發展轉變。繼續深化煤向電轉化、煤電向高載能工業品轉化、煤油氣鹽向化工產品轉化的“三個轉化”發展理念,加快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建設,進一步推動發展模式,推進資源深度轉化。
(一)強化持續創新能力
榆林市資源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依靠創新戰略。創新是企業存續的根本,也是產業集群存在的基礎。核心競爭力具有動態性,隨著產業的發展,缺乏創新的企業就會逐漸失去優勢而被淘汰,依托科技創新,發展企業技術,增強核心競爭力。持續的創新依托于合理的制度、高素質的人才和良好的社會氛圍以及資金的投入和支持,這些都需要政府、企業相互協調,加強合作。
(二)營造良好的產業集群文化
當今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企業與產業集群應形成以人為本、尊重人才的發展理念。通過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創新,延長產業鏈,打破資源型城市的資源詛咒效應。樹立創新精神及人本主義關懷,政府加強對人才戰略的重視,企業樹立良好的企業文化。
(三)融入全球價值鏈
融入全球價值鏈是為了與世界一體化,與國內外類似的產業集群競爭,以競爭求發展,以競爭找差距,以競爭謀發展,在大格局的競爭體系中,提升企業發展的動力,使榆林市的產業集群站在世界的頂端,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升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
(本文作者單位:榆林學院。作者簡介:劉媛,會計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會計學。課題基金:榆林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專項研究項目,基金號:YLSKGH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