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珊珊
我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旅游文化發展史,而各類旅游活動與事跡所形成的眾多文化典籍,更是形成一整套以旅游為主旨的文化體系。自三皇五帝時期開始,我國先民就已經開始從事旅游活動,眾多文獻資料也對這些活動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不僅代表了漢族文化的發展形式,也是我國中原文化體系的重要環節。古文是我國相對較早的文化典籍之一,而針對其進行深層次分析,尋找先民在旅游活動中的各類足跡,不僅可有效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豐富與發展,也可讓眾多研究工作走向系統性與全面性。
首先,市場導向原則。所謂的市場導向原則,就是指實際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要以市場變化為基礎,這是開發文化旅游期間要遵循的最基本方針,也是最基本的原則。以實際的市場導向原則需求為基準,在實際開發文化旅游期間,要基于市場角度具有綜合考慮顧客不同需求的意識,結合需求和當地的特點開發出游客所需的產品。其次,特色性原則。所謂的特色性原則就是指在實際旅游資源開發期間,一定要緊密凸顯出自身的特色。不難看出,不管是人文旅游還是自然旅游而言,這兩種資源都具有區域性特點,也就是指不同地區的旅游資源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因而當地在實際開發世界文化旅游資源時,一定要具有抓住自身特色并凸顯出的意識,避免失去競爭力問題的出現,這樣也就是失去了游客市場和競爭。再次,多樣性原則。所謂的多樣性原則,就是指要具有開發出多樣化豐富的旅游產品的意識。游客可能會來自不同的地區、國家、民族,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文化等,因而前來旅游的需求和動機也不盡相同。所以在實際開展旅游活動期間,也就會產生不同的要求,這就是為什么要積極堅持多樣性開發的原則。以文化為起點,開發出適合不同年齡、性別、職業需求游客產品,使得不同的旅游者在旅游期間都可獲取心理或生理的滿足。最后,生態性原則。這就是指在實際開發文化旅游資源期間,一定要具有重視資源生態化、綠色化發展的意識,基于當前時代發展背景下,生態問題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探討熱點,也是學者研究的焦點問題。所謂的生態旅游就是指要回歸大自然,屬于保護性旅游、可持續性發展旅游的一種,這也是旅游業發展的重點,是21世紀旅游群體滿足自身需求的重點之一。因而在開展文化旅游資源設計規劃期間,一定要積極重視生態化建設這一環節,建設出集文化、綠色、生態為一體,能滿足旅游者需求的產品,在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高度統一的同時,可以促進自身競爭力的提升。
1.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注重旅游者文化需求。
很多地區的旅游行情發展相對發達,并且對于資源的開發程度相對較好,因而景區的二度開發便會有極大可能遇到瓶頸期。很多當地的專家學者提出,要具有深入挖掘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意識,在使得游客可以激發興趣的同時,能夠強化文化品位。首先,就需要創新景區內專職導游內容講解的部分,為講解增添文化色彩和趣味性。在日常的工作中,導游會有面對來自國內外不同文化需求旅游者的情況,他們的文化層次有所不同,或高或低,因此就需要旅游景區強化導游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和講解培訓,包括景區概況、資源、文化內涵、歷史文化掌握、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科學解讀等。通過不同形式的講解和概述,讓游客通過不同的互動形式感受到景區內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例如觀光、游覽、參與互動等。同時這也會對導游的口才等方面提出嚴格要求,在做到講解到位的同時,可以活靈活現的體現出景區自身的文化內涵內容,必要時需要熟練掌握一門外語。
很多景區內應用高科技手段向旅游群體展示科學文化內涵,通過模擬的手段使得旅游者可以深入其中,零距離感受到旅游資源所傳遞出的不同文化魅力。很多景區里還應用了多媒體方式,在電子屏上輪播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這一舉措贏得廣大旅游受眾的好評和青睞。其次,還可在景區內修建文化觀光場所或是文化博物館等建筑,使得游客可以進一步了解景區內的旅游資源、文化內涵,在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可以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之后還可以考慮開發以文化內涵傳播、科學解讀考察為主的輔助類旅游產品;開展登山、徒步、漂流、溫泉等可以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活動,更加直觀感受其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
最后,一定要具有深入旅游資源當中的意識,找尋本質的文化內涵,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和游客的文化需求,合理規劃旅游資源,在深化文化內涵的同時,可以使得前來旅游的受眾群體更輕松感受到景區的文化內涵。
2.強化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以創新帶動文化內涵的發展。
我國地大物博,地域遼闊,擁有著豐厚的人文旅游資源,隨著當今旅游業的深入發展,也影響越來越多的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成為經營群體賺取經濟利益的工具。在這期間,難免使得一些旅游資源的開發過于低俗化。
首先,政府一定要具有健全法律法規的意識,通過法律手段強化傳統優秀文化的保護,避免受市場經濟低俗發展的影響而失去原生態特征。其次,強化旅游市場的監管,嚴厲打擊會對傳統文化產生破壞的行為,對于已經對旅游資源產生破壞的行為,對經營者要進行嚴厲的懲罰。同時積極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隊伍,篩選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好文化管理的有效強化,避免旅游資源文化內涵挖掘的低俗化發展。在淘汰低俗文化的同時,可以在景區文化中融入優秀的文化內涵,避免傳統文化變相成為景區的盈利工具;當地的政府要具有大力扶持旅游企業的意識,鼓勵自主創新,創新發展。
3.旅游文化所具有的深層次含義以及在當代的管理內涵。
(1)旅游文化的管理根本:旅游概念的文化界定。
旅游一詞雖然出現較晚,并且對于旅游的相關分析,也是在后世眾多文人學者的實際活動中得以展現與升華,但是,旅游的實際行為,卻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西周年間的古文,更是讓旅游的概念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
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為旅游開辟了生存土壤,而古文則是這一片土壤中的耕耘先行者。先秦時期雖然沒有旅行一詞,但是“游”的存在,卻也展現出先民的各類真實旅游活動。“游”一詞,先民最早將其描述為游樂,而伴隨著西周五百年的發展,“游”得到全方位的挖掘,游覽、游說、游學等,也讓原本模糊的概念更顯層次性。這種發展性旅游概念,是實施旅游文化管理的根本,而管理實施者,需要從自身角度,保持對“游”概念的有效認知與了解,保持其自身的文學價值與涵養,為后來者提供更為全面的文學藝術參考。
(2)實施旅游文化管理的手段:旅游景觀的歷史確認。
我國悠久的歷史進程與先民的生產生活過程造就極為豐富的旅游景觀,無論是各類自然景觀亦或是人文景觀,均有著極大的開發價值與潛力。
雖然在歷史變遷中,很多旅游景觀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其曾經存在的客觀現實,卻不可否認。這些資源的管理工作,不僅需要歷史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從民間角度提高對曾經存在的旅游景觀進行再次宣傳,提高人們的關注與保護意識。
(3)旅游文化管理的歷史傳承:民俗風情的歷史記載。
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也催生出眾多風俗民情,而這種依托于不同歷史階段而存在的社會現象,不僅僅表達了不同時期我國先民的各類活動,更是一種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有效載體。民俗風情又被稱之為歷史化石,有些已經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徹底消失,但是,以古文為代表的各類文化典籍卻將其詳細記錄下來,并得以讓后世學者對其進行深層次研究與分析。
民俗風情生存的根本在于傳承,而這些已經逐漸消亡的旅游文化活動,可在現代旅游開發過程中,有效結合所在地區的已有景觀,再次喚醒人們對其的認知與了解。
(4)旅游文化管理的未來展望:美學價值的深刻積淀。
對美學價值層面的深刻積累,是旅游文化不斷延伸與發展的核心魅力,不僅吸引著眾多文學工作者,更是未來開展文化探討的重要動力。因此,在實施旅游文化管理工作中,相關機構需要不斷提高其美學價值層面的展現力度,提高社會公眾對旅游文化的興趣與熱度,以發展思維及民間角度促進旅游文化管理的深層次拓展。
綜合上述所言不難看出,文化旅游需要每一位學者在進行學術分析與探討中,不斷投入更多的精力,并利用更為合理的手段,深刻研讀旅游與文化之間所存在的內在關聯,并以此加深對我國古代文化的實際解讀,讓傳統文化得以綻放更多的光輝與價值。
(本文作者單位:滄州工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