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領
1.認識“三板斧”
馬云把管理者分成了三層,分為頭部管理者、腰部管理者和腿部管理者。
頭部“三板斧”:定戰略、造土壤、斷事用人。
頭部管理者(CEO/副總裁)的職責,是把握好戰略方向,構建組織設計、流程和文化體系,選拔關鍵人才。一把手可以不管細節,但要培養下屬和管理下屬。
腰部“三板斧”:懂戰略、搭班子、做導演。
腰部管理者(總監)要具有拆解戰略、資源協調和排兵布陣的能力。如果腰部管理者沒有這樣的能力,腿部管理者(經理、主管)的人就會很累。
腰部(總監)出現問題和頭部(CEO/副總裁)職責沒有到位有直接關系。腰部(總監)能力不足,頭部(CEO/副總裁)可以提要求,由 HR去賦能。如果內部不具備培訓能力,也可以請外部的培訓機構來完成。
腿部“三板斧”:Hire&Fire(招聘和解雇)、Team-building(建團隊)、Get result(拿結果)。
招合適的人進來,開掉不合適的人,以此為基礎組建一個團隊,拿到結果。
頭部把握好方向(定戰略)做正確的事,把握好文化(造土壤),支撐創新和協同。有了好的文化和機制,就能把合適的人(優秀的人,尤其是領軍人才和領導者)吸引過來。團隊各司其職,組織就很順暢,只需做到及格,這個企業就會很優秀。
2.實干家更要注重管理
(1)學會放手。
很多企業開始都是靠老板自己的能力打拼,形成了慣性。馬云最開始也依靠自己的能力帶領公司,但他到了一定的發展階段以后開始放手。
不同層級的管理者,管理內容和管理的手段是不一樣的。組織必須要有分層管理,腿部(經理主管)要干腿部的事,腰部(總監)干腰部的事,頭部(CEO/副總裁)干頭部的事,分工要明確。

企業發展的三個核心關鍵要素:業務、組織和人才。
首先,圍繞戰略方向定業務;其次,確定對應的流程、架構、文化體系;最后,基于流程、架構和組織文化選擇符合組織長期發展需要的人才。
每一個層級都有其職責,需要把握相應的顆粒度。對于頭部管理者,首先要意識到他該做的事。時間是老板最寶貴的資源,頭部(CEO/副總裁)如果干腰部(總監)的事,腰部(總監)就會干腿部(經理主管)的事,腿部(經理主管)就會干員工的事,大家的成長都會慢很多。所以,各層級要各司其職。
(2)業務決定組織。
事業部(BU)的設置是典型的組織設計問題,這在“頭部三板斧”的“造土壤”中是重點內容。
事業部、中臺的設置,要與產品相似程度、客戶群體一致度、需求趨同度相關,如果不太一致,則要劃分事業部;如果一致程度較高,由一個組織進行管理更合適。
(3)保持合適的管理成本。
管理的目的是為了產出有效的業務結果。沒有結果的管理,只會浪費時間和資源。
任何一個企業組織的管理都有結果要求和目的性,都需要具備4個需求:獲客、交付、效率和創新。企業需要具備更強的獲客能力,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高質量的交付能力。
企業在管理上哪方面能力弱,就要提升這方面的能力。企業的管理能力有沒有達到,最終還是要回到他們的職能。
3.人才是創業公司的痛點
(1)人才四象限。
根據功能扮演劃分為管理角色和專家角色,決策方向分為設計引領和執行落地,據此可將人才分為領導者、領軍人才、管理者和業務骨干。某一個象限弱,就要強化這個象限的人的能力,要么招聘,要么培養。
很多公司都是業務發展倒逼著組織招人,實際上要提前規劃,對人才要盡量超配。這樣做的好處有2點:第一,有空間淘汰不勝任的人;第二,當業務突然爆發時,不至于很慌亂。
(2)解決招聘難題。
人才與組織的適應有兩個核心:能力;與公司文化的匹配程度。
人才招聘的層次建議是從上往下招,如果招到一個領軍人才或者一個優秀的領導者,自然能夠吸引下層的人或者培養下層的人。人才要基于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的需要,根據整個業務規劃和戰略發展一步一步來進行補充的。
一家公司最核心的是業務、組織、人才這三個管理要素。
業務的頭部管理包括業務規劃和落地,如何落地有兩塊:業務梳理和人才培養。在業務上規劃獲客和交付,要能夠管理好,管業務也是管理能力。獲客是營銷,包括品牌、市場、銷售。銷售模式和供給模式都跟產品和業務相關聯。
如果產品是標準化的,可以做渠道經銷或者加盟。如果產品的手藝性比較高,自己都很難控制質量,加盟肯定會亂套。這也是阿里當年搭建直銷團隊的原因,它的產品特性適合直銷模式。
交付包括產研、供應鏈到服務,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交付形式。
基于這個東西,你要把你的架構和組織的流程理順暢,在這里理架構時就會把相應需要的人才給明確出來了,明確完以后你就可以針對性地去招解決問題的人才。
初創公司要用愿景去吸引人,什么樣的廟就會吸引什么樣的和尚,你的廟有多大,你就能夠引來什么樣的高僧。招聘方式有多種,首先建議用獵頭,其次可由團隊的人推薦。阿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人才獲取,內推和獵頭占了80%。
公司有兩類:一類是生意型,通過一些資源或趕上風口,獲取了短期利益,不會想長遠的事,也不需要太多的管理;另一類企業具有長期發展規劃,希望在行業、社會中做出一些改變,通過提高組織能力去實現長期目標,必須要堅持下去,在堅持的過程中,需要找到相信這些目標終會要實現的人。
這時,一種方式是完全按照他的命令執行,另一種方式是思辨的執行力,這和做業務一樣,客戶的需求不能都采納。
你要分析他要的結果到底是什么?假設不裁人就能拿到想要的結果,他需要的可能是人效,如果同樣的人能夠帶來更多的結果,他當然樂見其效。
所以不是能純粹的執行,要看它背后的假設是什么?如果你認為裁員并不是好辦法時,要試著用別的辦法去跟他溝通,如果不能說服,最后再來執行。
馬云經常說,當他決定做一件事時,通常已經有決定了,但他還是要開會來看看有沒有人提出挑戰,這樣的挑戰會幫助他的思考更加慎重和縝密。
1. “三板斧”的價值和意義
過往的管理理論體系都是偏通用的體系。德魯克作為管理大師,界定了管理者通用職責,本尼斯提出了領導力的相關理論。
馬云作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基于業務的情況將管理的場景描述出來,提出了“三板斧”的理論。馬云把企業管理分成了層次,按照業務、組織、人才三個維度都定義清楚了,每個管理者不需要思考太多,只需掌握基本三招。
在目標的管理上,少即是多,企業要聚焦,做對的事情、做重要的事情。
作為管理者(尤其是企業的一把手),要慢慢從這些場景中找到規律。所有的業務問題都是組織問題,所有的組織問題都是人的問題。
人是來做事情的,就有“借事修人”“借假修真”“因人成事”等理論。在業務高速發展時,很多組織問題、管理問題都被忽略掉了,一旦業務陷入了瓶頸,都會提到管理人的問題。
2.企業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1)業務亂。
業務亂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個是在戰略方向的把握,另外一個是戰略規劃,他們有一套體系,戰略本身有洞察的部分,也有管理的部分。
曾鳴教授幫助阿里建立了一套戰略體系,從戰略的生成,到拆解,到執行,到復盤,我稱為其“戰略機制”。他也提供了一套戰略的選擇方法論,圍繞客戶和客戶價值,依據對行業的判斷,對組織能力缺失和擅長做評估,進行階段性的戰略取舍,極大提高了組織的效果,達到戰略的可控性,解決了業務亂的問題。
企業有很多機會,不知道該怎么把握?選擇戰略,做業務取舍,一定要聚焦。一把手或者高管、頭部存在的價值就是要跑在最前面,走出一條路來。我們如果連走路的能力都沒有,我們怎么怪別人?
(2)人心散。
為什么人心散呢?因為文化沒有凝聚。組織核心是軟的文化和硬的制度,文化是軟的,它牽引大家,讓大家在認知上有一個方向性的判斷,再通過硬的機制和流程進行約束。
好的文化是認知,是思維、語言和行為的共識。這樣的群體用同樣的語言,同樣的認知方式,同樣的行為模式,效率就會高很多,自然會產生很好的結果。
老板希望下屬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都能提高,也希望跟下屬是肩并肩的關系,但通常是面對面的關系。這要解決信任關系,需要文化和激勵去解決。
(3)發展慢。
每一個公司都有它獨特的優勢,可能是產品,可能是業務,可能是技術,可能是內容,但是要變成一家不斷發展業務能力的公司,組織是絕大多數公司的弱點。
阿里為什么發展很快?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打造組織,不斷地吸引優秀的人才,再通過技術和資本的加持,實現了快速發展。
3.人才戰略規劃
企業的頭部管理者應該意識到如何才能推動組織的發展,特別是很多老板有太多機會的情況,他總想要把這些機會都抓住,但是一次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如果馬云知道阿里現在能干這么多事,提前布局,則可能阿里一事無成。
所以要對業務板塊進行取舍,曾鳴教授就給到了一套戰略選擇的方法。當確定了業務方向后,要讓團隊成員心甘情愿地落地執行,必然涉及到組織和戰略體系的管理。企業需要根據自己業務的發展培養人、獲取人。
只要業務發展就會面臨招人的痛點,更重要的是吸引人才。要讓他們對這個產品,對這件事認可。如果你們的產品做出來,員工都不愿意講,這個業務是不可能做好的,但產品出來見到人就想推,這個業務肯定也非常不錯。
一把手是最終的決策決定因素,他有沒有魄力,有沒有打動這些人才的點,是吸引優秀人才的關鍵。讓這些人才既相信人也相信事,成為團隊的一份子。
人才戰略規劃有4個步驟:人才盤點、人才畫像、人才地圖和人才策略。
企業先要盤點缺什么樣的人才,再畫出所缺的人才畫像,據此做人才地圖。這些人才是在組織內培養發掘還是在組織外引進,這些都是人才戰略要考慮的事情。沒有一個老板可以把所有的事都學會,因為如果有,這家企業永遠做不大。
老板的核心是要知道誰可以幫你把這件事干成,這是“斷事用人”。如果有些事沒有想清楚,找人幫你把事想清楚,這叫“用人斷事”。
作為企業的一把手,其實是組織的架構師,要搭建起來這樣的體系,然后讓下面的人去落地和執行。作為一把手或者高層管理,要抓大放小,打開思維和認知更重要。
如果業務做得好,是一把手應該做的。但有時業務沒做好,就會往下追溯,有沒有非常棒的團隊?有幾個部門參與?哪個部門沒做到位?這個部門中的哪些人沒做到位?最終落實到具體的某個單元中。
本文作者系“阿里巴巴三板斧設計者”,茅廬學堂創始人,阿里巴巴集團企業文化與組織發展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