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科學技術是人類自身的豐富和延伸,它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繪畫藝術活動。當今,以計算機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終端為代表的新科技迅猛發展,應用于人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社會、經濟、文化,也深刻改變著當代插畫藝術的創作、傳播、評價和市場。插畫創作出現了創作主體多元化、創作內容多樣化、創作模式數字化的新趨勢。
關鍵詞:新科技;互聯網;插畫;創作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7SJB0538)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多元的創作主體
插畫家原本是插畫創作的主力軍,而今天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插畫創作已不僅僅是職業插畫家的事,廣大插畫愛好者、人工智能機器人和虛擬人紛紛開始嘗試插畫創作。插畫藝術創作走向大眾化和科技化,插畫創作主體呈現多元發展趨勢。
(一)大眾創作
從讀者、觀賞者的角度看,插畫是大眾的藝術。若從創作的主體看,從魯迅提倡的木刻版畫到建國后的名家連環畫,傳統出版物插畫創作基本上還是專業畫家的事情。隨著信息應用技術的普及,除了傳統紙質出版物外,多媒體電子讀物對插畫的需求激增。對個性化、碎片化,不強調“高大上”藝術珍品的海量需求,以及便捷的互聯網上流動和展示,促使廣大青年學生、藝術愛好者,都加入互聯網多媒體的插畫創作中,業余插畫創作人員激增,插畫創作的大眾性得以充分展示。2007年,在全國范圍內征集作品、由深圳市插畫協會承辦的第一屆插畫雙年展,參賽作品僅有1629件;到2019年的第七屆雙年展已有6055名插畫師參與,征集各類插畫作品共計56,217幅。早在2007年,除深圳插畫雙年展外,在全國范圍內征集作品的插畫展極少,而到2019年,這類插畫展已多如牛毛。這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插畫創作人群的爆炸式增長。
(二)機器人創作
信息技術綜合了計算機、圖形、傳感器等多種軟硬件技術,這些新科技與工業機械相結合產生了早期機器人雛形。早期繪圖機器人,從圖像模仿開始,不斷向海量計算、智能判斷、智能創作發展。英國倫敦大學帕特里克·特雷塞特(Patrick Tresset)教授研制了一款名叫保羅(Paul)機器人,按照設定的風格,在極短時間內可以完成對人臉的速寫,這是早期插畫創作機器人的代表之一。
著名的美國微軟公司近年來在研究人工智能(AI)技術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該公司成功研制了會畫畫的人工智能虛擬人小冰。小冰目前的繪畫能力來自對幾百幅著名繪畫作品的多角度量化分析和學習。通過對名家名畫構圖、技法、用色、風格等因素的精細化研究以及智能組合模擬,使小冰可以按照人類下達的任務指令綜合判斷創作意圖,確定創作主題,然后選擇合適的技法風格自主創作。
隨著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小冰理論上可以精致地學習人類歷史上大部分繪畫藝術作品和文學作品,逐步擁有超過絕大部分插畫師的藝術與人文修養。只要我們把一篇故事告訴小冰,小冰通過調用跨行業大師級的文學藝術知識和經驗、通過最優化的智能組合,繪制出貼切的插畫。
當前信息技術發展突飛猛進,人工智能將催生人類歷史上又一次巨大的革命。以大型計算機為中心的新科技設備已經創造出虛擬和現實結合的世界,這個場景里有現實世界的生物人,也有虛擬世界的數字人。在虛擬和現實結合的世界里,機器人或虛擬人的觀察發現以及創造表達能力,可能會超出現實世界很多畫家,插畫藝術創作將出現更加科技化、專業化的探索。
二、豐富的創作內容
早期的插畫多為命題作畫,有很強的實用性,附從于文字、說明深化文字的內容以及發表、傳播途徑的中心化,使得插畫的創作內容受限。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視、手機、平板、VR、3D投影等藝術媒介呈現多元化,表現形態、表現空間、視覺訴求、學科交叉的多樣化,使插畫藝術表現的內容呈現多樣化的發展態勢,插畫的創作內容擺脫了以往文字的束縛,出現去中心化和科技化的特點。
(一)去中心化
中國插畫經歷了新文化運動和新中國建國初期兩次發展高潮。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插畫(宣傳畫)宣傳教化群眾,內容主要是反對封建制度;建國初期的插畫(宣傳畫、連環畫)宣傳社會主義建設。這兩個時期的插畫主題內容相對集中統一。
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力的極大進步,大眾從生存困苦的枷鎖解放出來,互聯網科技產品的普遍使用,讓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世界進入了自媒體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上傳輸、發布、展示自己的插畫作品,無論是社交軟件的表情包還是展賽作品創作,人人可以參與。人們自主選擇喜愛的作品主題和內容,決定和形成流行的趨勢,創作內容更為個性化、多樣化,呈現去中心化的特點。
當今最流行的網絡社交服務基本上是去中心化的,例如微博、微信、bbs論壇、Twitter、Facebook的任何參與者均可發布內容,每個作者的發布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所有作者之間是開放的、平等的。互聯網去中心化的特點打破了迷信和權威,張揚了個性。面向普羅大眾、反叛傳統藝術、展示幽默詼諧的波普藝術備受青睞,調侃甚至嘲笑高雅、神秘、嚴肅和正確的藝術,這成了互聯網上當代插畫較為常見的內容。2015年紐約洛克菲勒中心佳士得拍賣會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護士》,以近億美元成交,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插畫內容去中心化的時代特征。
(二)科技化
大量的互聯網網頁、電子雜志、APP程序、電子游戲場景等都要使用插畫,插畫已不局限于紙本上使用。插畫載體的電子化,使數碼化和虛擬化拓展了插畫的視野,其內容更加科技化。
互聯網線上的插畫比比皆是,GIF格式的動態插圖無處不在。受互聯網科技的熏陶和提示,很多插畫創意、形式和內容圍繞科技展開。造型突變、色彩漸變、光影旋轉、虛擬場景……通過對手繪圖形的數碼化或計算機繪制的數碼圖形的再編輯和創作,產生有別于傳統的新奇視覺內容和效果。
當今,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科幻作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計算機網絡為我們參與和創作虛擬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虛擬社交、網絡游戲、VR穿戴設備、3D全息投影以及現實人和虛擬人的互動,使虛擬的場景融入現實生活,這拓展了人類感官感知的世界,豐富了插畫創作的內容。
3D全息投影可以展現物體逼真的立體圖像,實現現實場景與虛擬場景的疊加組合,制造出如夢如幻的視覺世界。西班牙伊比沙島硬石酒店高科技感官餐廳便使用了全息投影來營造用餐環境。
繪制類似這種場景的廣告插畫顯然需要3D投影技術的成熟應用,沒有3D投影技術的應用,這種場景的創意僅憑想象是做不出來的。創意在某種程度上是有時代局限的,超越時代的創意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這種創意對觀眾來說是全新的視覺體驗,這些體驗感受是插畫內容改變的前提。世界變了,插畫創作的內容也跟著改變。
插畫創意的靈感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已有感受、經驗、認知的重新組合,來源于帶有變化的模仿,來源于技術本身(技術賦予的自由度和技術之美)的提示。實物耳機組成蒼蠅蚊子的形狀與繪畫組合,把鞋子通過工業切割機切片成夾心三明治的肉片景象展現,深邃的人類探索外太空場面構造,即插畫家的主觀創意更是科技發展的成就。
三、多樣的數字化創作模式
從數量上看,當代插畫除了紙本上的展現外,更多的是呈現在電子屏幕上。廣告推送、APP程序的界面插畫或小動畫、通信軟件中的各種表情符號,插畫時時刻刻伴隨著我們的生活。每當我們點亮一次手機的屏幕,我們都會看到手機網絡插畫。電子屏幕對插畫的巨量需求催生了適應電子屏幕的創作。無論是把手繪的紙上插畫數碼化,還是用計算機輔助創作插畫,都產生了新的創作模式和技法。
除了機器人、人工智能插畫創作外,以人為主體的插畫創作目前常見的有三種模式:傳統架上模式、半數碼模式和完全數碼模式。傳統模式是在架上(紙、布等材料)完成插畫創作,然后通過掃描或拍照進行數碼化。半數碼模式是架上創作和數碼創作結合,在紙上繪制后再進一步的數碼繪制,完成創作。完全數碼創作模式則是直接使用數碼繪圖筆、繪圖板或繪圖屏連接計算機進行創作。
目前使用完全數碼創作模式進行插畫創作的越來越多,數碼平板電腦替代紙張顏料,創作更加方便,作品也便于儲存傳播,極大提高了創作效率。這種完全數碼模式的創作也產生了一些新畫法。
(一)試驗式創作
很多繪畫創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涂來抹去、推倒重來、反復試驗,直到找到畫家最滿意的表達效果。這是繪畫的過程,也是深化思考、捕捉靈感的過程。法國工程師帕斯卡·科特認為,達·芬奇為了更好地表現蒙娜麗莎的微笑,涂抹了幾十層超薄油彩,反復試驗。由于油彩風干需要時間,達芬奇試驗式的創作可能持續了數年時間。而今,使用計算機繪制插畫,繪制后的撤銷隨時可以完成,有的軟件還設置了預覽效果,反復調試的創作模式沒有了時間上的障礙,試驗式創作成為數碼創作的重要模式。
數碼插畫繪制過程是雙向的、可調整的。這種調整不僅包括同一圖層的線性繪制過程,也包括模塊化的多圖層繪制。創作者稍微構思后便可以開展繪制,從一個局部的造型或色彩開始,邊繪制邊思考邊修改,通常不是用觀念而是用視覺去引導創作,在多次嘗試中尋找靈感和最佳表達,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二)工廠式創作
20世紀90年代日本不少動畫的填色工作是在深圳完成的,插畫師根據主創人員確定的線稿填色,這是插畫工廠式創作的早期案例。工廠式的插畫創作包括流水線式的創作和模塊化的創作。流水線式的創作一般是單向流程,不同的團隊負責鏈條上的不同環節。比如,創作一個3D插畫人物形象,平面插畫師先畫線稿,建模設計師再負責建模渲染成圖。模塊化的創作是并行創作的。若干個模塊,無先后順序,組合即可成畫。創作時,各個創作只負責自己的模塊,甚至可以錯開時空各自創作,不需要同步。百名畫家共同創作一幅國畫就是一種簡單的模塊化創作。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插畫的模塊化創作模式運用越來越多。類似大型游戲wow的超大地圖制作就可以是模塊化的。插畫師、場景設計師通過互聯網相連,每人負責一塊(或多塊)區域地圖制作,通過服務器組合成完整作品,如同很多游戲玩家登錄同一個服務器一起玩游戲。
(三)系統式創作
計算機系統由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組成,傳統手繪創作離不開計算機后期處理,完全的數碼創作模式更是計算機和繪畫軟件系統綜合運用的結果,實際上是系統式的創作。
一方面,除了瞄準藝術展覽、強調原作的屬性外,大部分傳統手繪作品并不用于個人或展覽館藝術收藏,而是轉化成印刷品或網上電子讀物,因而傳統手繪作品的數碼化是創作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使用計算機設備和軟件系統掃描、調色、調光、修飾、剪裁都是讓傳統手繪插畫最終成為成品的關鍵。另一方面,采用計算機系統輔助創作插畫,除數碼繪圖板、繪圖屏繪圖外出現了更多的模式。例如創作連環畫或數碼動畫的三維人物形象,可以使用真人穿戴采用傳感器,直接表演分解動作,信號傳遞到大型計算機中,合成三維動作模型,渲染出人物形象。一些插畫的大型場景,則直接拍攝或航拍實景,然后在計算機系統中轉化為場景模型,再根據需要進行對場景物體取舍,增減調整光色。
(四)圖層式創作
現在常用的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等計算機繪圖軟件都有“圖層”概念,它是數碼圖像的重要組成。一個圖層類似于一張透明的玻璃畫紙,一幅數碼插畫可以有多張這樣的畫紙,每張畫紙上都可以繪制圖畫,多張畫紙可以疊加。各層圖形的相對位置、相對比例、疊放次序都可以方便調整,某一個圖形元素的修改可以在對應的圖層進行,不會影響其他圖層的內容。這極大提高了創作修改的便利,最大可能地避免重復勞動,特別適合創作復雜、多層次的畫面效果。數碼插畫中圖層的疊放順序、透明度以及在圖層上使用濾鏡、漸變效果等獨特的圖像構成方式,催生了數碼插畫創作新的語言、技巧、方法以及風格。
當代插畫藝術創作出現了創作主體多元化、創作內容多樣化、創作模式數字化的新趨勢。這種趨勢隨著新科技的發展,將越來越明顯。科技是技術,科技也是人類自身的豐富和延伸,科技和人類共同創造著藝術。實際上,在新科技背景下,插畫藝術發展已經形成了又一次的浪潮,它將深刻影響了當代繪畫藝術的走向,極大豐富了當代繪畫藝術。
注:本文中數碼化是指模擬形式變成數字形式的過程。數字化是指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圍繞數字通信和媒體基礎設施進行重組的方式。
作者簡介:賈如麗,碩士,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裝飾藝術、插畫藝術、設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