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娜

摘 要:科爾沁蒙古族服飾是科爾沁傳統文化的關鍵內容,也是深入研究科爾沁蒙古族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原生態的人文環境正在逐漸從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傳統的科爾沁蒙古族服飾文化在傳承與保護方面面臨著危機。文章首先簡要闡述了科爾沁蒙古族服飾的特點,接著分析了傳承與保護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價值以及通遼市博物館館藏蒙古族服飾對保護與傳承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啟示,最后提出了幾點保護與傳承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建議,旨在為科爾沁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
關鍵詞:蒙古族服飾文化;傳承;保護
蒙古族是古老的北方游牧民族,具有悠久、燦爛的歷史,在其幾千年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兼具實用與審美的民族特色服飾文化,可以將其看作是我國傳統文化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然而,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直接關系到傳統手工藝的未來發展。從現實情況來看,傳統的蒙古族服飾制作工藝正處在一個青黃不接的尷尬時期,非遺傳承人大多已年老體弱,而出于對現實因素、經濟因素等方面的考慮,多數年輕人不太愿意從事這項工作。據此,本文探討了傳承、保護與開發科爾沁蒙古族服飾文化的相關內容,旨在能夠將內蒙古地區服飾文化發揚光大。
1 科爾沁蒙古族服飾文化的特點
根據性別、年齡、季節與出席場合的不同,科爾沁蒙古族服飾(圖1)的款式以及色彩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別,仍沿襲著傳統時期蒙古袍的基本形制、蒙古族人民在佩戴帽子以及飾物等方面的習慣。對于女子而言,科爾沁蒙古族服飾針對女孩與女人有明顯的區別,通常女孩穿大襟長袍、扎腰帶,但是不穿坎肩以及開衩長袍,而女人往往穿兩側開衩的棉袍、夾袍、開衩大襟坎肩。對于男子而言,根據年齡與季節,男子的服飾主要有馬蹄袖和無馬蹄袖兩種。青年男子的服飾大多色彩鮮艷、種類繁多,相比之下,中老年男子的長袍通常是藍色或棕色的,腰帶是紫色或深灰色的,同時戴棕褐色圓頂立檐帽、陶爾其克帽。科爾沁蒙古族服飾頗具特色,但其并非一成不變,隨著社會的發展一直在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時代的發展導致科爾沁蒙古族服飾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文化環境正在逐漸消失,只有少數的農村牧區老人還在日常穿著民族服飾,大多數的年輕人只在節日或者重大慶典時才著民族服飾,而城市中的蒙古族人與漢族人的穿戴已經基本無差異。
2 科爾沁蒙古族服飾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現狀
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有歷史悠久以及內容豐富的特點。近年來,專家、學者在保護與傳承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對有關歷史資料以及服飾文物等進行整理、歸納后,公開出版了非常具有文化價值的相關書籍,如1991年內蒙古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組織編寫的《蒙古民族服飾》,2007年內蒙古騰格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組織編寫的《蒙古族服飾圖鑒》,2008年內蒙古博物館工作人員蘇婷玲、陳紅編寫的《蒙古民族服飾文化》。這些書籍都為我們進一步研究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科爾沁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依然面臨著比較嚴峻的考驗。一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群眾的審美觀念一直在變化;二是傳統民族服飾的制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與物力,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僅依靠文物保護這種方式傳承與保護蒙古族服飾文化是遠遠不夠的。
3 通遼市博物館館藏蒙古族服飾對保護與傳承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啟示
通遼市博物館之蒙古族文物精品展內陳列著一件件精美的科爾沁蒙古族傳統服飾,這些蒙古族傳統服飾既構成了傳統科爾沁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未來研究、傳承以及保護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的關鍵依據。這些館藏蒙古族傳統服飾也為我們進一步開展對蒙古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了一定的啟示作用,以博物館為平臺對蒙古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3.1 調整展示陳列設計,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參觀者提供服務
博物館內的展示陳列設計可以看作是一種藝術形式,工作人員需根據文物的特點設計展臺、制訂相應的展出順序,賦予展品深刻的主題以及豐富的情感,在向參觀者展示其文化底蘊的同時引發其情感共鳴。通遼市博物館可以充分地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除展列真實的蒙古族傳統服飾外,還可以以立體成像的形式展示虛擬的服飾,參觀者只需點擊屏幕,就可以看到該服飾相關解說,極大地減輕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同時還可以提供“虛擬換裝”功能,參觀者可以虛擬試穿自己感興趣的傳統服飾,以新奇有趣的方式來激發參觀者對了解蒙古族服飾文化的熱情。
3.2 研發“博物館+”模式
博物館館藏服飾是非常珍貴的文物資源,而深入地研究館藏文物是推動文化傳承與保護進程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博物館+”模式必然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以2017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國家寶藏》為例,作為一檔文博類探索欄目,該節目首次將九大國家級博物館的珍貴文物搬上熒幕,真正地賦予了國寶“活的靈魂”,使歷史對群眾來講是可聽、可看、可感的,成為年度最火的綜藝節目之一。不可否認,該節目的播出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眾對于各種文物的了解,起到了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作用。通遼市博物館也可以借鑒《國家寶藏》的經驗,與通遼市電視臺聯合創辦一檔節目,弘揚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將蒙古族服飾搬上熒屏,向全國人民宣傳歷史悠久的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呼吁全社會保護與傳承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
4 保護與傳承科爾沁蒙古族服飾的措施
4.1 加大對蒙古族服飾文化傳承人的保護力度
當前熟悉、掌握蒙古族服飾制作技藝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沒有專業的組織機構,想要尋找他們是一件難度較大的事情。同時大部分的傳統手藝人年事已高,不再以這項傳統的手藝來謀生,導致傳統的科爾沁蒙古族服飾制作技藝面臨人亡藝息的危險。我們在保護與傳承科爾沁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時,應先考慮開展對技藝傳承人的保護工作,有關部門可以從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創建技藝傳承人檔案,組織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與他們的日常聯絡,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關心他們的生活以及身體狀況。
第二,有依據、有步驟地對掌握蒙古族服飾制作技藝的民間藝人進行官方認證,將認證過的民間藝人收錄到“蒙古族服飾制作協會”,為傳承人創建一個交流切磋技藝的平臺,同時也為搜集、整理、研究傳統技藝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
第三,注重對原始資料的保存,加大力度開展搜集、記錄與整理制作技術等相關工作,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手段如視頻拍攝等對相關的制作流程進行記錄,以期能夠為后人留下蒙古族傳統服飾制作方面真實、全面又系統的寶貴資料。
4.2 在保護科爾沁傳統服飾的同時適當地進行創新
傳統的蒙古族服飾不便于日常穿著,如裝飾煩瑣、難以洗滌等,這也是很多蒙古族人特別是年輕人改穿現代服飾的原因。因而,我們需要在保留傳統蒙古族服飾特點的前提下適當地對其創新以及改良,使其適合現代人的穿著需求。
在繼承與創新蒙古族傳統服飾時需要注意協調好繼承和創新二者之間的關系。在開發傳統民族服飾時,要特別注重對蒙古族文化特色的保留,開展設計工作前可針對蒙古族人民對蒙古族服飾改進建議進行調查,聽取民眾的心聲,進而在滿足群眾需要的基礎上組織專家學者和服裝設計師設計具有新元素,同時符合現代著裝需求的蒙古族服飾,力求保留基本傳統服飾特點,設計富含現代生活氣息的民族服裝。在開發蒙古族服飾時,要注重“特色”的突出,凸顯民族服飾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品位,適當地吸收、借鑒外來服飾的文化要素,賦予民族服飾一定的時代感。
4.3 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
在保護與傳承蒙古族服飾文化的過程中,政府肩負著重要的協調責任。政府可以出臺蒙古族服飾傳承的相關政策、條例,制定鼓勵保護蒙古族服飾文化遺產的政策以及獎勵條例,為各級文化部門提供貫徹落實的制度基礎以及政策依據。總的來講,在制定保護與傳承蒙古族服飾文化的標準和目標時,各級地方政府應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具體的傳承制度和保護方法。值得強調的是,政府雖然承擔著傳承蒙古族服飾文化的重要責任,但其并非傳承與保護民族服飾文化的主體,不能直接地對傳承活動進行干預,只可以采取各種措施來對傳承活動給予最大力度的支持,如加大經費投入對蒙古族服飾制作工藝及代表作品進行保護,創建政府組織機構來資助、保護即將失傳的蒙古族服飾制作技藝。
5 結束語
我國的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思想境界也在不斷提升,蒙古族服飾文化的珍貴性逐漸凸顯,傳統民族服飾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對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程,既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也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和參與,只有吹響集結號,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保護和發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而為我國傳統文化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蘇麗古娜.烏蘭牧騎與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以蒙古族服飾為例[J].內蒙古藝術,2018(4):82-85.
[2]烏蘭.淺談科爾沁蒙古族服飾的保護與傳承[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3(4):71-72.
[3]王尚楠.內蒙古通遼科爾沁地區蒙古族服飾的保護與傳承[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