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 張鵬飛 李琪琳
隨著全面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開展,第三方機構參與績效管理業務的程度和范圍不斷深入和擴展,但在實際工作中也暴露諸多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績效管理服務能力不足,成為了提升績效管理服務效果的桎梏。基于此,本文以構建績效管理服務專業勝任能力體系為主要目標,從績效管理服務能力體系的構成要素、應用績效管理服務能力的實現路徑、增強績效管理服務能力的應用效果三方面多個層次闡述如何提高績效管理服務能力,進而提升績效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2018年9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中發(2018)34號),對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作出部署。從“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三個維度推動績效管理全面實施。2018年11月,財政部正式出臺《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的通知》(財預(2018)167號)文件,提出“引導和規范第三方機構參與預算績效管理,加強執業質量全過程跟蹤和監管”,要求推動社會力量有序參與。這些文件的頒布與執行,既標志著我國的全面預算績效管理進入了新時代,也為第三方機構參與預算績效管理開啟了新征程。
回顧我國第三方機構參與預算績效管理的歷程不難看出,有以下幾個明顯特征:一是參與的程度不斷深入,從抽調專業人員參與評價到委托整個項目進行評價,其工作內容和獨立性不斷增強;二是參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單一的績效評價,到績效目標審核、過程監控、績效管理制度制定、績效工作考核等全過程服務發展;三是參與的服務數量大幅度的增加,從部分地區的個別項目評價委托第三方機構承做,到大部分地區大批量、整建制的委托外部評價劇增,這也反映出了第三方機構在參與預算績效管理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和效果。如果反觀第三方參與預算績效管理服務中存在的缺陷,同樣不難看出其問題很多,如參與績效管理的專業人員“不專業”,因為我國目前高等教育中沒有專門設置“預算績效管理”專業,甚至沒有這門專業課程,也就沒有專門培養這方面的理論專業人才。在實踐工作中,行政單位也沒有設置專門的部門或專門的崗位來承做這項工作(指2018年機構改革以前),即沒有這方面的實踐專業人才。再如績效評價工作“無績效”,第三方機構提供的績效評價服務質量良莠不齊,結果應用與實際執行“兩張皮”等等。這些現象的存在,從源頭上看,根本原因是第三方機構在預算績效管理中,專業勝任能力不足所致。因此,構建第三方機構預算績效管理服務能力體系,包括能力體系的內容和形式都是提高預算績效管理服務效果的重要途徑。
一、績效管理服務能力體系的構成要素
預算績效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方式和管理活動,參與績效管理的各方,能否通過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升預算部門(單位)及預算資金的“績效”,很大程度取決于實施績效管理的管理能力,當然也包括參與績效管理服務的第三方機構的服務能力,為此,構建和打造績效管理服務的能力體系,成為了提升績效管理服務能力的基礎性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
(一)綜合型人力資源團隊
組建具有綜合集成優勢的研究團隊,最大限度地發揮團隊內部各自的競爭優勢,激發戰斗力和凝聚力。力爭體現多學科的交叉集成,使各個學科知識體系互補,并在實踐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比如績效管理服務專業人員必備五大能力,即績效管理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績效管理關聯知識集成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市場競合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并充分發揮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擅長領域的專家優勢;體現專職和兼職相互結合、形式靈活多樣、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兼具的綜合研究團隊。這樣的團隊,就是預算績效管理服務專業能力體系的組織實現形式。
(二)共享型數據資源庫
第一,建立績效管理數據中心,匯集和加工該領域海量數據,通過深度分析數據和智能獲取知識來搜索、利用和輔助創新,搭建知識整合平臺,為績效管理提供基礎信息保障;第二,建設績效管理領域的專業知識服務系統;第三,建設績效管理的特色數據庫,包括資質資格信息庫、專家庫、績效管理案例庫和標準化成果模板等等;第四,建立資源開放共享聯盟,將績效管理服務形成的方法、流程、經驗、案例等實現聯盟內共享。
(三)前瞻性研究能力平臺
建立預算績效管理研究機構,搭建前瞻性研究平臺,加強前瞻性前沿問題的研究。在進行績效管理實踐工作的同時,抓住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前沿性問題,投入精力進行研究并獲得成果,出版專業書籍,為以后績效管理工作提供理論性指導。創新績效管理方法,定性和定量化分析相結合,與專業研究人員合作。通過建立學科間的橋梁,構建不同學科間的聯系,形成集成性的績效分析報告。
(四)信息化知識集成網絡
借助計算機輔助技術,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知識和信息網絡化、可視化共享。績效管理工作背后有巨大的信息網絡和專家網絡作為支撐,將專家智慧轉化為高質量的工作成果。強化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網絡技術在預算績效管理服務中的應用,創新預算績效管理服務所需工具和方法,提高預算績效管理相關分析能力,充分發揮信息網絡在績效管理中的功能。
二、應用績效管理服務能力的實現路徑
為了實現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著力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改變預算資金分配的固化格局,提高預算管理水平,達到財政資金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本文在此總結了培育和提升績效管理服務能力的路徑,概括為“六化”,即機構專門化、團隊專業化、流程標準化、成果模板化、管理規范化和手段信息化。
(一)機構專門化
機構專門化是指以績效管理研究院作為研究中心,且在咨詢公司或其他服務機構中單設績效管理服務部門,由研究院向績效管理咨詢等專業機構以及專業團隊提供技術支持,為其提供方法論指導,與此同時,績效管理咨詢機構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前沿問題,研究中心可以將其作為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再次應用到實踐工作中,這樣循化往復,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實現螺旋式上升,階梯式前進,將績效管理服務工作不斷提升到新高度。
(二)團隊專業化
團隊專業化是指從現在咨詢機構原有的專業團隊、高校在讀和應屆畢業生以及外部其他機構的專業人員中選聘相關專業人員,組建專門的作業團隊。作業人員專業化是指將作業人員進行科學地專業分工,按照分工從培訓、作業、培養方向等方面均按照既定的專業安排工作。如績效管理服務團隊分為內部團隊和外部專家,其中內部團隊進一步分為環保、社保、農林水、交通運輸、建設等各種資金績效管理等專業,外部專家分為環保、工程、社會等各類專家等,讓績效管理服務更細更精,讓績效管理成果更準更實。
(三)流程標準化
流程標準化就是嚴格按照前期準備、中期實施和后期服務的標準化流程提供預算績效管理咨詢服務。參與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前期準備要做好研讀規范,掌握要領;研判風險,建立風險數據庫;協調統一,構建基礎性模板;熟悉分管業務的一般作業流程;熟練掌握績效指標的靈活應用。這一系列準備工作安排妥當,便開始正式的績效管工作,先進行實地調研訪談,了解項目基本情況,擬定工作基本框架,和相關人員溝通確認,科學合理分工,最后擬定初稿,經過多次討論修改,最終形成成果并提交。后期輔導也很重要,看情況實施輔導,提供問題咨詢,根據問題對評價結果進行完善,提高其實際應用價值。
(四)成果模板化
成果模板化是通過績效管理實踐工作逐步形成財政部門、預算部門、預算單位績效管理體系,建立績效管理專家庫、績效管理第三方機構庫等資源庫,建立一些標準指標庫,如項目支出績效評價指標庫,部門綜合支出績效評價指標庫,分類咨詢服務報告模板庫等等。形成各類咨詢服務收費標準體系等企業標準化成果。績效管理咨詢業務開展的根本目的是為持續提升個人、部門和組織的績效。因此,必須加強咨詢成果的充分利用,主動向社會公開發布研究成果,促進績效考核成果的及時反饋和績效改進。
(五)管理規范化
管理規范化是通過健全完善公開透明、上下認同的制度與規程,以提高項目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達到“十化”的規范管理標準,即“目標計劃化、業務程序化、措施可行化、行為標準化、控制過程化、決策流程化、考核可量化、組織系統化、權責明晰化、獎懲有據化”的規范管理標準。規范化管理必須具備四個特征:一是系統性思考,貫徹整體統一、普遍聯系、發展變化、制衡有效、和諧有序、中正有矩六大觀念。二是員工的參與,讓每一位員工都參與到規則的制定過程中來,以保證其理解、認同和支持。三是完整的體系,有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對績效管理的方法和技術進行引導。四是健全的制度,有能構成預算績效管理的運行規則,健全預算績效管理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管理制度。
(六)手段信息化
手段信息化是指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建立績效管理服務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統,即從項目承接到項目驗收的全流程都可以在管理系統上完成,實時可視地進行監督管理,以實現強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銜接、完善咨詢服務業務管理機制。逐步將“績效目標管理”“績效跟蹤”“績效評價”“績效結果應用反饋”等信息化功能模塊進行整合,形成一體化的綜合信息化平臺,提升預算績效管理的服務效果。
三、增強績效管理服務能力的應用效果
(一)產研結合,增強服務效果和效率
產研結合,也就是提升產研轉化能力,科研與產業的相互結合,相互轉化,以促進產研內容和對象的創新發展。如何結合是關鍵?一是可以通過高端論壇與專題培訓方式。通過組織高端論壇,提供全國各大城市的公開課培訓、對接培訓、合作培訓、課程植入培訓等各種各類的專題培訓,以及舉辦沙龍、相關專業書籍首發會、置入節事活動等專場會展活動等方式,推廣績效咨詢服務,提升績效服務效果。二是可通過課題研發、發表出版論文專著以及多種媒體宣傳的方式,提升其咨詢項目的服務效果
(二)延伸服務領域,提升增值服務能力
延伸服務領域,提升增值服務能力是在原有服務成果的基礎上,通過診斷缺陷、優化升級的方式提升服務效果,如在對服務客戶提供已建成的績效管理服務體系后,可以進一步提供測試、診斷缺陷、優化升級,完善績效管理的服務;或提供績效評價、績效檢查、績效評價報告輔導等增值服務,以此既可提升服務團隊的服務能力,又可增強績效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三)將碎片化咨詢服務通過制度耦合系統化,提升制度執行力
在績效管理服務過程中,目前的制度建設和實際執行,往往是一種松散狀和碎片化,服務機構在提供服務時,需要將其通過制度耦合達到系統化和集成化,以客戶或者項目的需求為導向,以信息技術為治理的手段,把整個績效管理工作,從分散走上集中,從部分走向整體,從碎片走向系統,為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和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助力。
(四)整合現有各類資源,提升資源利用能力
一是整合人力資源共享方式通過建立績效管理專家庫,兼職專業人才庫和穩定的專業作業團隊的方式,如建立績效管理專家庫是通過服務的客戶、管理機構和科研院所中選聘相關專業的專家,建立相應的管理辦法和工作機制開展相應工作;二是整合業績資源和標準化建設資源,將現有機構承做的相關業績進行梳理、分類,提煉成為相應的案例,建立資源庫,利用現有的各類資源開展標準化建設,如建立績效管理作業流程標準體系,績效管理成果模板體系,項目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部門綜合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分類咨詢服務報告模板體系以及各類咨詢服務收費標準體系等企業標準化成果。為標準化建設和提升服務效果提供支撐。也可為開發市場,承辦業務過程中提供有效的佐證范例。(作者單位:1內蒙古大華內控與績效管理研究院;2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內蒙古分所;3內蒙古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