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媛媛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邊界無限擴張,信息容量無限擴大,信息傳輸無限暢達,我們不得不面對以海量為度的“大數據”環境。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一方面使數據價值和數據挖掘潛力得到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卻使信息泄露風險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的信息傳媒,從技術到內容顛覆了以往信息傳播模式,傳播內容呈現出數字化傳播、通用性覆蓋、個性化滿足、迭代性發展和低成本空間等特點。各行業開始與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互聯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信息開始被各類應用程序存儲和使用,人們在不斷享受數據挖掘技術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個人隱私信息、數據泄露等問題相伴而生,致使網絡隱私問題成為互聯網治理和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大數據與信息隱私關注
《科學》雜志在2008年9月發表了“Big Data: Science in the Petabyte Era”一文后,“大數據”開始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在這里,數據只是數字化時代出現的一種現象。[1]“隱私”是個人對其私人生活和私人空間的理解和界定。21世紀以來,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使網絡上個人信息的披露程度逐漸增加,加大了個人信息的安全威脅,因此學者們開始重新定義隱私概念本身,并且開始研究網絡情境中的隱私關注問題。
在1996年Smith等人提出的CFIP模型基礎上,2004年Malhotra以社會契約論為理論支撐,開發出網絡信息隱私關注量表,簡稱IUIPC,主要用于測量電子商務環境中的消費者隱私關注情況。申琦首次將IUIPC量表應用到一般網絡行為中進行“網絡信息隱私關注”的測量和研究,并且經過了信度和效度的檢驗,對本文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二、研究設計思路
由于“隱私關注”是潛變量,包含多個維度,受到不同變量的影響。因此,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以Malhotra的IUIPC量表和西方研究范式為基礎,“網絡信息隱私關注”這一指標參考IUIPC量表的三個維度以及申琦提出的七個問題設計量表,進行測量。
此次問卷調查通過隨機抽樣的形式,通過網絡渠道進行發放,收回問卷2254份,其中有效問卷數量2228份,通過SPSS22對此次數據進行處理。樣表人口結構特征見下表:
樣本人口結構特征
本文對“網絡隱私關注”的測量基于三個維度進行:控制(control)、收集(collection)以及隱私實踐感知(awareness of privacy practice)。“收集”與“隱私實踐感知”都與“網絡隱私關注”方向一致;相反的,“控制”程度越高,說明“隱私關注度”越低。
三、研究結果分析
大數據環境中,公眾對個人隱私表現出更多的擔憂,尤其大量有關個人數據泄露的新聞被曝光之后,網民對網絡環境安全性的擔憂程度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一)人口特征變量與網絡信息隱私關注
針對于網民對網絡環境安全性的擔憂程度發生的變化,本文在有關此類研究通用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網絡經驗變量基礎上加入了生活城市這一變量,并使用相關性分析對人口特征變量與網絡隱私認知進行分析。
此次研究顯示:不同性別之間的個體對網絡隱私認知并無明顯差別,無論是“收集”、“控制”還是“隱私實踐感知”三個維度,并無明顯差異,說明目前用戶對網絡信息隱私關注水平普遍較高,網民對網絡環境的安全性和自我隱私的保護性均表現出明顯的擔憂。
(二)“自我表露”與“隱私悖論”
社會化媒體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傳統的人際關系被轉移到線上,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的時空界限已經逐漸消失,信息傳播的渠道發生變化的同時,個人的自我表露的場域也在轉移。
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個人可以突破時空界限無限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生活,但是這些信息可能會成為數據和隱私泄露的內容。一般來說,當越來越多的隱私泄露事件發生后,這種對外界環境危險程度的感知并不會降低他們進行網絡自我表露的意愿,這種現象被稱為“隱私悖論”(privacy paradox)。造成“隱私悖論”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個人自我表露的過程主觀性的自主選擇,與其本身的性格和對社會交往的意愿等因素相關,此外還受到人口特征變量的影響。
(三)外部環境感知與網絡隱私保護行為
在相關性分析中,“了解數據、隱私泄露新聞”的水平與“掌握個人隱私信息防泄漏技巧”存在正相關性,即接觸有關網絡隱私新聞越多,認為自己越能掌握一些隱私防泄漏的技巧,相反,那些不了解此類新聞的人認為自己基本沒有掌握個人隱私防泄漏的技巧。
在有關隱私泄露的議題傳播過程中,媒體設置的議程不僅僅是要報道隱私泄露的新聞事件,引起輿論和用戶的關注,甚至是造成一種對網絡的恐慌。更重要的是要向民眾普及“如何提高自己的隱私保護意識”以及“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信息不被泄露”等問題。
四、大數據環境中網絡信息隱私問題解決思路
從以上研究可以得出初步結論,解決網絡信息隱私泄露問題的基本路徑,一是加大政策監管力度和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二是有關行業從自身出發,不斷提高行業自律,加強企業倫理建設,明確用戶信息的隱私性和使用邊界。
在大數據環境中,用戶對網絡環境是否安全的感知程度和應對策略也發生了變化。因此,了解目前用戶網絡信息隱私關注的基本情況,并深入分析其影響因素,才能了解不同群體之間在網絡安全意識上存在的差異,從而為提高網民的隱私安全意識提供參考信息,有針對性地普及網絡隱私保護手段,從根源上減少隱私泄露的發生。
網民對于外界信息的感知,很大程度上受到媒體所營造的“擬態環境”的影響。當越來越多的用戶因為忽視對個人隱私的保護而讓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時,媒體應當主動承擔起“信息傳遞”的職責,不斷提高個人保護自身信息的能力,切實提高我國互聯網治理的效率。(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