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本文對P2P發展對惠普金融的影響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發現其作為一種社會發展的產物,在社會的運作中有利也有弊,具備如可以促使普惠金融覆蓋面更廣、降低了P2P 網絡借貸的信息不對稱性等優勢,但是也可能加深惠普金融的不穩定性、因征信體制缺失造成普惠困局等,需要行業人員與監管人員對應合理的對策,促進發展。
一、引言
“普惠金融”是為了滿足不同社會群體和階層的不同金融需求而提出的,它是由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發展而來,其所具有的優勢受到了很多小額信貸客戶的青睞。
二、P2P 發展對普惠金融的有利作用
(一)間接促使普惠金融覆蓋面更廣
與傳統金融服務企業相比,P2P網絡信貸業務的經營范圍更廣、業務種類更加豐富,因此可以對小型企業提供更為周全的服務,甚至涉及到了保險與醫療代理層面,同時,其因為背后有著巨大的網民群體支撐,故可在短時間內推動惠普金融的進一步發展。
(二)有效降低了P2P 網絡借貸的信息不對稱性
P2P網絡借貸的發展加速了傳統金融發展模式的優化,同時有效擴展了互聯網平臺交易的范圍,還可以對交易的過程進行透明化處理,打破信息不對稱的局面。以網聯網為基礎,為信貸客戶提供更為周全的服務,是網絡信貸的一個特色,也是促進其發展的重要武器。公開透明的交易環境讓其具備的普惠性更強。
三、P2P 發展對普惠金融的不利作用
(一) P2P網絡借貸高風險,加深了惠普金融的不穩定性
與傳統的金融服務機構相比,P2P網絡借貸在業務層面更加豐富,但是監管法律體系不夠成熟,互聯網環境也較為復雜,所以在這些層面與傳統金融模式相比,其承擔的風險將更大而風險源,主要來自于監管信用技術三個層面,無論哪個層面出現問題都有可能給惠普金融帶來較大的不良影響,與此同時,還有可能給互聯網的監管工作帶來阻礙。
(二)征信體制缺失造成的普惠困局
從征信落實形式上看我國與國外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異。首先我國的征信法律制度還處在完善過程中,尤其對信息提供者與使用者的監管制度上看永遠存在很多需要彌補的方位。與此同時,正興制度建設層面也不夠,完善無法給平臺參與者,雙方提供更為全面的信息參考。其次,公眾征信維護意識較弱,尤其在P2P網絡借貸領域,由于群眾對信用法律意識,沒有較為清晰的概念,所以常出現違約的情況,逾期不還以及徹底不完的現象較為普遍,擾亂了網絡信貸市場環境的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網絡借貸企業的權益。
四、提升普惠金融模式下的P2P發展對策
(一)設置符合惠普金融發展目標的網貸平臺政策
在普惠金融的發展中,如果想要其發展的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相關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必須要對P2P網絡借貸的平臺、放款機構、借貸責任人進行更為嚴格的信用考察,讓問題可以及時被發現,并防患于未然。因此征信制度就必須隨著社會的運作與發展進行快速更新,同時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尤其是關于P2P網絡借貸征信層面的,盡量根據問題出現的原因、現象、結果等進行制度的細化與完善。同時,還要對各種形式的網貸平臺進行監管,讓已有制度可以更為高效的落實,盡量保證管理工作獲得更多的成果,促進行業的發展秩序穩定、平衡。這些工作的落實過程,也相當于一個征信認知的進一步加深,有利于社會征信意識的樹立與提升。
(二)重視網貸平臺的信息披露工作
對網貸平臺的監管,除了要對其進行更為全面的制度管理落實以外,還要對平臺的相關信息進行合法披露,讓社會民眾可以對其進行全方位的了解。相關管理部門在此方面做出的努力是發布相關規定,然后對融資信息、借款人等重要參與主體的真實信息進行披露,讓雙方可以在一個相對透明、公正的環境中完成借貸服務。
(三)建立網貸平臺風險控制管理制度
網貸行業雖然因為依靠互聯網技術得到了一些發展的機遇與優勢,但是也因其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管理層面,風險管理工作的開展難度就較大,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出一個可以全面規避風險的制度或是機制,讓風險可以被及時防患于未然,減少借貸平臺需要承擔的壓力。此項工作落實上,需對以下幾個層面的工作進行重視:首先,樹立出良好、全面的風險意識,同時明確監管工作的目標與態度,要風險控制與運行發展兩手抓。其次,監管部門要及時發揮作用,對P2P網貸平臺的監管力度進行提升,因為P2P網貸平臺是時代發展運作的必然產物,因此對其出現不能持反對態度,要盡量通過宏觀調控與細部管理方式促進其健康、穩定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同時,其也具備較強的社會資金流通價值,還可促進惠普金融工作的全面實現。最后,要對信息技術在其中的作用進行全面提升,讓平臺可以及時擁有自己的行業數據庫,促進行業的穩定發展,同時提升資源共享水平。實際運作中,還要對評分機制、反欺詐系統等管理工作進行完善,盡量科學的規避經營風險。
五、結語
綜上所述,P2P網絡借貸金融模式雖然給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帶來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也提出了很多問題。因此想要其正向發展的話,相關管理部門、信貸企業、用戶群眾等層面都必須全面提升意識,根據管理條例落實操作,規避風險,促進行業穩定。(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