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十堰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因無任何經驗可循,將面臨潛在的各種風險。為提高其風險防范水平和效率,本文簡要構建了該項目風險預警體系,提出了構建原則和目標,并對它的框架和流程作了分析。
一、引言
2015年4月,十堰市進入全國第一批地下管廊試點城市之列。該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以“打造山地城市國家示范樣板工程”為目標,克服了重重困難,探索中走出了一條“集約、生態、智慧”的十堰特色管廊建設之路,在全國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由于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沒有系統的行業規范指導、沒有前車之鑒可循,該項目難免潛在一些風險。而風險管理的重點在于事前預警,并及時、快速地采取有效措施。基于此,本文就十堰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運營階段風險預警體系的框架設計進行了探析,以求防患風險于未然。
二、十堰管廊項目風險預警的概念
十堰市地下管廊項目風險預警,是根據項目的特點,通過前期資料信息的收集,運用一定的風險分析方法,監控風險因素的發展動態,盡早識別出管廊運營風險的種類、程度、原因及其變化趨勢,評價各類風險狀態偏離預警線的強弱程度,向管理人員發出預警信號,并按預定的程序提前采取取針對性的、相應規模的防范措施,以及時控制和化解風險的過程。
三、十堰管廊項目風險預警體系構建目標與原則
(一)構建目標
建立十堰管廊項目風險預警體系,主要是要增強管廊運營單位防范風險的能力及效率,實現企業利潤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具體目標如下:1.通過風險識別、分析、防范和監控,來明晰管廊內部風險管控的狀態;2.建立科學合理的風險管控體系,理順風險應對流程,減少不必要開支,以降低管廊運營成本,提高企業效益;3.降低風險發生率,提高故障排除效率,提升客戶服務質量和能力;4.為相關決策人員制定出有效的風險管理策略提供支持,以促進項目可持續發展。
(二)構建原則
1.整體性原則:應將十堰市管廊項目作為一個全生命周期的整體來看待,在進行風險源收集時要考慮周全,風險評價指標要有典型性,監測對象要具有完整性和全面性。2.連續性原則:風險預警貫穿管廊項目建設始終,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風險管理,要反映風險的動態變遷過程,掌握風險的發展趨勢。3.可操作性原則:要反映十堰管廊的特點,準確、客觀地體現其潛在的風險,要提供一個科學、有效、具體、可供操作的方案。4.時效性原則:要求風險即將發生時,預警信號必須及時發出,相關人員必須迅速響應,防范措施及預案也應及時到位。
四、十堰管廊項目風險預警體系的構建
(一)風險預警體系框架
筆者認為十堰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風險預警體系應包含風險識別、分析、防范和監控四個子系統,四者邏輯上呈遞進關系。同時風險預警按照時間的先后,又分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個階段,也將貫穿于這個體系。預警體系的框架設計構想如圖1。如圖,風險識別子系統的前提是發現風險并進行分類,分析子系統是對風險等級進行判斷,防范子系統是根據分析以采取防范措施,監控子系統是對整個管廊項目進行監控,是始終貫穿于整個體系的。
(二)風險預警體系流程
十堰市管廊項目風險預警體系的流程設計如圖2所示。預警體系的運轉需要四個子系統來實現信息的采集與反饋、監控、預警和防范。在預警前應將風險由小到大劃分5個預警區,即1-低風險區、2-較低風險區、3-中等風險區、4-較高風險區、5-高風險區,分別用藍色、綠色、黃色、橙色、紅色五種顏色的信號燈進行區分,并發出警報。由圖可知,要構建風險預警體系必須依據平時信息收集和反饋的結果,首先對風險進行識別和分類;其次,依據預警模型,對風險進行評價判斷,確定風險等級;隨后,根據判定的風險級別,確定風險是否達警戒線;然后,判斷面臨的風險是否需要發出預警信號以及發出信號的等級,進而采取相對應規模的風險防范措施;最后,檢查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若有效則應繼續保持監控,若無效則應啟動終極預案,盡量將風險降至最低。若以上措施的都采取了,面臨的風險仍然不能有效化解,則需要面對現實,及時的總結經驗,查找自身不足,繼續尋求解決措施,以期下次風險來臨時能防患于未然。
五、結語
構建十堰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風險預警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的工作,本文嘗試性的設計了該體系的框架與流程,希望對管廊管理者有所啟示。當然本體系僅僅是宏觀方面的頂層設計,微觀方面的具體操作還需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完善。(作者單位: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