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柱
隨著當今時代市場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經濟狀況都隨之升高。而分享經濟模式通過將閑置資源集中起來,然后加之重新分配調用,促進了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使勞動生產水平大大提高。然而這種新興的經濟模式也給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因此,正視這些在分享經濟時代的背景下產生的各種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才能逐步突破瓶頸。
一、引言
在互聯網實現全面普及的今天,各行各業都掀起了一陣“互聯網+”的熱潮,而分享經濟的出現進一步促進了互聯網與經濟社會的融合。如今包括人力資源管理在內的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小的沖擊,然而如果要對傳統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加以改進創新以適應時代發展,則必須要先將分享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所面臨的的挑戰分析透徹,只有先發現了具體問題才能夠對癥下藥,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效的效率。
二、分享經濟的特點
隨著我國電子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網民總數已經突破了七億,互聯網的普及率已經達到了51.7%,其中手機網民占到了上網總人數的92%,而快捷的通信技術和便捷的移動終端使得人們的生活和經濟的發展正朝著“互聯網+”的方向穩步邁進中。同時互聯網平臺有著方便快捷的特點,而這些特點也為網絡使用者資源的共享提供了一個舒適的溫床。人們通過快捷的網絡平臺將自己所閑置的資源通過網絡平臺實現最大化的利用效率,并且從中獲得一定利潤的經濟模式,都在不斷地推進著以分享為核心的共享經濟模式不斷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資源的過剩與網絡資源的有機結合創造了互利互惠的新型經濟模式,其中以近幾年發展較為突出的如閑魚,螞蟻短租以及Airbnb等公司為代表。其中以螞蟻短租為例,隨著近些年中國旅游業的發展,這種網絡化的短時預定方式尤為受追捧,這些網絡平臺提供的住宿有著傳統的酒店賓館所不具有的便宜便利等特點,所以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然而在被一片看好的共享經濟模式背后,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亟需解決,比如監管體系不夠用健全等等,尤其是背后人力資源管理難度的增大給傳統的管理方法和理念都帶來了很多挑戰。
三、分享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挑戰
(一)管理對象范圍擴大
分享經濟借助互聯網,以第三方為平臺,提供者通過轉使用權從而獲取利潤,而第三方網絡平臺再從提供者的利潤中抽取一定的傭金,以獲取自身利益。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分別有經營者、消費者以及平臺三方參與交易當中,這三方的關系有別于傳統經濟運作時的三方關系,這種新型關系相較于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的對象來說范圍被擴大了很多,而借助著便捷的第三方平臺,各項服務的提供者也在逐漸增加,這進一步擴大了人力資源管理的對象。
(二)管理方式復雜化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各部門的人力資源逐漸開始相互招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求職市場。分享經濟模式下,資源流動快速,利用效率高,既降低了使用者的使用成本,又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資源的供應者一定程度上參與的網絡平臺的建立,使得企業管理方式難度增大。而通過互聯網,企業的招聘方與求職方都可快速獲取雙方的信息,雙方的地位與差異都在不斷地縮小。對于資源提供者來說,提供資源的數量由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決定,缺少固定的職責界限。我國目前勞動保障部門還沒有針對共享經濟模式下的雇傭關系出臺相關的規定,因此平臺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缺乏制度依據,導致了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在一些細節性問題的處理上復雜性加大。
四、基于分享經濟提升人力資源管理配置的有效模式
基于分享經濟的管理模式,企業的人力資源應當結合內部發展情況,積極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及時調整,優化各單位資源的配置。而且在分配人力時應當充分考慮不同職工能力,實踐水平以及專業知識等方面內容,合理分配各自的崗位和職責,努力提升企業自身人力資源的競爭力,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血液以保證自身的活力。在工作之余,應當定期組織員工的專業知識培訓,或者邀請行業專家舉行講座和交流會等等,以提升員工的專業知識儲備并不斷接觸到行業前端理論和技術。
人力資源作為一種資源,想要讓其帶來經濟價值,管理者必須加大對其投資與管理,這樣才能使資源轉化為資本。就企業來說,應當把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與自身生產經營方式整合優化,使人力資源的調配實現最優化,以充分利用好人力資源,避免出現浪費。而對員工來說,在提升自身專業技能的同時,還應實現“一專多能”的目標,這樣才能使企業的人員調度靈活多變,當某部門出現資源緊張時可以快速匹配。
五、結語
如今的人力資源管理在互聯網+的浪潮中脫去了繁重的外衣,成為了新型的管理平臺。分享經濟模式在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下,實踐共享服務模式逐漸擴大到了房屋租賃等幾十個服務行業,而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地擴大當中。為了應對新型經濟模式下的各種挑戰,人力資源管理應該從完善行業標準,建立相關資源庫,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的激勵制度等方面入手,對人力資源管理方法進行改革和發展,以更好地適應分享經濟時代的快速發展。(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