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張娟

市民文化廣場在景觀設計中是一個常見的設計形式,但就市民文化廣場和停車場設計作為一體的設計形式還是比較少見,本文通過甘肅慶陽市環縣城北文化廣場作為此類特殊景觀形式的研究很有實踐價值,特別是對一些新材料、現代設計理念和傳統文化的結合有一定深度的研究。
一、項目位置
項目用地位于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城北,南臨城北路,北側為規劃新建居住區,東臨環縣城北幼兒園,西南側為臨武南路。項目地塊跨越規劃支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該項目地處一類居住規劃用地范圍,基地東南為規劃公園用地,環江穿流而過,有著得天獨厚的景觀資源優勢,周邊城市基礎設施基本齊全。
二、 基地條件
項目用地位于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城北,南臨城北路,北側為規劃新建居住區,東臨環縣城北幼兒園,西南側為臨武南路。,總占地面積7356㎡。交通便利,市政設施齊全,是比較理想的建設用地。
三、自然條件
環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丘陵溝壑區,境內海拔高度在1200—1700m之間,山大溝深,地形復雜,山、川、原兼有,梁、峁、谷相間。全縣大部分地區屬環江流域,為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年均降雨量3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時間2600小時。
四、策劃定位
項目用地交通便利,是環縣綜合環境較好的地區之一。該場地有優美的環境,便利的交通,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和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本規劃設計給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活動空間和足夠的停車場所,滿足居民生活各方面的需求;力求高起點、高質量、高水準、體現現代化、信息化、生態化的要求,并注意經濟和適用性。
五、設計理念
(一)優化景觀界面——在目前景觀現狀的基礎上,依據景觀需要進行地形整治,在用地紅線內梳理出適宜的景觀界面,提升道路整體景觀品味。
(二)塑造大尺度景觀——綠地集中圍合,景觀鋪裝組團面積大,確保周邊居民快速通行、空間準確、直觀傳達綠地特征,節奏、韻律、尺度統一協調。
(三)營造特色空間——結合周邊居住生活環境,豐富立面結構,景觀互借互映最大化的整合利用城市現狀景觀資源,體現道路景觀特征。
(四)營造人性化景觀空間——綜合規劃布局,強化人車分流,優化功能空間,以“景觀功能化,功能景觀化”為主旨,充分突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六、總平面布置
(一)功能完善,分區合理,構筑時尚休閑空間
項目西北角布置綜合性建筑物一座,包含管理房、設備間、男女廁所。主入口處設計特色雕塑一座及音樂旱噴廣場一個,沿廣場主要流線設計三個鋼結構特色廊架。
廣場主入口區設置在地塊的東南方向,開敞的旱噴雕塑廣場吸引視線,方便游人集散,通過休閑廣場,連接特色廊架及各個功能區形成了鮮明的景觀中軸線;停車區沿城市道路設置,結合外圍的立體景觀綠化成環抱式散布整個園區,是整個外圍空間的骨架。
(二)園路動線流暢,有效串聯整個廣場區域
總平面設計中,在廣場中心區域設計有主要人行交通流線,有機聯系各個功能分區,同時線路富有變化,增加了廣場的靈動性。停車區域設置在廣場周邊,有效實現了人車分流。
(三)豎向設計滿足規范要求,并營造高低起伏微丘場地效果,增加廣場趣味性
園內主要人行環路道路坡度在0.3%-1%,滿足規范設計要求,主環路外圍營造微地形,坡度約為1:6.67,與周邊地形自然銜接,形成統一的景觀界面,并可實現道路整體土方平衡。
(四)景觀設計主題現代簡約,構筑時尚休閑空間
廣場設計方案集合了現代、前衛的景觀造景手法,追求整體空間環境的營造和精致的細節處理,形成一處回歸自然、充滿活力的現代街區游園。景觀設計手法上運用折線構圖,結合弧線的微地形,圍合成為一個個開敞或半開放的景觀空間。運用有序的植物種植,形成相對輕松自由、開放休閑的主題空間,利用富有變化的道路流線,作為各空間的景觀紐帶,將不同的區域有機聯系在一起。
(五)場地采用多種材料,展現豐富立體的空間景觀
整個場地園路在鋪裝上使用白麻荔枝面、芝麻灰燒面、桃花紅燒面、、灰色透水磚等,兒童活動區地面使用黃色、暗紅色和紅色塑膠,坐凳材質使用紅色不銹鋼,色彩搭配合理。在設計中大線條的地面鋪裝將場地分隔,折線感十足的景觀構架從平面上看其造型與鋪地融為一體,起伏變化的綠地,植物組團的設計,特色廊架和管理用房的建造,從立面上看輕盈飄逸,動感十足,簡潔大氣的構架詮釋了景觀的品質感。
七、功能結構設計
本項目包括廣場主入口區、停車場、休閑廣場區、兒童游樂區、文化娛樂區、靜謐休息區、管理區等多種功能分區,地塊用途明確,分區合理,打造一處美妙的休閑場地。
本項目規劃設計,融合自然及幾何構圖手法。將建筑空間、道路空間和地形地貌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多樣性和連續性的空間體系。
八、道路系統設計
本項目道路系統完善,充分考慮人性化設計,設置外圍停車場,實現人車分流,通過建筑和廊架連接道路,構成軸線景觀。場地設有多個出入口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停車場直達廣場內部,方便出行,規劃主路與次路,形成環路,符合規劃要求。
九、綠化景觀設計
(一)以人為本原則
廣場景觀設計中,充分考慮人群生理、心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務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適作為植物景觀設計的根本,力求創造環境適宜、景色宜人、尺度適宜、親切自然的優美環境。
(二)歷史文化延續性及以鄉土樹種為主原則
植物保留原有場地大側柏及其他原有大樹,樹種選擇以鄉土植物為主,植物規格適中,易于景觀效果的營造,方便采購,體現了可持續園林的理念。骨干植物主要為國槐、五角楓、銀杏及松柏類樹種為主。
(三)藝術性原則
植物配置層次上,利用甘肅本地國槐、五角楓、銀杏及松柏等高大植物形成背景植物營建景觀骨架,再利用茶條槭、紅楓、白玉蘭、西府海棠等品種形成中景植物、其次利用紅楓、金銀木、碧桃等前景植物結合灌木以及宿根花卉帶、草坪形成多層次、高密度、大綠量的植物配置層次。充分考慮植物季相變化和前景背景搭配,充分考慮植物、景觀、道路三者的通透關系,有密有疏,有分有離,將改設計區域和城市景觀充分融合。
(四)景觀生態性原則
在設計中,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結合區域景觀規劃,對本地區的景觀特征進行綜合性分析,創造出適合區域環境的生態環境,以達到吸音除塵、講解毒物、調節溫度濕度及防災等的生態效應。
十、消防
合理規劃組織交通路線,外圍直接臨路,滿足消防要求,內部結合廣場道路,形成環形消防通道,消防車道寬度為4.0米,道路轉彎半徑為9.0米,滿足消防車通行要求。
十一、豎向設計
場地基本平整,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場地設計標高略高于外圍城市道路,使建筑物周圍場地地雨水排除通暢,雨水經雨水管道收集后排入城市雨水管網。
十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