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劍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現代經濟發展規律告訴我們,唯有創新強、科技強,才能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作為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創新發展的試驗田,新時代下搞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意味著其在當前改革開放的道路上肩負著更為重大的責任,是國家整體經濟發展轉型的領頭者。
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優化經濟結構、實現動力變革的決定性因素。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兩層含義:其一,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我們應與時俱進,拋棄舊的、不合時宜的傳統勞動力及資源能源驅動;其二,應該將驅動發展作為創新的目的。
二、新時代下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現狀
(一)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加強
為了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我國各領域的科技水平正在逐步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優勢日益明顯,并且也注重大力挖掘人才、引進人才、合理利用人才,努力發揮創新人才的領頭作用。
(二)新興產業不斷壯大
新時代下,我國新興產業不斷壯大,經濟實現快速發展,新興產業產值增長迅速,且比重得到顯著上升。與此同時,新服務模式也得到快速發展。新型產業的壯大將帶動我國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實現產業轉型。以生態保護為基礎、以科普教育為主要功能的產業模式。
(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就我國目前產業發展現狀來看,許多傳統產業,如:農副產品及食品加工、白酒釀造、煤炭煤電、紡織服裝、建筑材料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新一輪技術改造,打造現代化工業體系。以區域內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為基礎,特色鮮明的民族、民俗文化為靈魂,以創新發展為路徑,推動自然資源與民族文化資源相結合,并與有關文化、體育等產業融合,帶動區域內的全面經濟發展,形成具有獨特性的創新驅動發展模式。
三、新時代下創新科技發展策略
(一)完善政策激勵機制
要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需要政府制定完善的政策激勵機制,對創新過程給予全方位的支持。作為創新的監管者和推動者,政府一方面應增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促進企業技術創新不斷發展;另一方面應優化科技投入,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持。
(二)大力聚集創新人才
創新離不開人才的支持,要想實現創新發展,需要聚集大量的創新人才。習近平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創新的主體,所謂“事在人為”,人才是創新發展的基礎要素。大力聚集創新人才為的是形成一批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充實創新的人才基礎,發揮創新人才的關鍵帶動作用。
(三)積極推動產業升級
創新驅動著力解決的是經濟發展動力問題,通過創新提高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進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堅持創新驅動就是將創新貫穿到各行各業,培育壯大新動能、新產能,形成以技術密集型企業為主的產業集群,以此完成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在新的歷史時期,一方面需要發展智能制造業,推動數字工廠、數字車間、工業機器人等建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發展高精尖產業;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創新以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結構、提高效率。(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