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文強 謝浴華 編輯/韓英彤
在政策引領下,部分銀行正在大數據、場景化、普惠化金融支持跨境電商服務方面積極創新、快速推進。
出口跨境電商與傳統一般貿易的最大區別在于其所具有的零售化特征,通常使用小型包裹的形式出運貨物,相關的業務并未納入海關及外匯等監管機構的統計,以致2019年納入海關統計口徑的跨境電商出口總額僅為944億元。可以說貿易新業態的興起與發展,對海關、稅務、商檢、外匯、銀行等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既是機遇更是考驗。近年來,無票免稅、所得稅核定征收、設置105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新增9710及9810監管方式等有關跨境電商管理的新政策、新模式、新措施相繼推出,推動我國出口跨境電商行業在高速發展中不斷走向規范化、陽光化。
對于銀行而言,近10萬億元體量的出口跨境電商業務是一片全新的藍海,但滿足其對賬戶、結算、融資方面需求的難度系數均高于傳統外貿企業。就此,本文將結合具體實踐,對如何做好出口跨境電商的融資服務進行探討。
出口跨境電商本質上為貿易型企業,“輕資產、弱信用、大流量”特征明顯,企業財務報表不能體現實際經營情況,因而難以滿足傳統銀行授信的準入條件,銀行傳統融資產品也難以覆蓋出口跨境電商這一新興客群。
出口跨境電商融資需求特點主要體現為“聚、短、頻、快”:一是“聚”,資金需求時段相對集中,主要聚集在黑色星期五、圣誕節、新年、情人節等國外消費旺季,備貨資金壓力的峰值通常出現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二是“短”,單筆資金用款時間短,銷售回款期通常1—2個月,單筆融資一般不超過3個月。三是“頻”,且單筆資金“小”,除頭部電商企業外,融資呈“高頻、小額”等特征,資金周轉率極高。四是“快”,追求極致暢快的用戶體驗。出口跨境電商從接受訂單起就接入亞馬遜等世界頂級技術企業,享受平臺支持服務,所有采銷業務均可在線上完成,因此,出口跨境電商在選擇融資服務時亦傾向于暢快的用戶體驗,其次再考慮融資成本等因素。
如附圖所示,出口跨境電商運營及交易過程中,存在諸如廣告費、店鋪租金、傭金,銷售國的稅費、工資水電等日常經營周轉資金的需求;拿到海外訂單時,需要資金完成訂單項下的備貨采購;在完成采購或生產后,需要通過物流企業將貨物運輸至目的地或者海外倉,通常物流及倉儲費用約占其總成本的25%—40%;完成發貨后,需要加強應收賬款及退稅款(如有)的管理,盤活應收款,盡可能實現快速回款。
目前,市場上能夠滿足出口跨境電商資金需求的融資產品較少,主要以第三方支付機構、物流企業、供應鏈及外綜服務平臺等非銀機構提供的小額融資為主,雖有部分銀行開始涉足其中,但至今尚未形成主導。
傳統授信產品下,銀行主要通過抵/質押、保證等擔保模式來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而從出口跨境電商“輕資產、弱信用、大流量”的特性來看,目前能符合此條件的企業少之又少。

出口跨境電商在經營及交易環節的資金需求
近年來,各家銀行開始探索、創新出口跨境電商融資產品,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建設銀行通過對接阿里巴巴國際站及敦煌網等跨境電商平臺,基于平臺的交易數據對企業進行精準畫像,針對出口跨境電商應收賬款和退稅融資等不同的資金需求場景,提供“跨境快貸”融資服務支持,有效緩解了跨境電商企業的短期資金周轉壓力。
出口跨境電商交易及支付結算主要依托第三方支付機構/平臺完成,由此產生的信息流及資金流數據也均由第三方支付機構掌握。目前,針對出口跨境電商應收賬款及訂單備貨的資金周轉需求,第三方支付機構一般會在對歷史交易記錄、收付款流水等信息進行大數據綜合評估分析的基礎上,向電商提供應收賬款融資,或按訂單金額的一定比例提供備貨融資,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跨境電商的用款壓力。
此外,物流及倉儲費用占據出口跨境電商總成本的25%—40%,對其運營資金形成擠占。對此,駱駝金服與各大物流企業合作,針對物流及倉儲費用場景并基于物流數據,推出了“物流白條”,為電商提供定向支付的短期限融資。其他場景下,還有宜信通過API接口對接亞馬遜、eBay、速賣通等平臺,同樣是基于平臺交易數據,建立大數據風控監測模型,為符合條件的出口跨境電商提供純信用、全線上的融資服務。
與傳統銀行融資相比,第三方支付機構、互聯網金融公司等推出的融資方式更為靈活,線上化便利性也更為明顯,且更加注重客戶的用款體驗;但同時也存在融資額度較低、成本較高、持續度弱等不足。
近期,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積極引導和扶持培育跨境電商新業態,鼓勵銀行等機構加大對跨境電商貿易新業態的支持力度。在新政策引領下,部分銀行在大數據、場景化、普惠化金融支持跨境電商服務方面積極創新、快速推進。以下,筆者主要從科技創新方面對銀行開展出口跨境電商融資創新提出建議。
一是融入科技創新,打造線上服務。作為貿易新業態,出口跨境電商與傳統外貿企業的最大區別在于其對互聯網技術的依賴程度極高,交易全流程均可通過線上“輕”方式完成,而任何線下“重”模式則皆有可能削弱其完成后續流程的意愿。鑒此,銀行可通過科技金融支持跨境交易,實現跨境電商融資申請、授信審批、合同簽約、款項支用及到期還款等全流程線上化,提供純線上、秒審批、秒支用、易還款的融資服務,以滿足出口跨境電商貿易新業態的真實交易需求。
二是強化數據支撐,實現精準畫像。大多數出口跨境電商的財務報表均無法真實、準確、及時地反映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企業資信、產品質量、市場反應等信用信息主要是通過跨境電商交易平臺的交易大數據反映出來的。鑒此,銀行可通過與跨境電商平臺實現對接,在出口跨境電商企業授權的前提下獲取交易數據及信息,以此構建信用評估體系,并對出口跨境電商資金需求精準“畫像”。“以數據為標尺”,銀行可以有的放矢重點選擇支持訂單穩定、產品有銷路、質量有保證的企業,實現信貸資源的精準滴灌。同時,銀行還可建立信用風險控制機制,采集、統計和分析進/出口數據、收/付匯數據、結/售匯數據等信息,實現對貨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持續監測,動態調整授信策略。
三是嵌入交易場景,構建跨境生態。出口跨境電商對資金的需求會體現在日常運營、訂單采購、物流倉儲及銷售回款等各個環節,銀行可將金融服務嵌入到每一個實務場景,為企業提供觸手可及的全面金融服務。場景化運營不僅可以在源頭實現批量獲客,還可助力構建更為完善、更為豐富的跨境電商“生態圈”。
四是持續優化創新,追求極致體驗。如前所述,出口跨境電商業務所有流程均在線上辦理,用戶體驗要求極高,申請環節的便利化、業務流程的順暢度以及融資利率的普惠性都是產品普及推廣的重要因素。針對貿易新業態,銀行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從客戶的新需求出發,對金融產品和服務進行優化、升級、迭代,精心打造能與客戶產生“共振”的綜合金融服務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