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長平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居民的汽車保有量在大幅度地增加,停車位缺少是現代文明社會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我們常常看到擁擠的道路上亂停的汽車,使交通越發混亂。因此,設計智能停車場的場內誘導系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將停車場有效地利用起來,如何對停車場內部合理誘導,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目前停車場入口的位置,都有醒目的顯示屏顯示停車場空余的車位數,在內部,通過車位上的信號燈來指示該車位是否被占用,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導作用。隨著物聯網技術、ZigBee技術等被應用于停車場的誘導設計中,很大程度起到了泊車誘導,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停車高峰時,車輛多,駕駛者只能通過顯示屏人工設施來尋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駕駛者的分心,增加了危險性;多輛車同時駛向同一個地方,容易發生擁堵,疏導難[1]。
本研究擬設計的基于藍牙傳輸通信的誘導系統,旨在解決以上2個難題,能合理地安排停車,提高場內車位的利用率,精準停車,減少駕駛者尋找車位的時間,節約因時間消耗所產生的經濟成本,優化資源配置,一切以客戶為中心。引入誘導系統后,將軟件與硬件結合,改造現有的停車設施,實現停車場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節約成本,改善停車難的問題。
系統的組成主要有三大部分,分別是攝像機、藍牙模塊(覆蓋出口、入口和部分區域)、計算機管理系統。可以按照泊車的流程將該系統分為3個子系統,分別是入口、停車場內誘導、停車位占用檢測。入口系統的主要作用是負責車輛車牌識別、出入道閘控制和計時收費;場內誘導主要是對駕駛員進行語音指導,引導車輛行進路線;車位占用檢測系統主要向監控室反饋車位使用情況。系統硬件框架如圖1所示。

①入口子系統;②場內誘導子系統;③車位檢測子系統計算機管理系統及藍牙卡部分為基礎部分(與虛框線內各個部分完成整體流程)圖1 系統硬件框架
停車場入口管理子系統主要負責車輛信息的采集、識別和計時收費3個功能。該系統的工作流程如圖1的基礎部分及①虛線部分所圍成的工作流程[2]。
此系統是目前主流的ARM單片機。支持Thumb(16位)/ARM(32位)雙指令集,能很好兼容8位/16位器件,它具有體積小、功耗低、成本低、性能高、運行速度更快等優點。該單片機集成化程度高,能耗低,可編寫庫函數,有效降低了編程難度。它廣泛應用于工業控制領域以及無線通訊領域等建筑通信領域。
將停車場內的用戶分為三類,分別是購買固定車位的持卡客戶、租用固定車位的持卡客戶、來訪的臨時客戶。前兩類用戶提前發放藍牙卡,放置汽車副駕駛位,用于入口識別。后一類用戶則需要臨時領取才能進入。
車輛駛入入口時,入口藍牙模塊與車內藍牙模塊相連,讀取車輛數據,與計算機管理系統的注冊信息比對,判斷該藍牙卡是否在系統里,是,則記錄車輛信息,否,則提示用戶去管理處領取藍牙卡。讀卡后,由單片機來控制道閘,允許車輛通過,并在顯示屏顯示信息,車輛駛離線圈感應地后,線圈反饋信號給單片機,關閉道閘。
車輛進入場內后,根據自己的停車位或租用他人的停車位有序停放。對于臨時停放的車輛,根據誘導系統尋找車位,計時收費[3]。
駕駛者到達入口時,系統會自動分配車位,顯示在入口顯示屏。為了使駕駛者獲得最合適的路徑,盡量減少在停車場的尋位時間,減少停車費用,本研究根據停車場面積和區域流線劃分多個區域分配,進行車位分配。
針對上述定義的三類用戶,本研究采用分區的方式管理,對于固定車位或租用固定車位的用戶,將為其分配固定車位,對于臨時用戶,將為其分配臨時車位。分配時,優先在區域不擁堵、車流量少的路線分配,停車場的車位參數見表1,場內有A區、B區、C區、D區車位,其中D區車位為固定車位,A區、B區、C區為非固定車位,算法研究將集中在這3個區域。
對車位進行算法研究,要考慮以下5個因素,分別是(1)車位到電梯的距離,用x0表示;(2)入口到停車位的距離,用x1表示;(3)分區內車輛流動的數量。在車位算法研究時,應考慮停車場內各個分區內的交通流量,分配車位時,要考慮車數量,避免擁堵,流動車輛包括等待車輛和剛離位車輛,用x2表示(各區為x11,x12,x13);(4)停車場內是否有利于停放,停車位內兩旁是否有柱子,要讓停車位盡量靠墻,用x3表示。運算時,應考慮:車位一邊為柱子,一邊為車;車位一邊為車,一邊為空位;車位一邊為柱子,一邊空位;車位兩邊均為空位;車位處于遠端;車位兩邊都是車。x3取值不同,取值遞減;(5)停車效率值和入口到達車位的距離。若駕駛者不能熟練地將車迅速停到分配車位,會造成場內擁堵。所以,對于技術生疏的駕駛者,應分配距離入口遠的車位,而技術熟練的用戶則不需要考慮這個因素。效率值分熟練和生疏,用k表示。系統調取駕駛員歷史停車記錄,對于駕駛員的停車效率進行評估,更新。k>0,表示技術生疏,k=0,表示熟練。車位到入口的距離用x4表示[4]。
從正常的邏輯來講,車位到電梯的距離x0越小,車位就越易被選中;入口到車位的距離x1越小,車位就越易被選中;車位區域內車流量x2越少,車位就越易被選中;車位越是易于停放x3,就越易被選中。這幾個參數具有不一致的表一性,不能夠統一,但須用統一的指數算法,即用因素值除以適當的統一值,后折算。將參數標準化后,得到選中車位的統一公式(1):
y車位號=a0x0/x0max+a1x1/x1max+a2x2/x2max+a3x3/x3max-kx4/x4max
(1)
公式(1)中,前4項為常規變量,后1項為特殊考慮值。在實際算法研究中,將駕駛者的k值設定為最高,當區域內車流量多時,停車擁堵,效率低。所以a2和k值取值一樣,設為最大,a1為中等值,其他的為最低,車場建成后,一般不改變。所以將a0、a1、a2、a3、x0、x1、x4看作常量。x2和x3看作變量。因此,公式(1)可轉化成公式(2):
y車位號=z+m×x
(2)
其中,z=a0x0/x0max+a1x1/x1max,x0、x1的值與車位有關,在系統制表、分配車位時,m值用此公式計算即可:m=[a2/x2maxa3/x3maxk/x4max]為系數變量;x=[x1x2x4]T,為車位參數向量。根據不同的m和x算得y,比較y值,y值越小,優先被分配車位。
將場內的數值代入上式計算,可得分配車位向量y=z+m×s.其中z=[a0x0/x0max+a1x1/x1maxa0x0/x0max+a1x1/x1max…a0x0/x0max+a1x1/x1max],為車位總數行變量;s=[xA1,xA2,…,xB1,xB2,…,xC1,xC2],為車位參數[5]。
下面簡單舉例說明公式(2)的運算過程。
某停車場內車位寬3.5m,長4.5m,設定以下因素值,a0=1,a1=2,a2=3,a3=1,k=3,各車位x0,x1,x4,z的數值匯總于表1。

表1 車位參數
根據本文“3.2”的車位分配算法,將表1中的各個參數代入相應的公式,求得相應的分配車位y,如圖2所示,區域內用不同色塊代表車位不同的狀況,統計適時更新。

圖2 車位分布(一部分)
系統的硬件系統電路見圖1中的基礎部分及圖1中的虛框②部分,該系統可完成語音的傳輸及播放,引導駕駛者找到相應分配的車位,完成停車。
誘導系統示意圖見圖3。

圖3 誘導系統
入口藍牙比對成功后,若該車的信息是已注冊在案的車輛,系統自動記錄該車信息,由系統自動分配車位,系統顯示車位信息,并提醒駕駛者注意語音提示,同時系統自動將車位信息碼通過入口藍牙傳輸到室內藍牙模塊。
駕駛者到達入口時,室內藍牙與路口藍牙連接,路口藍牙通過車位信息碼調用語音文件,將音頻傳送到室內藍牙卡部分。室內藍牙卡的單片機讀取音頻數據,由音頻解碼模塊將音頻數據轉化為模擬信號,由室內播放器播出。駕駛者通過語音引導,找到相應的車位,車內藍牙模塊的工作原理如圖4所示。

圖4 藍牙模塊工作原理
通過各個路口的誘導,駕駛者駕駛車輛臨近停車區域,在即將駛入停車區域后,室內播放器會提供一段語音,提醒駕駛者到達停車區域,減速慢行。駕駛者根據車位狀態顯示屏上的數值,倒車入庫,完成整個停車流程。
在停車場內車位上方顯示區域,車位狀態燈有紅色、綠色、黃色3種燈,紅色表示位置里有車,綠色表示車位空閑,黃色表示即將有車輛駛入。當駕駛者進入停車場入口時,檢測系統已給該車分配好車位并將信息發至室內藍牙卡,當車輛到達指定區域后,區域藍牙與室內藍牙數據對接,獲取信息碼,并按信息碼控制區域單片機使該碼對應車位的指示燈變成藍色。車輛停入后,攝像機探測到車輛并將圖像信號傳輸到計算機管理系統,完成識別后,由系統自動匹配。若匹配成功,由區域單片機向車位狀態燈發出信號,變成紅色;若匹配不成功,系統將進入誤停處理模式,系統處理完后由區域單片機向車位狀態燈發出信號,變成紅色[6]。
目前,城市停車位的數量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汽車數量,這是造成停車難的主要原因。如何高效合理地使用現有停車場內的停車位、如何節省車主尋找車位的時間并節約成本是本研究的重點。本研究通過克服傳統停車場各自為政、功能單一、效率低下等弊端,提出了一種基于藍牙傳輸的停車場內部誘導系統。通過車位檢測系統,為車輛提供最優停車位,利用語音引導對駕駛者提供路線誘導,能夠解決停車難和找車難的問題,節省客戶時間,提高停車場的利用率,有利于提升停車場內部的智能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