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
摘?要:《新聞理論》課程是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學生的基礎理論課程,是最基礎、最重要的觀念學習和教育,需要圍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斷進行教學優化。在教學內容上,要確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主體地位;在教材的選用上,要強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新聞理論體系的有機結合;在文獻閱讀方面,要注重與時俱進,與當下的社會實踐和新聞實際相聯系;在教學方法上,更要堅持效果導向,讓學生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接受、內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理論》課程;教學優化
中圖分類號:G2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1-0005-03
新聞工作是一項理論性、操作性都很強的工作,很多學生只看到了新聞工作動態的一面,認為外出調研、出鏡采訪、攝影攝像、后期剪輯就是新聞工作的全部,因此常常出現重視實驗課,輕視理論課的情況。然而,新聞工作中出現的錯誤、偏差,甚至敲詐、勒索等一些極端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沒有樹立正確的新聞觀。
《新聞理論》課程旨在傳播正確的新聞觀,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分析各種新聞現象,提高新聞理論素質和業務能力。為了優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通盤考慮,不僅要從宏觀上明確教學目標,而且要在教學細節上進行規范和引導。
一、優化教學內容,確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主體地位
《新聞理論》課程要確保學生樹立正確的新聞觀念、提高學生的新聞業務能力,需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明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主體地位。
(一)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主要教學內容
隨著新聞活動的發展,新聞理論領域出現了多個理論和學派,1956年施拉姆曾經在《報刊的四種理論》一書中總結了四種新聞理論:集權主義新聞理論、自由主義新聞理論、社會責任新聞理論和蘇聯共產主義新聞理論。不同新聞理論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需要結合我國新聞活動的實際經驗,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和鑒別,汲取有益成果,不能機械地全盤照抄照搬。
在《新聞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對西方新聞理論進行客觀介紹;另一方面,要明確指出這些理論不符合我國具體國情,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批判地看待。同時,經過辯證分析,讓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最先進、最符合群眾需要的新聞理論。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指導新聞實踐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新聞思想,毛澤東新聞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1]。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新聞理論研究要為大多數人而不是少數人服務,也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在新聞工作中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原則,從理論根基上避免了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和商業主義、金錢至上的新聞觀。
確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主體地位,特別要學習和掌握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馬克思主義是創新的理論,不是僵化的教條,用批判的觀點剖析媒體環境變革、國際傳播變革,指導我國當前形勢下的新聞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具體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中的新聞思想”[2],具體體現為喉舌理論、黨性原則、為人民服務原則、三貼近原則、實事求是原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社會效益第一、融合新聞報道、加強新聞隊伍建設等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是我國做好新聞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進一步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強大思想武器,是《新聞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
(二)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同感
作為理論課、通識課,《新聞理論》旨在促使學生認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只有認同這個觀點,才能主動、自覺地用觀點指導行動。如果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存有抵觸心理,或者不以為意,將其視為政治說教,那么無論平時完成多少作業,期末取得多好成績,都不能視為教學成功。
《新聞理論》課程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方法,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入腦入心,使學生真正認同,并在實踐中自覺踐行,為其未來的新聞活動保駕護航,才是《新聞理論》課程最重要的目標。
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同感,體現在他們接受新聞、理解新聞和用新聞指導現實生活三個不同層面:在接受新聞時,能夠主動辨析信息源,偏向主流媒體提供的高質量新聞,摒棄某些草率生產、急功近利的自媒體或平臺媒體提供的信息;在理解新聞的時,能夠很容易區分出真假新聞,有家國意識和全局意識,從社會和大眾的角度客觀中正地看待新聞信息,不會被情緒化的觀點影響;用新聞指導現實生活,不急躁冒進、偏聽偏信,冷靜理智客觀看待社會現象。
(三)使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解讀新聞案例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僅是經典的新聞理論,而且是科學的研究方法,因此要不斷用歷史的、發展的、辯證的方法解讀新聞案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各種新聞現象和問題,訓練學生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分析新聞現象、解決新聞問題,并在學校進行各種新聞工作的業務復盤和理論推演。
以各類突發事件為例,相關報道信息量大,傳播渠道多種多樣,熱度居高不下,是學生關注和討論的重點。但學生接觸的信息良莠不齊,容易受到營銷號和自媒體的誤導。在《新聞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引用、展示不同媒體的報道,引導學生養成關注主流媒體的習慣,為學生解析極端觀點的片面性和危害性,拒絕偏聽偏信某些熱衷散播小道消息的自媒體,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來看待熱點事件。
二、優化教學方法,堅持效果導向,內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觀念的傳遞需要恰當的方法,《新聞理論》課程在傳播正確新聞觀念時需要用多種方式手段,為此要在原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讓理論與實踐更加貼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接受、內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首先,在使用傳統的案例教學法時,要不斷更新案例庫,讓新聞案例更有時新性和針對性。目前的權威新聞理論教材,盡管在不斷更新版本的過程中修訂案例和內容,但畢竟當下的新聞事件日新月異,更加受到學生的關注,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注意選用新的、有針對性的案例進行述評,增加案例教學的接近性和實用性。例如,在講到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這一經典理論時,中外歷史上的“政黨報”固然有典型性,但還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結合當下的新聞熱點進行引導,如2019年5月美國福克斯商業頻道女主播翠西·里根與中國國際電視臺女主持人劉欣就中美貿易爭端進行論戰。對中美貿易有著不同的觀點和看法,追根溯源就是因為雙方立場不同,因此劉欣評價翠西的言辭更像是在為美國政府代言。
其次,在積極使用新媒體教學的同時,要加強互動性,構建開放式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是由教師主導進行專題、專項的理論指導,但畢竟時間有限,想要讓馬克主義新聞觀滲透到學生的認知體系,還需要在課下的師生互動中進行滲透。例如,追蹤點評學生的個人微博或微信,鼓勵學生通過自媒體發表內容,從中了解他們關注的方向和重點,進而有的放矢地進行備課,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提供思路、調整方案,達到優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的效果。
三、優化教材選用,強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新聞理論有機融合
為了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滲透到《新聞理論》課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課堂、進頭腦,必須選擇權威且理論體系完備的優質教材。因此,優質的新聞理論教材,不僅要包括重要的新聞本源、新聞價值、新聞輿論、黨性原則等理論內容,而且要能夠結合中國國情和新聞事業的發展實際,有實際指導意義。
目前,國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代表性教材至少有六七種,在框架結構、闡述風格方面各有特點,教師應該選擇最新版本、權威出版社出版的,并且符合自己教學需要與個性特點的教材。就筆者來說,優先選擇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點教材——《新聞學概論》,這一教材在傳統、經典、嚴謹的新聞理論系統中深入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兼顧理論性與時代性。
正確使用權威教材,要求以課本理論體系為綱,明確課堂學習的重點,帶領學生結合新聞現象對新聞理論進行文本細讀,引導學生進行理論的推演、論證、反證。正確使用權威教材,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推導能力,增強理論素養;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化認識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體系,避免簡單化的死記硬背,導致最終只記得孤立的概念、特點、方法和原則,無法自覺應用于新聞業務和實踐。
四、優化文獻閱讀,注意與時俱進,提高新聞理論素養
除了使用權威的新聞理論教材,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補充文獻,增加學習的廣度和深度。這些補充文獻旨在幫助學生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用新聞學的角度去深刻理解,用時代的視角去積極思考,因此補充經典文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親筆完成的光輝著作,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等共產黨人在領導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撰寫的文章、評論、講話和著作。教師應該鼓勵同學們閱讀經典作家的全集或選集,聯系時代背景和革命實際,思考他們對新聞工作的科學論斷。
二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相關專著和編著,包括童兵、鄭保衛、陳力丹、劉建明等專家學者撰寫、匯編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程書籍。由于全集、選集的原著內容博大精深,通讀有較大難度,需要大量精力,對于當代的大學生來說難以完全實現,因此選擇一本或幾本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專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程》等都屬于我國新聞傳播系列教材,注重構建基本理論框架。此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讀本》《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典讀本》等是選取共產黨人思考、述評新聞活動和新聞規律的原始文本匯編而成的。還有一種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書籍是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例如,《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報道經典案例評析》,側重于將理論和觀念應用于新聞實踐領域。
三是體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時代精神的著作,主要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我國新聞輿論工作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例如,《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要論》《習近平總書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輔助材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部分,其中關于全媒體、媒體融合等指導意見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意義,與上述經典文本相互呼應,形成了系統完整、邏輯嚴密,且具有時代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總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是新聞思想發展史上的重大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聞理論》課程中傳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教師應具備的自覺意識,要通過教學內容、教材選用、文獻閱讀和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的努力,優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學效果,使同學們能夠自覺使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自身的學習和工作。
參考文獻:
[1]?《新聞學概論》編寫組,何梓華.新聞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8.
[責任編輯: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