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燕 仝凌云 張換高



摘要:創新方法對于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至關重要。文章將創新知識分為專業知識和方法性知識,定義了創新方法的知識特性和知識轉移核心要素,在充分考慮創新方法的知識特性、互聯網的影響以及持續改進理念的基礎上,建立了以時間維為主線,融合創新知識和創新主體的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培育模型。
Abstract: Innovation method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nnovation acknowledge includes professional acknowledge and method acknowledge. Acknowledge attribute and key factors of innovation method are defined. Model of cultivating innovation ability is built based on acknowledge attribute of innovation method and influence of internet and idea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ime and innovation ac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subjects are three dimensions which are indivisible whole. Time dimension is the main thread of the model.
關鍵詞:知識轉移;創新能力;方法性知識;創新方法
Key words: acknowledge transfer;innovation ability;methodological knowledge;innovation method
中圖分類號:F276.3;F273.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02-0047-03
0? 引言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指依托一定數量的科技人員從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取得自主知識產權并將其轉化為高新技術產品或服務,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中小企業,其關鍵特性之一就是“創新”。數據表明,科技型中小企業創造了世界95%的基礎創新、經合組織國家50%以上的技術創新、我國60%以上的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
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創新能力評價和創新能力培育對策等方面[2]-[4]。但這些評價和對策,對創新方法的關注較少。經過近20年的研究和推廣,創新方法已經逐漸成型。2015年為了加快創新方法的推廣,我國以國標的形式對創新方法的應用能力進行了等級規范。然而,從企業自身應用創新方法的角度來看,創新方法以及其系統性知識的學習和應用的狀況還有待改善。
1? 創新方法的知識特性
創新方法本質上是創新知識。企業實現創新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專業知識,比如機械設計知識等。另一類是能把專業知識充分利用起來的輔助企業產生創新的方法性知識,即創新方法。專業技術知識是創新的根基,方法性知識是創新的催化劑??茖W性、啟發性和實踐性是方法性知識必須具備的三大特點。本文所指的創新方法性實質是以TRIZ為核心的,由創新理念、創新工具以及一系列成功案例共同構成的系統性創新知識,致力于發現和解決系統沖突,基于技術系統的進化規律來研究整個設計與開發過程[5](見圖1),豐富的本土化創新案例已覆蓋了很多行業,成為啟發工程師創新的不可或缺的資源。
2? 創新方法的知識轉移核心要素
創新方法知識必須轉移到企業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Daveport和Prusark[6]認為知識轉移是把知識從知識源轉移到企業或其他個體或部門,并最終被接受方吸收和應用的過程。這一個過程不只是知識的簡單傳遞與交換,而是包括了知識的獲取、溝通、接受、同化和應用[7]。Szulanski指出影響知識轉移的四類主要要素分別是知識特性、知識傳播主體、知識接受主體和轉移環境[8]。課題組根據多年參與創新方法推廣的經驗,將創新方法的知識轉移核心要素確定為:知識特性、知識傳播主體、知識接受主體(組織和個人)和知識轉移通路(見圖2)。
針對創新方法的知識轉移核心要素設置調查問卷(見表1),分析回收的190份問卷發現,影響企業創新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創新方法的科學性、傳播主體的自身素質及其對創新方法的實用性轉化、高效的傳播方式、接受主體的消化吸收能力和企業領導的重視以及由此形成的良好學習氛圍。
①從知識自身來說,參與調查的人員均認為創新方法具有科學性,但接受和應用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當前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希望能看到更多的針對自己所在行業的案例,或者能得到案例的更多細節或可操作的指導。
②從知識傳播主體的角度來看,對知識熟練掌握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對知識轉移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當然,責任心和認真程度也是必備條件。
③具有學習氛圍、制定了嚴格學習制度的企業,其知識轉移效果相對較高。但目前企業的重視程度不夠高,對創新方法的應用狀況以及跟蹤獎勵做得不夠好。
④很多創新工程師具有學習創新方法的欲望,希望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很難在現有工作和新知識的學習之間找到結合點和平衡點,亟需單位的支持和知識傳播方的指導。他們認為課堂授課必不可少,慕課具有一定的補充作用,社群效果一般,導師的定期跟蹤輔導對創新效果作用較大。
⑤盡管總體上看,現有創新知識的轉移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創新的效果,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3? 基于知識轉移的企業創新能力培育
結合創新方法的知識轉移核心要素,構建三維立體空間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培育模型(見圖3)。知識傳播主體和知識接受主體分別是知識的發出方和接受方,構成模型的主體維;創新方法必須借助于專業知識才能發揮效用,最終的成果是創新方案,進而形成創新案例并轉化成案例知識,它們共同構成了知識維;知識轉移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制定嚴密的計劃(Plan),嚴格執行計劃(Do),檢查執行情況(Check),鞏固傳遞效果(Action),且這一PDCA過程要循環上升,促使企業的創新能力漸進式或階躍式增長。三個維度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主體維是支撐,時間維是保障,知識維是成果。為了保障創新方法的知識轉移效果,需要強化知識傳播主體,識別與遴選知識接受主體,構建具有持續改進效果的知識轉移的混合通路。
3.1 知識傳播主體的強化
創新方法主要是用于指導創新實踐的。作為知識的傳播者,首先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特質,諸如,對知識的熟練掌握能力,良好的課堂把控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等。除此之外,知識傳播主體還必須具備超強的實踐指導能力,才能對方法性知識進行實用性轉化。為此,知識傳播主體必須從以下方面強化自身素質:
①每年企業調研時間不少于三個月,實地調研企業類型不少于三類。
②每年至少主導或主要參加一個創新項目。
③知識傳播主體應該能夠從大量的案例庫中找到適合接受主體使用的案例,根據接受者所處的行業背景和面臨的創新難點進行案例改造,形成具有良好啟發作用的創新案例。
④履行導師責任或虛擬社群的引導人責任。
3.2 知識接受主體的識別與遴選
知識接受主體是具有創新要求的企業和工程師。企業是工程師學習和應用創新方法的環境與動力,工程師是企業創新的內核。
①企業識別。
企業是工程技術人員實施創新的平臺,其屬性、特征和內外部環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工程技術人員的創新動機和積極性。科技型中小企業多處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其必須通過快速的技術革新實現不斷地升級換代,逐步壯大成科技巨人。外部環境促使科技型中小企業形成創新訴求,這一訴求必須通過領導的重視、創新制度的規范、應用環境的建立和獎懲制度的實施來形成創新環境,進而形成企業導入創新的方法性知識的必備條件。
②創新工程師遴選。
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工程師多具備了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加之所在企業所處的環境狀態,一般會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必須轉化成創新動機才能更好地接受創新方法。因此,企業必須識別出創新動機強的工程師,以他們為創新方法導入的標桿,形成示范作用。剛入職的工程師動機強,缺少經驗的同時也缺少禁錮,恰好是接受新知識的黃金時期,也容易通過創新方法的引導形成突破性創新。然而,經驗的缺乏,卻也使他們對專業知識的運用不那么得心應手。因此,必須通過創新小組的形式,形成新老結合的創新小組。
3.3 知識轉移混合通路的設置
創新方法的知識轉移是一項系統工程,將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提出的PDCA持續改進的理念運用其中,可以有效提升知識轉移效果。知識傳播主體和知識轉移主體必須制定嚴密的計劃(P),包括創新工程師的遴選、企業配套措施的提供、各階段課程內容的設置、創新課題的選擇等。知識轉移主體各方必須嚴格執行知識轉移計劃(D),隨時或定期檢查轉移效果(C),對效果優良的創新方案總結成功經驗,及時轉化成規章制度或編入下一期創新計劃(A)。以PDCA所在的時間維為主線將創新主體和創新知識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需要知識轉移渠道的有效構建來保障?!鞍褌鹘y學習方式的優勢和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e-Learning)的優勢結合起來”[9],構建“課堂教學+慕課學習+特定創新課題+常規社群交流+定期課題輔導”等多渠道結合的混合性知識轉移通路,形成創新計劃和創新成果之間的橋梁。
①課堂教學必不可少,慕課是有效補充。課堂教學可以根據企業特點,選擇合適的案例,以案例為主線,將所有方法性知識穿插進來,根據企業的產品特點和學員層次調整授課進度和授課內容。方法性知識實踐性的特點決定了定制性課堂教學的特殊作用。慕課受形式的禁錮,缺少變化,卻可以讓接受主體反復學習,形成對知識的強化。
②特定創新課題可以幫助創新工程師帶著問題學習,提高知識轉移效果。在課堂教學進展到一定程度時,學員根據自己工作中面臨的創新難題,確定特定的創新課題。隨著課程的進展,借助創新知識,尋找課題的突破點。鼓勵突破性創新課題,但也可以是漸進性創新課題。
③常規社群輔導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借助互聯網的虛擬學習社群已逐漸受到學者的重視[10]。在每個企業主體創建一個社群的基礎上,為每個創新小組或具有相同興趣的創新工程師建立社群。共性的內容在公共社群中共享,精細化的知識在小社群中分享,以提高社群的趨同性[11]。每個社群設立特定的輔導老師,不定期或定期引導社群討論,權威性的引導能夠促進社群的學期效果[12]。
④定期課題輔導能夠促進創新方案產生突變。定期課題輔導是傳播主體對接受主體的有針對性的面對面的輔導或者在虛擬學習社群中的有針對性的定時輔導,二者之間知識與經驗的碰撞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前典型案例庫中的案例多是定期輔導中方法性知識與專業知識的碰撞的結果。權威引導能夠促進社群的學習效果,促進創新的產生。
4? 結束語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培育是實現我國從制造產品轉向創造產品的關鍵環節之一。論文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從知識轉移的視角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培育模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知識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應該具備的條件,建立了混合型、循環上升的創新方法的知識轉移通路,這一模型已經付諸實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具體實施細節還有待完善。
參考文獻:
[1]張建華,曹悅,郭小敏,等.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管理循環改進機制[J].科學管理研究,2016(1):87-90.
[2]陳良文.美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經驗及啟示.經濟縱橫,2013,7:106-109.
[3]粟進,宋正剛.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驅動因素研究——基于京津4家企業的一項探索性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5):156-163.
[4]李曉鋒,夏來保.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制約因素及創新策略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12):26-28.
[5]譚潤華.TRIZ及應用——技術創新過程與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張大為,汪克夷.知識轉移研究述評與展望.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19):196-200.
[7]Gilber M, Cordey-Hayes M.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Technovation, 1996, 16(6):30-31.
[8]Szulanski 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0, 82(1):9-27.
[9]徐梅丹,蘭國帥,張一春,等.構建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5(4):36-42.
[10]曾群,文章.基于情景的虛擬學習社區知識轉移模式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5:96-100.
[11]陳為東,王萍,王美月.學術虛擬社區用戶社會性交互的影響因素模型與優化策略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8,41(06):121-127.
[12]王興蘭.大學生虛擬學習社區用戶生成行為實證研究[J]. 圖書館學研究,2019,6: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