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在2019年12月2日《人民日報》撰文指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對青少年的教育作用早已被廣泛認知。青少年不但可以在體育運動中學到遵守規則、尊重對手、理解合作、面對挫折,還有助于培養他們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但目前我國青少年體質不甚理想,“小眼鏡”和“小胖墩”不在少數。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日前發布的《2018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育與健康監測結果報告》顯示,近七成的初中生視力不良,城市中的四年級學生只有30.5%有鍛煉習慣(每周自主鍛煉3次以上且每次超過30分鐘),八年級學生中只有22%有鍛煉習慣。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校提升了課間操、體育課以及校園體育活動的趣味性,用豐富的形式和個性化的創意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不但有助于培養學生們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也有利于減輕課業壓力,提高學習效率。中學是學生彰顯個性的關鍵時期,要引導和保護他們對新鮮事物的興趣。因此,校園體育活動需要改變單一的活動形式和枯燥乏味的內容,不但要融入即興、率真、活潑和時尚的元素,還要常換常新,給學生們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