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功
小學生不管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處于發展時期,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特別是與科學相關的事物。而科學學習就是通過探索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并學習相關知識與科學現象,從而使學生在無形中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品質。小學科學教學可以利用情境教學、競賽活動、問題創設等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科學意識與探索欲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科學學習活動中,提高自身的科學思維品質。下面談談筆者對小學生科學思維品質的培養措施,以期為一線科學教師提供參考。
創設教學情境,引發積極思考
在實際教學中,小學科學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創設法,如生活情境、問題情境,在情境教學中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與探索欲望,從而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科學知識。
首先,教師可以將生活現象融入知識教學中,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不斷思考,促進其發散性思維發展。例如,在《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該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生活現象引入,如“胡蘿卜在大小不一樣的情況下,其沉浮狀態也不一樣,這是為什么”,讓學生對該問題進行討論與探究。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探究興趣與欲望被充分調動起來,并且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科學現象。總體而言,小學科學課的內容具有較強的生活性,教師通過生活現象可以讓學生充分掌握相關科學知識,并使他們逐漸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品質。
其次,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養成科學思維品質。例如,在《聲音的產生》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相關問題,給學生創設一個問題情境:“為什么樂器可以發出聲音?”“物體在發出聲音的時候會有什么現象發生?”“聲音是怎樣發出來的?”在學生完成上述問題的探究以后,再讓學生辯論:“是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還是聲音的產生引起物體振動?”讓學生在辯論中,不斷思考且相互質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將自己的注意力從“聽”的角度上,轉移到“觀察發聲體”,最后,再相互辯論和探討發聲時的現象。這樣,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就會積極主動地開展探究互動,最終得出結論:“物體振動時伴隨聲音發生,振動停止時聲音消失”,從而形成“物體振動產生聲音”的科學論斷。
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情境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對自己言行的注重度,將大量趣味性較強的語言加入其中,確保對科學知識與科學現象的解釋更加生動有趣。此外,在創設生活情境的時候,還要確保生活現象是發生在學生日常生活中且經常見到的,從而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生活情境中,有效學習和探索科學奧秘,增強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多途徑培養學生科學思維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不是一天兩天可以養成的,需要不斷探究科學知識,不斷學習科學知識,從而養成科學思維品質。對學生科學思維品質進行鍛煉的方法有很多,如對實驗的觀察記錄與報告的填寫、知識競技活動的開展等。具體如下:
其一,對實驗進行觀察和記錄以及填寫報告,能夠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的敏捷度。小學科學教材的內容,主要就是圍繞生活現象的觀察以及實驗的開展這兩個方面。因此,在開展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教材內容,并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實驗,同時制訂出符合學生智力與能力且富有趣味性的實驗觀察記錄表以及實驗報告表,指導學生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觀察和記錄,填寫實驗結果。在后期實驗的時候,教師可以逐漸縮短實驗的時間,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實驗操作,從而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思維敏捷性。
其二,積極組織和開展科學知識競賽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積極性的發展。在科學競賽活動中,學生們往往會產生較強的探究興趣,對其思維能力與科學思維品質的培養具有較大作用。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種植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一些植物的種植。在培育過程中,學生每天觀察和照顧植物,從而有效獲取相關知識。另外,教師還可以開展科學競賽活動,如科學小發明競賽、科學知識手抄報比賽等,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通過這些趣味性活動,學生的科學興趣將被激發出來,從而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品質。
結束語
小學科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更新教學觀念,在新課程理念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并且在滿足素質教育要求以及學生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小學生科學思維能力不是短時間可以養成的,科學教師要加強對科學思維品質的重視,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孫存良.小學科學教學對學生科學思維培養的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2):58.
[2]李小紅.如何在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7(1):43-45.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陶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