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冬靜 劉晨
導致孕婦流產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主要有黃體功能不全、感染、免疫異常、胚胎異常等,若不采取及時的處理措施,會發展成難免流產或者稽留流產的情況[1],對于先兆流產患者的治療,可選擇黃體酮或者是地屈孕酮,能夠有效的降低流產率,但仍有部分孕婦在治療后沒有明顯的效果,導致難免流產和稽留流產的出現,故臨床對黃體酮的常規治療效果存在不同的意見[2]。若能進行先兆流產的預后預測,對臨床治療進行一定的指導,可有效的減少流產。血清孕酮經常會用于先兆流產的妊娠結局預測,但預測的準確率并不理想[3]。近年來,臨床廣泛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對組織器官的形態變化有一個較為清晰的反映,還能觀察出器官的供血情況,在流產預測方面有一定的臨床使用價值[4]。本研究探討血清孕酮檢測聯合子宮B超檢查預測早期先兆流產預后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200例先兆流產孕婦,根據保胎成功與否將患者分為成功組和失敗組,每組100例。成功組孕婦平均年齡(28.84±5.53)歲,平均停經時間(48.57±6.53)d;失敗組孕婦平均年齡(28.39±5.17)歲,平均停經時間(49.36±6.15)d。兩組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期規律;孕囊位于宮腔內;尿檢呈現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陽性;陰道無妊娠組織物排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多胎或雙胎妊娠;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有子宮肌瘤、子宮畸形等疾病;由外因病變或宮頸導致陰道出血;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受孕者;合并嚴重血管系統疾??;資料不完整,依從性差的患者。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次研究。
1.2 方法 對兩組孕婦均進行血清孕酮檢測及子宮B超的檢查。
所有先兆流產孕婦進行臥床休息,對其進行黃體酮的補充治療,當血清孕酮值<20 ng/ml時,要對患者進行60 mg的黃體酮肌內注射(肌注),直至孕期第10周,后逐漸減少用量;當血清孕酮值處于20~30 ng/ml,要對患者進行40 mg的黃體酮肌注,直至孕期第10周,后逐漸減少用量;當血清孕酮值>30 ng/ml時,要對患者進行20 mg的黃體酮肌注,共進行7 d的注射。在此過程中對孕婦的陰道出血及腹痛情況進行記錄,當孕婦的癥狀出現緩解,16周時胎兒存活為保胎成功;孕婦的癥狀加重,胎兒死亡則為保胎失敗。對兩組孕婦均進行靜脈抽血,通過電化學發光技術對孕酮值進行測定。在孕婦排空膀胱后,利用彩超對孕婦的雙側附件區及子宮進行掃查,記錄子宮螺旋動脈、黃體血流的RI值及PI值,所有孕婦均由共同的醫師進行檢查。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的血清孕酮值及子宮螺旋動脈、黃體血流的RI值及PI值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孕酮值對比 成功組的血清孕酮值為(24.87±6.63)ng/ml,高于失敗組的(17.56±5.01)n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孕酮值對比(,ng/ml)

表1 兩組血清孕酮值對比(,ng/ml)
注:與失敗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子宮螺旋動脈、黃體血流的RI值及PI值對比 成功組子宮螺旋動脈的RI值為(0.49±0.03),低于失敗組的(0.54±0.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成功組黃體血流的RI值為(0.50±0.04),低于失敗組的(0.56±0.0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成功組子宮螺旋動脈的PI值為(0.77±0.06),失敗組子宮螺旋動脈的PI值為(0.78±0.0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成功組黃體血流的PI值為(0.81±0.07),失敗組患者黃體血流的PI值為(0.82±0.0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子宮螺旋動脈、黃體血流的RI值及PI值對比()

表2 兩組子宮螺旋動脈、黃體血流的RI值及PI值對比()
注:與失敗組比較,aP<0.05
先兆流產作為常見的妊娠期并發癥,由黃體功能不足導致的先兆流產診斷較為容易,經過黃體酮的補充治療后具有較高的保胎成功率,但對先兆流產孕婦采取盲目的保胎措施,孕婦的痛苦程度會增加,還會浪費醫療資源[5]。臨床上經常會出現經過長期保胎治療仍出現稽留流產或難免流產的孕婦,嚴重影響孕婦的下次妊娠,增加了孕婦的心理負擔,所以進行先兆流產的預后判斷有很重要的意義[6]。在早期的妊娠維持中,妊娠黃體發揮著一定的作用,其分泌的孕酮可促進胎兒的生長發育,若孕婦出現妊娠黃體功能不足的情況,很可能會導致先兆流產的出現,通過血清孕酮可對黃體功能進行很好的檢測[7]。在懷孕早期時,血清孕酮的主要來源是妊娠黃體的分泌,在8~10周后,分泌孕酮的主要組織就變成了胎盤[8],血清孕酮值出現明顯的降低,表示先兆流產預后有很大的不良可能性,然而單一孕酮指標的預后敏感性較低,需要與其他指標進行聯合,才能進行比較準確的預測[9]。超聲可以探測胚芽發育情況及功能孕囊情況,還可觀察周圍血流的RI值及具體的分布,所以在臨床的應用中比較廣泛,除了對早孕進行診斷,還可用于對孕婦先兆流產的預測[10]。翁毅等[11]通過超聲掃描卵黃囊與血清C反應蛋白對先兆流產結局進行預測,發現預測的特異度達到了97.3%。雷琳等[12]則通過子宮螺旋動脈血流參數、血清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及血清孕酮對早期先兆流產的預后進行預測,發現其特異度91.3%,靈敏度95.3%。本研究則通過B超檢查與血清孕酮檢測進行早期先兆流產預后的預測,當黃體血流的RI值呈現升高狀態,子宮螺旋動脈的RI值處于正常狀態,血清孕酮處于下降狀態,其原因可能是患者自身的黃體功能不足,對患者進行黃體酮補充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保胎成功率[13]。如果患者的黃體血流及子宮螺旋動脈的RI值處于上升狀態,血清孕酮處于下降狀態。此時原因并不是因為黃體黃能不足,對患者進行黃體酮補充治療,并不能達到較為明顯的效果,所以通過對黃體血流、子宮螺旋動脈RI值、血清孕酮的檢測,可為先兆流產的治療及預后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成功組的血清孕酮值為(24.87±6.63)ng/ml,高于失敗組的(17.56±5.01)n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成功組子宮螺旋動脈的RI值為(0.49±0.03),低于失敗組的(0.54±0.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成功組黃體血流的RI值為(0.50±0.04),低于失敗組的(0.56±0.0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成功組子宮螺旋動脈的PI值為(0.77±0.06),失敗組子宮螺旋動脈的PI值為(0.78±0.0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成功組黃體血流的PI值為(0.81±0.07),失敗組患者黃體血流的PI值為(0.82±0.0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通過血清孕酮檢測與子宮B超的聯合檢查,可發現各指標之間的差異,達到更好的預測效果。
綜上所述,對先兆流產孕婦進行血清孕酮檢測與子宮B超的聯合檢查,可發現孕酮值、子宮螺旋動脈與黃體血流中RI值之間的差異,從而對先兆流產的預后進行更為準確的預測,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