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琦
新生兒窒息是足月新生兒或早產兒在產前、產中、產后出現窒息的現象,新生兒窒息常由多種原因造成:產婦患有貧血、營養不良等慢性疾病;胎兒在宮內發育時產生鉻酸引起酸中毒;臍帶纏繞胎兒頸部難產等[1]。新生兒若出現窒息現象其后果往往比較嚴重,癥狀輕者會阻礙腦部發育、造成腦損傷,病情嚴重者會造成腦癱、癲癇,甚至造成新生兒死亡,使患兒的家庭和社會面臨極大的負擔。在相關臨床治療中,新生兒窒息的發病率較高,發生重度窒息的幾率為5%,發生輕度窒息的幾率為10%~16%。因此。需要采取及時的復蘇操作,其中氧氣復蘇是新生兒窒息復蘇過程中的主要環節之一。國際上仍未有有效的進行復蘇的臨床方案,治療新生兒窒息的具體氧濃度,同時,院內婦產科出現新生兒窒息后與兒科的合作治療尚未落到實處,醫生及院內的護理人員多根據常規經驗進行治療,缺少有效的治療方案。提升對新生兒窒息患兒的治療成功率,能夠減少新生兒窒息造成的高死亡率及高致殘率。對新生兒窒息復蘇過程中應用氧濃度的研究對增加復蘇的成功率,改善新生兒的生命質量意義重大。本研究分析復蘇方案中不同氧濃度(低氧、中氧、高氧)的臨床效果及腦保護作用。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產科的新生兒窒息患兒180例,隨機分為低氧濃度組、中氧濃度組和高氧濃度組,每組60例。低氧濃度組早產兒42例,足月新生兒18例;胎齡(260±20)d;體重(3105±280)g。中氧濃度組早產兒45例,足月新生兒15例;胎齡(252±25)d;體重(3020±320)g。高氧濃度組早產兒48例,足月新生兒12例;胎齡(254±22)d;體重(3060±300)g。三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參與研究的新生兒均根據診斷標準被確診為窒息[2],排除標準:①先天心臟病;②代謝性疾病;③重度地中海貧血;④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為先天性畸形;⑤失血過多出現休克;⑥臟器發生病變等。
1.2 方法 三組患兒出生后應首先予以保暖,并及時補充水、電解質,維持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并進行抗感染治療。根據《新生兒復蘇指南》[2]的具體規定制定復蘇方案對新生兒窒息患兒進行治療,首先對新生兒的窒息程度進行快速評估,包括足月或早產兒、羊水清或渾濁、是否有哭聲、呼吸是否正常及肌張力情況。擺正體位,對口腔及呼吸道內的分泌物進行快速清理,迅速用濕毛巾擦干四肢、軀干及頭部。若存在胎糞污染的患兒,根據新生兒狀態確定是否進行胎糞處理,主要方式為氣管插管吸引。建立人工呼吸:面罩呼吸或氣管插管,胸外按壓,并采用輸液及藥物治療進行擴容。與此同時,向上仰伸患兒的頸部,將患兒頸部墊高2 cm,使呼吸道通暢,避免堵塞。30 s后判斷患兒是否具有正壓通氣指征,若未感受到新生兒出現呼吸以及喘息的意識,或者是出現相關意識但心率<100次/min,應立刻利用正壓氧氣罩對新生兒進行通氣給氧處理。呼吸面罩應密封于患兒的面部,鼻和口保證均完全在呼吸面罩內,并通過擠壓呼吸氣囊的方式進行氧氣的給予,速度為40~60次/min。其中低氧濃度組患兒采用21%氧濃度,中氧濃度組患兒采用45%氧濃度,高氧濃度組患兒采用100%氧濃度。若使用低濃度氧進行復蘇90 s內未產生明顯的治療效果,則應采用100%的氧氣濃度進行復蘇。對于未滿32周的早產兒則應采用空氣復蘇,不能達到所需氧氣濃度的飽和度,要在臨床復蘇過程中采用高于氧濃度30%或40%的治療方法,并聯合其他復蘇手段。若在臨床過程中利用上述搶救方式未實現對新生兒窒息患兒的成功搶救,則要馬上制定新的治療方案進行救治[3]。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三組新生兒不同時間的Apgar評分及復蘇效果、腦損傷情況。觀察三組新生兒的自主呼吸和啼哭,并記錄出生后1、5、10 min的Apgar評分;當患兒恢復自主呼吸,血氧飽和度>90%,心率≥100次/min可判定為復蘇成功[4]。患兒成功復蘇后進行常規的頭顱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底丘腦或蒼白球的信號,若出現異常信號證明出現腦損傷[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低氧濃度組的Apgar評分在出生后1、5、10 min分別為(4.52±0.85)、(6.65±1.02)、(8.58±0.95)分;中氧濃度組的Apgar評分在出生后1、5、10 min分別為(4.93±0.78)、(7.12±0.81)、(9.18±1.30)分;高氧濃度組的Apgar評分在出生后1、5、10 min分別為(4.02±1.08)、(6.08±1.22)、(8.05±1.15)分。低氧濃度組及中氧濃度組各時間點的Apgar評分均明顯高于高氧濃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兒復蘇成功率均為100%。低氧濃度組腦損傷率為18.3%,中氧濃度組為11.7%,高氧濃度組為35.0%,低氧濃度組及中氧濃度組的腦損傷率低于高氧濃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新生兒的Apgar評分、復蘇效果及腦損傷比較[,n(%)]

表1 三組新生兒的Apgar評分、復蘇效果及腦損傷比較[,n(%)]
注:與高氧濃度組比較,aP<0.05
新生兒窒息是由產前、產時以及產后的多種原因導致,胎兒由于宮內狀態異常或娩出過程中出現缺氧等呼吸循環發生病變造成[6]。因新生兒出生后不具有發育完全的器官系統,特別是呼吸系統,從而造成分娩后產生嚴重的并發癥,其中就包括對新生兒生命健康具有威脅的窒息。當新生兒發生窒息后,若不能及時救治,會造成腦部血液循環障礙、腦部產生缺血、缺氧等損傷,嚴重的患兒會出現永久性的腦組織壞死[7]。
對新生兒窒息的搶救過程應緊密結合產科以及兒科的急救技術,無縫對接,出生后的2~4 h是進行窒息新生兒復蘇的最佳時段,盡早進行搶救,可使致殘率、致死率有效降低。因此對窒息新生兒采用合理的復蘇方案,探究新生兒窒息復蘇過程中不同氧濃度的臨床效果,有利于防止新生兒腦損傷及并發癥的發生,并使家庭及社會的負擔極大減輕。在對新生兒窒息復蘇的臨床治療中,可通過空氣復蘇以及不同濃度的氧氣復蘇方式進行復蘇。具體采用何種氧濃度進行復蘇要嚴格按照患兒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已有眾多學者的相關文章對臨床中的分析研究進行報道,并提出觀點。?kerrén等[8]在研究中發現利用低濃度氧氣對發生窒息的極早產兒進行復蘇治療,復蘇的臨床效果無明顯差異。梁道瓊[9]利用空氣復蘇窒息的新生兒發現效果明顯優于純氧,可使患兒進行自主呼吸的時間顯著縮短。
本研究中,分別采用三種氧濃度應用于新生兒窒息復蘇過程,比較三組新生兒的Apgar評分及腦損傷情況,考察臨床中用于治療新生兒窒息的最佳氧氣濃度。研究結果表明,低氧濃度組及中氧濃度組的各時間點Apgar評分均明顯高于高氧濃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新生兒均復蘇成功。低氧濃度組腦損傷率為18.3%,中氧濃度組為11.7%,高氧濃度組為35.0%,低氧濃度組及中氧濃度組的腦損傷率低于高氧濃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低氧濃度及中氧濃度對新生兒的復蘇效果明顯優于高氧濃度,有利于建立自主呼吸,且采用低氧濃度和中氧濃度腦損傷發生的例數顯著減少,特別是中氧濃度具有較好的腦保護作用。氧濃度的適當增加可促進新生兒復蘇,但高濃度氧往往會伴隨高氧血癥,產生氧化應激損傷,同時使新生兒誘發視網膜損壞及肺部支氣管功能障礙。
綜上所述,臨床上對于新生兒窒息復蘇過程應實施中等濃度的氧氣進行復蘇,安全有效,有利于患兒呼吸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