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秀敏
十二指腸潰瘍,即為胃液分泌過多、十二指腸黏膜防御功能降低所致十二指腸黏膜受到胃液胃酸消化腐蝕形成的局部炎性破損[1]。如果情況嚴重還會發生黏膜下血管或穿透腸壁肌層而引發出血,或是穿孔的狀況。這一疾病在各個年齡段人群均可發病,而發病率最高的為青壯年且男性發生率>女性發病率。其發病原因為:胃酸、胃蛋白酶、藥物、遺傳、Hp感染等;臨床表現為:上腹痛(鈍痛、脹痛、灼痛等),一般為空腹狀態下發作。中醫方面認為十二指腸潰瘍為肝胃氣痛、胃脘痛的范圍,和患者的生活習慣、情緒、吸煙飲酒等因素有關,所以易導致疾病反復發作[2]。臨床方面通常會采取西醫方法治療,盡管可以緩解患者的病情但無法獲得最理想的臨床效果,確保治療的安全性。故此,本文將消化內科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作為探究對象,評判實施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西醫方案單獨治療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消化內科2017年9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6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3例。研究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2.5±3.4)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8±0.6)年。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21~63歲,平均年齡(42.2±3.2)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0±0.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3]:①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②簽訂知情同意書;③通過臨床檢查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排除標準:①惡性病變;②精神障礙;③意識障礙;④妊娠期或哺乳期;⑤對本研究使用藥物禁忌。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西醫方法治療,使用雷貝拉唑鈉腸溶片(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330)口服,5 mg/次,2次/d;丙谷胺片(河南科倫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3743)口服,0.1 g/次,3次/d。
1.2.2 研究組 采取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西醫治療方法同對照組,同時聯合補中益氣湯治療,藥方成分與劑量:黃芪30 g,茯苓、黨參各15 g,白術、柴胡、升麻、白芍和郁金各10 g,炙甘草、陳皮各8 g,當歸及枳殼各6 g。藥方加減:瘀血者添加檀香和丹參各10 g;陰虛者加入制附片8 g、肉桂各3 g;食滯者加枳實10 g、神曲10 g。上述藥方水煎服每劑共煎煮2次,首次煎煮取汁200 ml、第二次煎煮取汁100 ml,2次煎煮取汁混合后分早150 ml、晚150 ml服用。
兩組治療的時間均為1~4個月[4]。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惡心、厭食、口苦)發生情況、復發率、Hp根除率。療效判定標準:顯效:通過治療臨床癥狀、體征全部消除,接受胃鏡檢查結果顯示潰瘍消除或形成瘢痕,胃黏膜未見水腫;有效:通過治療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除,實行胃鏡檢查結果可見潰瘍面積減小≥50%,病灶表面存在薄白膜;無效:通過治療未獲得顯效及有效的效果。治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3.02%高于對照組的74.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
2.3 兩組復發率、Hp根除率比較 隨訪6個月,研究組復發率4.65%低于對照組的20.93%,Hp根除率95.35%高于對照組的76.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復發率、Hp根除比較情況[n(%)]
消化內科十二指腸潰瘍為臨床方面發病率比較高的疾病,存在反復發作的特點,常見腹痛表現[5]。相關研究人員表示該病的發生和Hp感染有關,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約80%左右十二指腸潰瘍均為Hp感染,而胃潰瘍患者Hp感染占據65%左右。本文采用的雷貝拉唑,可對基礎胃酸、刺激所致胃酸分泌構成抑制,同時能夠獲得抗Hp的效果,抗Hp活性,對膽堿受體、組胺H2受體沒有拮抗作用。丙谷胺也可以叫作丙谷酰胺,為抗酸藥物,臨床方面廣泛應用于消化性潰瘍病治療。使用丙谷胺能獲得抗胃泌素的效果,而且在抑制胃蛋白酶分泌、加強對胃黏膜保護、促進胃黏膜愈合等方面的作用較強,可在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治療中應用[6,7]。通過西藥治療可提高Hp根除率,但患者容易產生耐藥狀況,這時則會導致患者依從性下降,直接關系到患者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針對于此,本文在西藥的基礎上聯合使用了中藥治療,臨床效果顯著。
中醫方面認為,十二指腸潰瘍為胃脘痛、肝胃氣痛的范圍,發病機制和長時間飲食不規律存在緊密的關聯性,該病的病程時間較長,且容易發生復發的情況,所以建議以健脾益氣固本原則進行治療。本研究應用補中益氣湯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治療,藥方中的黃芪,可補氣固表、抗菌、脫毒、排膿、生肌,并提高患者毛細血管的抵抗能力[8-11];茯苓,利水滲濕的同時,可以健脾寧心;黨參,有補中益氣和健脾益肺的功效;白術,能發揮燥濕、化濁及止痛的作用;柴胡,能夠和解表里、疏肝升陽;升麻,在清熱解毒、升陽舉陷方面的效果顯著;白芍,具有溫陽祛濕、補體虛和健脾胃之功;郁金,不但能活血化瘀、行氣解郁,而且能夠清心涼血;炙甘草,益氣滋陰并通陽復脈;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效果理想;當歸,補氣和血、潤燥滑腸的作用較佳;枳殼,可以理氣寬中、行滯消脹[12-15]。上述藥方聯合能行氣化瘀、消積導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研究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Hp根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的效果理想,而且可保證患者治療的安全性,不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狀況,有效降低復發率、提高Hp根除率。
綜上所述,消化內科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治療中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案,臨床效果顯著有效、安全,且可有效降低復發率,提高患者的Hp根除率,適用于臨床方面加以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