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秀 劉英杰 董海輝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病之一,多見于男性患者,具有高致殘率和復發率,其病因是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于后方或椎管內,導致神經根、脊髓等受壓迫刺激;臨床主要表現為腰骶部疼痛或伴有下肢麻木酸痛,嚴重者可導致下肢癱瘓。臨床治療采用后路開窗髓核摘除術有較好效果,但術后脊柱生物學改變,容易造成脊柱不穩,導致術后再狹窄、疼痛無改善或改善不明顯等并發癥[1]。因此做好術后護理,對于促進患者康復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在臨床工作中采用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方式,對減輕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疼痛及促進腰椎功能的恢復,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已行后路開窗髓核摘除術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6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4例。其中觀察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30~58歲,平均年齡(35.2±7.7)歲;病程2~8年,平均病程(3.8±1.5)年。對照組男24例,女10例;年齡27~60歲,平均年齡(36.6±7.9)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3.6±2.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有坐骨神經干壓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術后給予常規康復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病情和生命體征變化、心電監護、吸氧??祻湾憻捴笇?直腿抬高訓練;進行床上仰臥擴胸深呼吸鍛煉,以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鼓勵患者進行自主翻身,術后3~4 d切口疼痛緩解后開始行腰背肌功能鍛煉四點或三點式,最后行飛燕式鍛煉[2]。鍛煉程度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以免造成腰部損傷,影響預后。
1.2.2 實驗組 在常規康復護理的基礎上加以中醫護理干預。具體為:①情志護理。中醫特別注重情志因素在治療和護理中的作用[3]。《素問·湯液醪醴論》載“: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饵S帝內經》云: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悲則氣消,喜則氣緩[4]。七情是人體致病的主要因素,因此,重視患者的心理訴求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護理中顯得尤為重要。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病程長,急性發作時癥狀重,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時身體上和心理上都經受了較大的痛苦和壓力,部分患者容易產生悲觀情緒,護理時應多鼓勵患者傾訴心里感受、避免緊張焦慮、克服恐懼等不良情緒,從而提高手術療效,促進術后康復。②飲食護理。按中醫腰痹病的分型,根據氣滯血瘀、風寒濕痹、肝腎虧虛等證型的不同,分別給予個性化的飲食指導。氣滯血瘀證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保持二便通暢,如木耳、金針、三七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品,忌肥甘厚味。風寒濕痹證多食溫經散寒、祛濕通絡之品,如當歸、生姜、羊肉等。肝腎虧虛證宜溫補,如桂圓、牛膝、核桃肉等補腎活血之品。③手法護理。室內保暖,采用滾、按、揉等手法治療患者腰部、臀部及患側下肢,降低肌張力、緩解痙攣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④中藥涂擦。取中藥紅花50 g、海風藤100 g、秦艽100 g、當歸100 g、三七100 g、熟地黃100 g等浸泡而成。取藥30 ml,用按、摩、推、捏等法,對腰臀部及患肢穴位進行按摩,通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達到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效果。⑤TDP燈照射。TDP燈光照射通過物理熱效應促進水腫的消退,減少神經壓迫癥狀,減輕患者的疼痛,也有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治療時注意調節溫度,避免皮膚損傷。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及腰椎功能評分。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評分越高,疼痛越嚴重。腰椎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學會(JOA)腰腿痛療效評定標準,評分越低說明腰椎功能越低,腰痛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為(8.78±2.32)分、腰椎功能評分為(2.85±0.31)分,對照組患者疼痛評分為(8.81±2.27)分、腰椎功能評分為(2.79±0.65)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為(3.38±2.07)分、腰椎功能評分為(5.74±1.38)分,對照組的疼痛評分為(5.68±3.12)分、腰椎功能評分為(3.32±3.14)分,兩組疼痛評分和腰椎功能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疼痛評分和腰椎功能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及腰椎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及腰椎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多起病于青壯年,屬中醫“腰痛”、“痹證”范疇。《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中醫學認為引起疼痛的原因主要是不通則痛,不榮亦痛,而腰痛病因有風、寒、濕、熱、挫閃、瘀血、氣滯、痰積。該病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但是手術后均有明顯疼痛,不僅影響患者情緒,更對手術的療效產生影響[5]。因此緩解術后疼痛不僅減輕了患者的疼痛,更能使患者早進行功能鍛煉,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滿意度[6-8]。術后護理中積極主動的與患者交談,注意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及時給予疏導、鼓勵和安慰,加強對疾病知識的宣教,幫助其正確認識疾病,樹立信心。中藥熏蒸,將藥療、熱療與穴位刺激融為一體,具有疏風散寒、舒筋活血及理氣止痛之功效[9-12]。手法康復具有調和陰陽、疏通經絡的作用,可以減輕局部水腫和改善微循環,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在臨床工作中常將藥物、熱療與手法康復融為一體,在常規西醫護理的基礎上,通過辨證施膳,針對不同體質患者給予個體化的飲食調養,更具個體適應性的優點。紅花、三七溫經散寒、活血,海風藤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溫熱刺激和手法康復可以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速,增加了局部供氧和新陳代謝[13-16]。本次研究表明,兩組治療后疼痛評分和腰椎功能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疼痛評分和腰椎功能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說明中西醫結合護理對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促進患者的術后康復具有積極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