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文

摘? ?要: 柳詒徵是二十世紀前期近代史學思想發展中重要的史家之一,對中國史學發展及中國歷史文化精神等提出了獨到見解,但關于柳詒徵其人及其學術評價,學界尚存爭議,柳詒徵的研究也曾一度空白。如何評價“北陳南柳”中南柳的史學思想,本文通過對柳詒徵及其史學作品的考察,對柳詒徵及其史學思想作探究。
關鍵詞: 柳詒徵? ?史學思想? ?保守主義
柳詒徵,字翼謀,晚年號劬堂,江蘇丹徒人,曾在兩江師范學堂、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任教。任國立中央大學國學圖書館館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時獲此殊榮者,有“北陳(陳寅恪)南柳(柳詒徵)”之稱,著有《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等。
目前學界研究柳詒徵的文章大致可分為三大類:首先是傳記性的文章,主要由柳詒徵后人所書,有助于了解柳詒徵先生生平;其次是對柳詒徵史學思想的研究,國內諸多學者曾對其史學思想進行探究,本文基于中國臺灣學者李宇平的《柳詒徵的史學》①對柳詒徵的史學思想進行進一步探究;將柳詒徵的圖書館學為研究對象,對柳詒徵對于圖書館學、目錄學的貢獻及成就進行客觀評價。此外,學者們在研究民國時期學衡派思想、民國學術流派演變時均涉及柳詒徵,但僅是對柳詒徵在這諸多發展變化中所起作用進行闡述,并不系統,在此不再贅述。其中《柳詒徵的史學》一文是從反新文化運動的角度研究柳詒徵的史學理論,管窺這一時期堪稱保守人士的思想內涵及其特質。《柳詒徵歷史、文化思想及其時代性格》②主要通過剖析柳詒徵的論著,全面分析柳詒徵的歷史觀、史學觀和文化觀,并將其與同時代的學者進行比較。《柳詒徵史學思想試論》③重點考察柳詒徵的史學思想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柳詒徵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和看法,二是柳詒徵對中國史學的研究及個性的觀點;此外,還有施建《柳詒徵史學思想研究》④、鄭先興《論柳詒徵的史學思想》⑤等論文涉及柳詒徵史學思想研究。
縱觀柳氏的一生,我們大概將其學術生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02—1927),柳詒徵在高校任教,同時是學衡派領袖,這一階段柳氏提出系統的文化觀念,在其著作《中國文化史》中得到充分展現。
蓋歷史現象,變化繁賾,有退化者,有蟬嫣不絕者,有中斷或突興者,固不可一概而論也⑥。
柳詒徵文化史觀強調:1.文化演進學說,將中國文化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首先是蛻化論,指中國文化在上古時代,特點是獨立發展;其次是吸集論,漢末佛教傳入中國到宋元理學的出現,特點是主體融合;最后是第三期,明代傳教士來華開始的海西之學,至今尚未結束,特點是吸收西方學術、宗教。2.文化發展觀:反對用線性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國文化的發展。
第二階段(1927—1949),這一時期柳氏主要從事于中國圖書和文獻事業,特別是圖書館事業。第二階段的前期,即1927年—1937年。柳詒徵任國學圖書館館長,這一時期是柳詒徵人生學術的頂峰。在國學圖書館苦心經營十年,編纂《國學圖書館小史》,編纂《國學圖書館書目》,刊行《國學圖書館年刊》(凡十卷),影印館藏珍貴(善本)圖書,利用圖書館進行學術研究、人才培養、辦展覽陳列等、開展群眾教育。到了第二階段的中期,即1938年—1945年,受戰亂影響,柳詒徵及其家屬內遷重慶,到重慶中央大學歷史研究院任導師,任教期間完成《國史要義》;第二階段的后期,即1945年—1949年,柳詒徵重返南京任國學圖書館館長,這一時期主要從事收回館舍、圖書、書柜等事務,并編輯《現存書目》。縱觀柳詒徵學術生涯,關注到作為學衡派領袖的柳詒徵史學及史學思想,探尋柳氏與其他學者史學思想之不同。
一、柳詒徵及其保守思想淵源
柳詒徵的保守思想主要受兩方面的影響,首先是幼時師從名儒繆荃孫、黃以周和李瑞清,繼承乾嘉考據學統。其次青年時又受到西方新人民主義的啟發。我們將西方新人民主義的創始人歐文·白璧德的思想與柳詒徵思想的作比對:
可以看出柳詒徵思想是將白璧德西方新人民主義中國化,形成的一套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保守主義新觀念。正是受到較多傳統儒家思想的熏陶和西方新保守思想的沖擊,柳氏形成了同時期其他學者不同的保守思想。柳氏保守思想的主要特點:1.思想雖受西方新人民主義啟發,但仍植根于中國文化的傳統,展現出獨特的民族主義;2.強調儒家傳統文化對于矯正人類文化偏失具有獨特貢獻,故對儒家眾多流派采取包容性的態度,希望能為儒家建立一個周密完備的思想體系,以備反傳統各家之攻擊;3.幼時師從名儒,接受系統的考據學教育培訓,故重視史學。
二、柳詒徵史學思想探微
1.經史合一及其對史學的重視
本于乾嘉學統,柳詒徵主張“六經皆史”,將六經視為歷史文獻的一部分。
詩書禮樂,先王法志,皆歷史也⑦(142)。
強調六經為載道之器,治史之目的是“在人群之原理”,主張依據原典逐步推求,理由是“推求原理,固已具于經子”⑧(136)。經、史有關聯,經學須借歷史的事例,理始能有置根處;史學須本著經的大道,才能達到洞澈眾理的目的。史事的敘述是經道義理的總結,經道義理又影響史事關系的體認。柳氏宗經的目的在于奉經以為一切事理之準則;主張經史合一目的在于使史學的義理經學化,使史學的義理經學化要求在史書的撰述過程中有客觀一致的價值規范,為實現此一目標柳詒徵推崇史例。柳氏推崇史例,卻并不主張直接以“道”判事,因為道的價值判斷存乎一心,難免主觀的局限,認為“例”雖未先人所創發,卻是客觀有效的價值規范,論事以“例”,可使認知理性落實到客觀世界中,客觀一致的價值規范就有具體化及付諸實踐的可能。柳詒徵反對史家以自由的態度,隨意表達判斷,主張以例判事,史家可倚依事類比之法。
杜元凱綜而論之曰: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重法,史書之篇章,仲尼從而修治……去取等差,則編年紀事之史,皆所必望,原本春秋,根據禮義,非此不足為史也⑨(179)。
主張由史例以表達史義,經典的解釋應建立在既有的學術傳統上,不同意以跨越或打破學術傳統以為掌握經典原旨之媒介。
2.人本思想及其對紀傳體例的重視
柳氏認為“天”是一種自然自發的運動,天是有義理的天,天就是道,但天理的彰顯須由人代行之。由天人合德,人可知天,他提出人為宇宙之主體,強調史家“究天人之際”的職志。但與司馬遷相違的是,柳氏認為天命與人性之間可以透過道德主體,即人本心的自覺與修為,搭起會通的橋梁,是一種以人作為問題思考主軸之思想方法的表現。
正因為柳氏以人為思想主體進行思考,更加注重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其中紀傳體史書更是以人為核心,分人立傳。
史以明正教、彰世變,非專為存人也。故既以聯合而彰個性,亦可重個性而略聯合。桑弘羊、孔僅之理財,唐都、洛下宏之治歷,緹縈上書,趙過教田,番系穿渠,陳農求書,見于記表書志可矣,不必特為之傳也;而于事功之合作,風教之有關者,附見錯舉,亦往往以類及之⑩(87)。
紀傳體既體現了英雄史觀又強調了群眾對于歷史發展的重要性。紀傳體中紀、傳詳細記載了作為歷史推動者的重要人物的事跡,亦在志、表中記載了紀、傳中所不載的人民大眾。同時紀傳體以人物為核心,兼顧人物所處之背景環境,將其所處時代之經濟、宗教等都記錄于書、志中。柳氏以為紀傳體所書寫的中國歷史表現形式近于客觀真實的全體歷史。
3.經世致用與以政治為中心的史學觀
柳氏本身對國家社會的維系就保有道德理想主義,由道德理想主義出發,提出以史修身、涉世、謀國之學術經世主張,目的是發揮史學明道垂訓的實用功能。根據儒家道德理想主義,柳氏以為的國家是一種道德秩序,這種道德秩序的維持需要禮的運用,禮制對于維系道德理想而言,是達到目的的手段。“道”“史”就維系道德理想而言,是道德理想發生的根源,也是道德理想下的產物。柳氏認為中國史學之重垂訓,固然反映中國傳統對功效理性的重視,在此基本上仍是從道德修養之前提出發,即中國之講求歷史經驗的觀察,接受歷史經驗的教訓,乃是建立在儒家修己治人尤其史修齊治平的基礎上,主張史學經世,是強調以政治為主要表現方式,在人世關系的前提上,由個人的修養到群己的關系的安排,要求建立和諧的政治社會秩序。透過政治以求化人世為理想的社會,便是他史學經世關懷的重點,正因為此觀點,柳氏肯定中國歷史的根本具有政治性。
他族立國,無此規模,文人學者,自為詩文,或述宗教,或頌英雄,或但矜武力而為相斫書,或雜記民俗而為社會志,其體系本與吾史異趣,或且病吾史之方板簡略,不能如其活動周詳,是則政宗史體,各有淵源,必知吾國政治之綱維,始能明吾史之系統也(28)。
這種以政治為中心的史觀與其經世致用的理論相結合,柳氏以為史學必須求其經世致用,唯為求史學能經世致用,必須向以政治為中心的史觀認同。
三、結語
柳詒徵以為歷史之具有意義,不僅在于為過去活動記錄之實體本身,而且在于其是后人對此實體進行反省深思后所抽煉成或凝聚成的思想產物與觀念結晶。柳氏作為反新文化運動的代表,在新舊文化文化發生沖突之際,對歷史“常”的重視大于對“變”的重視,他從護翼一向統一的傳統文化之持續性的關懷出發,詮釋傳統歷史的本質與獨特性。他強調:1.經書不僅是史書,而且是道德教化的書,強調歷史系統與道德系統的不可分離性;2.從人本思想角度出發,強調歷史中蘊含中國人文發展的觀點;3.強調經世致用及中國以政治為中心觀的合宜性,認為在歷史資料與史學觀念中,并不能任人用一種自由的眼光去看待,強調“述而不作”。
柳詒徵的史學思想代表其本質是一種典型的保守主義,在西方文化提倡的科學已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情況下,柳氏為抵抗西方科學觀念帶來的沖擊,堅定選擇昌明國粹,強調保存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雖然普遍王權的政治秩序已瓦解,但柳氏仍堅持文化道德與新的政治秩序整合的世界,導致不能從社會政治秩序中超拔出來,不能成為一個真理性的研究者。就個人而言,柳氏并不介懷,到新中國成立時還保留著鑒戒式歷史思想,即歷史事件被敘述為道德條目的實例之思想表現方式,從而束縛了其研究。
柳詒徵的史學理論,略概括為三端:一為歷史結構論(歷史因果論),對歷史中因果關系類型的看法。柳氏相信一種普遍性的因果關系,認為歷史中有條一般性的規律、法則,歷史可以借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加以說明,史例在此方面的作用尤為突出。二為歷史知識論,討論以何種方法可使人們獲得更確實的史事的各種思想理論。柳氏繼承乾嘉學派,主張小心求證,本著實證的精神追求歷史的“真”,又認為主體和客體之間維持一種致中和而求改善的和諧發展。三為歷史道德價值論,討論歷史與道德、價值之間的關系。柳氏肯定歷史具有價值判斷及經世致用的功能。
注釋:
①李宇平.柳詒徵的史學[J].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1988(16).
②于楠.柳詒徵歷史、文化思想及其時代性格[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③陳燦龍.柳詒徵史學思想試論[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
④施建.柳詒徵史學思想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1.
⑤鄭先興.論柳詒徵的史學思想[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7).
⑥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緒論第1頁.
⑦柳詒徵.國史要義·史義第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⑧柳詒徵.國史要義·史識第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⑨柳詒徵.國史要義·史例第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⑩柳詒徵.國史要義·史例第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柳詒徵.國史要義·史例第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參考文獻:
[1]柳詒徵.國史要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長沙:岳麓書社,2010.
[3]孫永如.柳詒徵評傳[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
[4]田亮.柳詒徵的民族主義史學思想[J].史學史研究,2002(2).
[5]李宇平.柳詒徵的史學[J].“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1988(16).
[6]高偉軍.柳詒徵研究綜述[J].黑龍江史志,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