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張典兵
摘? ?要: 作為新課改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自主學習因對學生主體性的重視,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和重視。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活動,通過獨立閱讀、思考、分析和探究,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人格心理特征。就結構而言,自主學習能力主要包括自主計劃能力、自主選擇能力、自我調控能力、交流協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等核心要素,對學生學習活動效率和質量的提高,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價值作用。
關鍵詞: 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能力? ?內涵? ?結構
一、問題的提出
(一)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客觀需要。
新時代,終身學習已經成為學習觀念變革的核心,終生學習的關鍵是學習者要學會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方法,既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又是最佳時期。然而,當前教育還未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素質教育所倡導的“學會學習”的目標無法體現。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學校教育內容更加復雜和深刻,學生只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形成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深度學習、高效學習和放松學習,個性和特長才能獲得良好發展。相較于應試教育下學科負擔重導致的學習效率低下,素質教育更注重學生的高質量學習,追求掌握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置于核心地位,力求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全面發展和和諧發展。
(二)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對人才的必然訴求。
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要求學校教育不只局限于傳授知識,應為終身學習奠基。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知識的“大爆炸”雖然帶來了知識總量的不斷擴大,但現代教育傳授的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程度卻沒有得到顯著提高,重理論輕實踐,重分數輕能力,學用脫節。基于大多數技能是由社會這所學校教會我們的前提,自主學習能力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特別強調學習者既要“學會”更要“會學”。在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理念下,社會為學生提供了隨處可見的學習場所和眾多的學習機會,教育融入工作,工作融合教育,勢必要求自主學習能力成為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愿景。只有當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夯實知識和能力基礎,才能適應未來社會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要,才能應對新機遇、新挑戰,才能順利走向社會、服務社會。
(三)培養創新能力、體現以人為本的需要。
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一個人乃至民族的靈魂,決定了國家核心競爭實力的高低,恰恰離不開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支撐。人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為自主創新提供了相應的平臺,有利于將新穎的觀點和方法付諸實踐,并使之具有社會意義。這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是無法得以充分施展的。基于此種現實,我國提出了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建議,旨在尋求改變現狀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水平,使之擁有創新探索的能力和尋求未知的勇氣,由此學生的個性才能在探索過程中體現。只有當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開發潛能,滿足自身發展需要。教師的任務不應該局限于傳授知識,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嶄新理念,珍視和張揚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終生可持續發展。
二、自主學習能力的內涵
(一)何謂自主學習。
關于自主學習概念,國內外學術界存在不同的認識和理解。一般認為,自主學習是在批判和修正傳統的“他主學習”和“接受學習”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作為一種現代化和有效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實現學習目標”的學習活動或學習方式[1](5)。對于自主學習,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解讀:
1.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模式
自主學習重視學生對學習目標的自主選擇,體現出一種濃厚的學習興趣的傾向性。從整體來看,自主學習不局限于某種學習方法、學習手段或學習策略,而是由傳統的被動式接受轉向積極主動的自我學習,特別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立自主地探究、質疑和實踐。但是,需要強調的是,自主學習并不完全等于自己學習,應該以學生自我接受新知識為主,在此過程中教師轉變為“幕后推手”,作用就在于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合理化建議,幫助和引導學生形成可持續的終身學習能力。
2.自主學習是一種建構性學習
自主學習是學生在與外部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對知識的自主建構,表現為一種建構性學習。此種定義強調的是對學生學習活動“元認知”的進一步調整,保證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學習目標的實現。建構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獨立性和自主性的關鍵,學生從各種渠道獲取信息,然后加以提煉、概括和總結,對自我知識框架進行補充完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知識內化成自我經驗。若將自我學習定義為一種建構式學習,側重的不僅是學習的結果,而是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目標是否明確,學習態度是否正確,學習動機是否強烈,學習方法是否科學,以及能否對學習進行及時的評價、修正與完善。
(二)何謂自主學習能力。
心理學認為,“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必須的人格心理特征。包含兩種含義:一是實際能力,就是個人在先天遺傳基礎上努力學習并在行動上表現出來的能力;另一種是潛能,它是指個人將來可能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能力”[2](185)。由此,我們認為,自主學習能力是一種高級的能力表現,是指學生積極、自覺、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之中,運用已有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分析、探究和閱讀,從而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人格心理特征。區別于其他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一般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征:
1.主體性
自主性即自律、自立和自為,可以說是自主學習能力最基本、最突出的特點。學生作為獨立的人,有自己的人格特征,這就是人們特別強調的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動機,真正使學生實現“從他主式”學習向“自主式”學習根本轉變。主體性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覺性和獨立性,講究自己的事情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包括成為自己學習的承擔者,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能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和反思。由此可見,主體性應該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石和核心。
2.選擇性
自主學習要求學校轉變傳統教育觀念,為學生開辟多種更加行之有效的學習新道路和新方法,使學生真正轉化為學習活動的主人。雖然當前中小學使用的部編版教材在內容上限定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性,但教師完全可以指導學生依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設計,課后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時間節點。不僅如此,大多數家長都會給孩子報各種不同的興趣班,遵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給予他們充分的選擇自由。這樣學生擁有較大的自我選擇空間,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變“要學生學”為“學生我要學”,學習就會事半功倍。
3.獨立性
自主學習的獨立性,并不意味著拋棄教師或家長幫助而完全自我學習。與空間上的獨立不同,這里的獨立要求學生做精神世界的“巨人”,使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獨立地獲取知識解決疑難問題,并且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教師知識的傳授畢竟有局限性,課堂的講授并不全面,若是想拓寬知識面,只有進行課外獨立閱讀,“此過程就是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過程,能培養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3](8)。相較于依賴老師的“他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中的獨立性不僅能使學生盡快掌握學業知識,同時對學生以后踏入社會,學習接觸新事物較為有利。因此,獨立性的強弱應當成為素質教育是否真正得以貫徹落實的重要評判標準。
三、自主學習能力的結構
世界上任何一種事物都有獨特結構,由此產生相應的功能。自主學習能力也是如此。只有明確自主學習能力的構成要素,把握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更好地發揮自主學習能力的作用。
(一)自主計劃能力。
自主計劃能力的重要性表現在學習計劃的制訂,可以使學習主體認識到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并且幫助記憶和梳理學習內容,只有當學習目標明確之后,才能促使學生下一步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往往成為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前提,才能有抵制外界誘惑的堅定決心。自我計劃能力的外在表現是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有當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重要價值并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時,才會開始運用學習策略,增強學習的有效性。
(二)自主選擇能力。
自主學習一定是學習者擁有較大的自我選擇權,否則這種學習就不是真正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有敢于質疑、敢于提問的勇氣,且不以他人意志為轉移。學生一旦具備了自主學習能力,就能自主進行學習目標的制定和學習內容的選擇,按照預定的學習計劃和合力支配學習時間。學生只有形成較強的自主學習認知,才能夠意識到學習主體在教學過程中享受到的權利和地位。
(三)自我調控能力。
自我調控是個體控制并且指導自我行動的方式,就像生態系統擁有自我調控能力從而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一樣,學習需要調控才能具有相對穩定性支持后續發展。自我調控體現了學習主體的自我修養,比如學習上全面發展不偏科、控制對他人的攻擊行為、協調人際關系等,是學習主體對自己的行為、情緒進行監察從而調節的方式。自我調控要求學生學會等待,也就是克制欲望,克制的強度從側面體現了調控能力的強弱,是鍛煉個體自我調控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交流協作能力。
任何一種學習都離不開與他人的交流與協作,既包括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合作,又包括學習者與教師、家長和其他人的合作。交流協作能力是學習主體之間互通有無的過程,通過彼此之間必要且有效的溝通、交流、合作與分享,學習者獲取更多有價值信息,不斷強化學習效果,提高質量。多方面交流有助于信息的傳遞,及時糾正學生錯誤學習方法方式,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五)信息處理能力。
信息處理能力是對信息的檢索和分類,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從紛繁復雜的信息數據庫中精準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條件,考查的是學生自主學習時對信息的提取能力,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直擊要點。當然,信息處理特別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幫助和指導,使學生掌握信息獲取和處理的方法與技巧,學會辨別各種信息資源,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效率。
(六)自我評價能力。
自我評價能力在整個學習體系中起到收尾的工作,有反思才有前進動力。傳統教學中教師沒有過多精力讓學生寫學習總結,學習總結成為學生最頭疼的學習環節,往往兩三句話帶過,對學習認識不深刻也缺乏說服力,是無意義教學。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反思評價的認同,只有當學生從心里想要審視自我學習經過才能使學習更上一層樓,找出不足進行優化改進。評價反思能力是學習過程中的反向服務,宗旨都是改善學業情況。
四、自主學習能力結構要素的價值作用
自主學習能力結構的上述6個要素并不是彼此割裂、互不聯系的,而是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可控性和高效性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價值作用。
(一)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來的,他認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4]學生如果通過自我評價,感覺自己能夠勝任學習活動,或者能夠順利實現學習目標,就會產生自信、自珍、自尊、自強等積極的心理態度,即自我效能感。自主計劃、選擇和調控等能力要素恰恰可以開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同時當目標設置強度增加時,需要學生提升自我操作和評價能力,以此進行相對有效的自我調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諸要素得到提高的同時,形成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學習信心得到激發,就會在熱愛學習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學習成績就會得到持續不斷的提高。
(二)培養學生耐挫能力,鍛煉學生意志品質。
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之前,一般首先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并把它作為自己學習的出發點和終點;這個學習目標作為評價標準,檢驗學生是否達成定向預期。但是,在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許多攔路虎,部分學生在此過程中可能無法堅持會選擇放棄,與他們的意志水平有關。意志水平并非天生一成不變的,需要后天加強鍛煉,在學習活動中一旦遇到困難和障礙,就會害怕面對,如此就會挫傷意志力[5](6)。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具有自我選擇和自我調節能力,從難度較小或者中等難度的題目入手,慢慢積累學習自信心,逐步增加學習的成就體驗,如此學生意志水平就能得到提升,自我定向能從之前的經驗中得到較準確的調整。
(三)促進學生評價反思,增強學生自我監控。
當學生通過交流協作,進行有效信息處理從而實現指定學習目標之后,為了進一步提高學業水平,則需要了解自身不足,以待改進。需要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及時的階段性評價,明確前一階段學習的優點,清楚存在的問題,反思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修正和完善。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對自我有較高要求的學生,在完成一項課業的同時會對當前課業進行及時的歸納總結,并自我評價檢查學習效果,再制訂計劃,以此對學習欠缺之處進行有效調整,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朱瑞.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2]韓永昌.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馬麗.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的研究——以五年級英語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4]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EB/OL].https://baike.so.com/doc/7707935-7982030.html.
[5]熊毅芬.農村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探究——以大栗港鎮某村小學五年級為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
基金項目: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自主學習現狀與對策研究”(編號:XCX20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