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晨輝 常曉茗



摘? ?要: 融合教育作為目前解決特殊兒童教育安置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為更好地了解公眾對融合教育的認知狀態、認知情感態度、認知行為偏好等,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對接受問卷訪問的社會公眾進行調查和分析。根據調查可知,公眾對融合教育的了解渠道較為原始,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處于較淺層次,融合教育對普通學生的正向影響關注度較低,普通學校融合教育配套設施落后、師資匱乏等。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增強公眾對融合教育正向影響的挖掘、擴大宣傳渠道和范圍、加強特殊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師資培訓等建議,為融合教育提供一條新思路。
關鍵詞: 融合教育? ?認知情況? ?認知行為
融合教育又稱全納教育[1](5),是指讓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進入普通班級接受教育,最大限度地開發潛能,與普通兒童共同成長[2](37-49)。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根據具體國情對融合教育進行了積極探索,隨著融合教育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入,多數專家學者認為,融合教育是我國安置特殊學生的有效措施,在特殊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3]。其中,隨班就讀作為我國對國際融合教育理論趨勢的中國式回應[4](3-9),在我國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促使人們從教育整體發展的角度重新思考教育的對象[5](3),促進現有教育觀的發展。
一、研究背景
目前,隨班就讀是我國為滿足殘疾兒童少年的入學要求而探索出的有中國特色的回歸主流之路,但只是融合教育的初級階段,還未達到實質性的融合教育[6](128-129)。根據我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可知,我國目前6歲—14歲學齡殘疾兒童為246萬,其中只有63.19%(約155萬)正在普通學校或特殊教育學校接受義務教育[7],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分別占特殊教育招生總數和在校生總數的67.11%和64.88%[8](170-174)。
在融合教育實踐過程中,有學者發現特殊兒童出現“回流”[9](87-93)、普通教師對融合教育的態度消極等問題[10](17-21)。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堅持消除偏見,創造平等、尊重、互助的柔性文化環境[11]。因為社會對融合教育理念仍缺乏認同,只有當社會打破對殘疾學生的偏見和排斥,融合教育的觀念屏障才有待破解[12](35-43)。
社會各界對融合教育的認知及態度對融合教育的實踐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由于融合教育服務和受益主要群體的特殊性,公眾對其的了解程度僅局限于個體認知和發展,因此本次研究希望更好地了解普通問卷受訪者、普通學生家長和特殊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了解情況和看法,促進整個社會對融合教育的認知,特此開展調查與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使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調查法。共發放問卷161份,回收有效問卷16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問卷調查對象包括一般社會公眾和特殊兒童家長,且涉及多個年齡段。具體見表1。訪談以結構式訪談為主,訪談對象共8人,包括特殊兒童家長3人,普通家長4人,普通學生1人。
自編《關于融合教育了解情況的問卷》。問卷包括22個題目,涉及公眾對融合教育的基本認知情況、態度與觀念、意愿與想法三個維度。自編《關于融合教育現狀的訪談提綱》。訪談提綱包括5個題目,涉及認知態度、親歷現狀、看法意見三個維度。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數據錄入、整理與分析。
三、調查結果
(一)受訪者對融合教育的了解較少,獲取相關信息渠道較為單一。
下表顯示了問卷調查對象對融合教育的了解情況及渠道。由下表數據可知,目前融合教育在社會上的普及程度仍然偏低。社會公眾對融合教育的了解情況不容樂觀,多數人不是很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融合教育。
受訪者對融合教育的了解渠道有限,主要通過他人介紹和網絡媒體獲取相關信息。統計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公眾(89.44%)愿意參與融合教育推廣活動。其中,大部分公眾希望通過親身體驗、宣講會、座談會和發放宣傳冊的形式參與到推廣融合教育的活動中。
(二)受訪者對融合教育的開展抱積極樂觀的態度。
從表3可知,絕大部分受訪者對融合教育的開展抱積極樂觀的態度。就對普通學生的影響而言,認為利弊相當的人數比例最高;就對特殊學生的影響而言,認為利大于弊的人數比例最高。
在調查結果中,有55.28%的受訪者認為融合教育是符合當代社會特色的教育模式;有31.68%的受訪者表示無法做出判斷;有13.04%的受訪者對融合教育持消極觀點。就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而言,55.90%的受訪者認為融合教育模式對社會利大于弊;24.22%的受訪者認為利弊相當;18.63%的受訪者表示無法做出判斷;1.24%的受訪者認為弊大于利。
從教育角度來說,有一半以上(55.28%)的受訪者表示融合教育(隨班就讀)是符合當代社會特色的教育模式,有一部分人(31.68%)表示無法做出判斷,仍有13.04%的受訪者持有消極的觀點。社會公眾對融合教育模式在教育領域的作用爭議比較大。
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說,受訪者認為融合教育模式對當代中國社會利大于弊的比例為55.90%,認為融合教育模式對當代中國社會弊大于利的比例為1.24%,認為融合教育模式對當代中國社會利弊相同的比例為24.22%,認為無法說明的比例為18.63%。
(三)受訪者對融合教育的參與意愿較高。
針對“是否愿意讓您的孩子和特殊孩子一起學習”這一問題,大多數受訪者認為非常愿意和比較愿意。詳見下表。
(四)受訪者認為融合教育對特殊學生的幫助更大。
根據表5的數據對比,可以明顯地發現,社會公眾對融合教育的認同感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特殊學生和特殊群體的發展,二是對普通學生的個性和品質培養,三是教育體系、社會的角度。
事實上,在訪談中,當問及融合教育對孩子的正向影響時,對孩子的性格塑造是被提及最多的。他們認為開展融合教育可以讓孩子在和特殊孩子的相處中相互幫助,樹立平等的融合觀。也有一些問卷受訪者認為現在的孩子缺少朋友的陪伴,融合教育的模式或許可以讓孩子們更團結在一起,從而培養他們的伙伴協作能力。在特殊兒童家長的訪談中,很多家長指出現階段的融合教育對孩子的改變很大,包括孩子社會適應能力、康復水平的提高等。
(五)受訪者對融合教育的實踐活動仍存在較多的擔心。
相反,從表6可知問卷受訪者對融合教育是存在顧慮的。問卷受訪者最擔心的是老師的精力無法合理地分配到孩子;相比較特殊家長比較擔心的是子女得不到相應專業的特殊教育。
四、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問卷受訪者對融合教育的了解度不高,多數僅停留于表層,沒有更深入的了解;他人介紹等較為古老的傳播途徑為融合教育的主要傳播途徑;多數人愿意參加融合教育的相關活動,同時希望有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可供選擇;多數人對融合教育的發展前景持有積極態度,極少數人認為融合教育的發展持有消極影響,多數人認為融合教育對特殊學生的利益更大,同時有較多人在融合教育實踐過程中對普通孩子的人身健康存在較大顧慮。
(二)建議。
現階段,融合教育實踐存在推廣范圍窄、推廣效果差等現象,多數社會公眾可能因為對融合教育的了解程度不夠、現階段融合教育模式不完善等原因導致對融合教育不重視等。在未來實踐活動中可以采取以下行動提高融合教育的普及程度: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培養特殊教育師資。
教育部辦公廳早在2016年1月向社會公布關于印發《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指南》的通知,但是目前普通學校在資源教室和無障礙設施方面的建設仍然處于滯后狀態。據了解,目前南京市中小學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有1000多人,但是資源教室的數量遠遠少于規定數量,很多學校存在幾所學校共用一個資源教室的情況。資源教室作為融合教育的主要教學措施,為特殊兒童在普通小學就讀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支持方案。推動融合教育的社會推廣,提高融合教育的教學質量和增加任課老師、特殊兒童、普通學生及雙方家長各方面的體驗感,需要積極推動和加快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及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師資團隊是衡量學校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師資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水平。由于隨班就讀政策實行時間較短、在校特殊學生所占比例極低、該方面人才極少等,導致該方面師資力量極度缺失。同時,由于特殊兒童的個體差異比較大,需要較多的師資投入,導致從事特殊教育教師社會缺口較大。雖然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會定期組織相關普通教師進行特殊教育的培訓,但是由于培訓時間周期短、內容不夠深入等,導致培訓效果不顯著,最終流于形式。相關教育部門應該提高特殊教育培訓質量和水平,適當增加培訓的場次,提高培訓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建立完善的培訓評估機制。同時,積極培養特殊教育專業的高級人才,倡導各大高等院校在師范生培養計劃中根據實際情況開設特殊教育相關課程。
2.拓寬宣傳渠道,擴大宣傳范圍。
通過數據比對,可以明顯地發現他人介紹該渠道是問卷受訪者了解融合教育的主要渠道。當代社會是信息媒體技術的時代,網絡媒體、電視媒體、紙媒體高速發展,作為融合教育推廣者應當緊跟時代潮流,打破固有思想,利用更加多元化的媒體平臺和更加靈活多變的宣傳形式向社會傳播思想理念。同時,針對不同年齡段開展形式多樣的推廣活動。目前融合教育的普及群體多集中于大學生群體。要實現全社會的推廣普及,推廣者下一步做的是依托大學生群體,通過其在社會的影響力,向社會各個群體、各個年齡段推廣。同時,根據各個群體特點設計出符合各年齡段、各個群體的推廣形式,提高推廣的效益。
3.挖掘正向影響,促進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共融。
多數社會公眾認為融合教育模式對特殊學生的正向影響更顯著和突出,對普通學生的正向影響不顯著。筆者認為,社會公眾對融合教育的價值判斷多數站在特殊學生的角度,關注的焦點多集中在特殊學生的康復情況、社會適應情況等,忽視融合教育對普通學生的正向影響,包括對普通學生的正確價值觀的導向功能、優良品德的培養等,故認為對自身沒有直接或間接利益關系等原因導致社會公眾在該方面知識匱乏。在未來推廣過程中,推廣者應該著重考慮和社會公眾自身利益更好地結合,加強社會各界對融合教育推廣的認同和理解。同時,需要推廣者在推廣過程中注意社會公眾在融合教育方面的體驗感,在融合教育推廣和體驗過程中做好積極的正向引導,通過公眾良好的體驗感加強殘健兒童共融觀的推廣和認同。
參考文獻:
[1]雷江華,方俊明.特殊教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方俊明.融合教育與教師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4(3).
[3]劉慧麗.融合教育理念下資源教師角色的指導模式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4]鄧猛,景時.從隨班就讀到同班就讀:關于全納教育本土化理論的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13(08).
[5]李拉.當代融合教育改革的性質:觀念、制度與實踐的變革[J].現代特殊教育,2019(15).
[6]方俊明.特殊教育的哲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7]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二號)[EB/OL].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0711/t20071121_387540.shtml,2007-11-21.
[8]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統計年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9]董小平,蘇姍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文化:現狀、問題與對策[J].重慶高教研究,2017,5(4).
[10]劉爭先.公民身份理論視野下的殘疾學生融合教育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7(8).
[11]胡智鋒,樊小敏.中國融合教育的發展、困境與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20(2).
[12]龐文.我國殘疾人融合教育的現狀與發展研究[J].殘疾人研究,2017(4).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高等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編號J-c/2018/29)、2018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殘疾人利益表達途徑優化與整合研究》(編號2018SJZDI14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