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摘? ?要: 本文以CiteSpace為分析工具,對知網1998年—2018年外語類核心期刊主題為思辨能力的94篇論文作梳理,分析關鍵詞共現圖譜和作者知識圖譜。研究發現,國內思辨能力研究論文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研究對象主要為英語專業學生,研究熱點包括思辨能力培養模式、缺失原因和量具構建,指出我國思辨能力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 思辨能力? ?可視化分析? ?外語教育? ?培養模式
1.引言
思辨能力研究始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美國,現已成為歐美國家探討未來教育方向的核心議題。鑒于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目前對思辨能力還沒有統一界定。近三十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高度重視思辨能力相關研究,主要內容包括:(1)定義的界定;(2)量具的構建;(3)思辨能力培養及有效性的探討。我國外語教育界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關注思辨能力,黃源深(1998)最先提出國內大多外語學習者患有思辨缺席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作為我國教育首要任務之一,特別強調教育應注重學思結合。因此,以培養創新思維為主的思辨能力研究逐漸引起國內外語教育界的關注。本文對已有成果進行梳理,找出現有研究的不足,指明未來研究走向。
2.研究方法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13種外語類核心期刊,并采用CiteSpace軟件對檢索得到的有效論文進行可視化分析。
2.1數據來源
筆者以思辨能力為主題詞,檢索范圍從1998年到2018年,對中國知網13種外語類核心期刊上收錄的論文進行檢索。剔除與主題詞不相關的文章,得到94篇有效論文。
2.2分析工具
本文采用CiteSpace作為研究工具。該軟件呈現分時、多元和動態可視化等特點,能探測某領域主題發生突變,把握研究前沿。
3.研究結果和討論
本節主要從年發文量趨勢、關鍵詞共現圖譜和作者知識圖譜三個維度分析討論。
3.1年發文量趨勢
1998年—2018年,我國外語界思辨能力研究的年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數量參差不齊。
如圖1所示,我國外語教育中思辨能力研究的年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1998年—2008年間處于起步階段,2009年開始大幅度攀升,接下來趨于穩步增長階段,2015年達到頂峰。首篇有關思辨能力研究的文章發表于1998年,黃源深指出國內英語專業學生普遍患有思辨缺席癥。2000年—2007年論文總量仍較少,年發表量共5篇,表明這期間是我國外語界摸索思辨能力與外語教育結合的起步階段。2008年—2010年發文量11篇,說明這期間處于快速發展階段。2011年—2018年發文量開始增長,總計78篇,約占總量的83%,表示國內教育部門已意識到培養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3.2關鍵詞共現圖譜與研究熱點
關鍵詞是對全文內容的高度提煉,對某領域關鍵詞共現分析,有助于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黃瓊珍,2014)。
近年來,如何將思辨能力融入教學是外語教育者關注的問題。有學者提出我國學生患有思辨缺席癥的原因在于教學過程中語言技能課程設置的比重過大,也有學者聲稱這未必會妨礙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李莉文,2010;孫有中,2011)。對文獻梳理后發現思辨能力與具體教學課程的融合主要體現在寫作、閱讀、口語等教學中。
(1)在寫作教學方面,孫有中(2011)認為寫作是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發展的有效課程之一,隨之得到眾多研究者的關注。國內學者主要從讀者意識的培養、借助網絡平臺輔助寫作教學及寫作思辨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建構等方面論述思辨能力的培養(李莉文,2011;李文婷,2012;余繼英,2014)。同時,其他學者論述了在寫作教學中除了重視語言因素的貢獻外,還要關注思辨能力帶來的積極作用(高霄、文秋芳,2017)。更多還原這些研究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如何將思辨能力培養與寫作教學融合,指出思辨能力有利于內容知識的選擇和運用,對寫作成績具有顯著影響。
(2)在閱讀教學方面,許多學者提倡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問題引導、小組討論及讀寫結合環節,該方法有助于二語教學中重視語言技能訓練、忽略思辨能力培養現狀的改變(韓少杰、王小英,2009)。另外,楊莉芳(2015)依據Bloom認知能力分類模型分析了閱讀課堂教學中的提問特征,結果顯示不同教學階段對思辨能力培養效果不同,提出波形軌跡提問模式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
(3)在口語教學方面,國內研究者對口語與思辨能力的研究主要是理論研究和教學經驗的介紹(彭青龍,2000)。在口語教學中,研究者提出了許多培養思辨能力的方法,比如借助反思日志、人際交流學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宋毅,2012;林巖,2012)。同時,有研究者在國內某高校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論證了辯論式口語教學對思辨能力的培養能產生積極影響(劉航、金利民,2012)。
由文獻分析可知,我國思辨能力培養與英語專業課程的整合偏向于語言技能類課程,結合知識類課程相對較少。在二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外語教師的終極教學目標,是國家對培養具有思辨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的現實需求。
3.3作者共現圖譜分析
作者共現圖譜可幫助讀者了解某領域具有影響力的作者群體與作者合作情況,把握研究的新動向(李紅滿,2014)。
由圖可知,發文量居前作者分別為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劉艷萍和趙彩然,他們之間的連線密集,表明合作研究多。文秋芳與張伶俐、孫旻分別存在合作研究關系。發文量最高的是文秋芳,總計9篇,她是研究思辨能力量具的領軍人物,首先構建理論框架,接著進行先導性研究,然后修訂量具并檢驗信度和效度,最終研制出多套中國思辨能力量具(文秋芳等,2009;2010a;2010b;2014)。
圖3可知,國內致力于思辨能力研究的作者所在機構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東等北方省市,尤其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研究者群體最突出,發文量共25篇,占總數21.2%。其他省市有關研究成果相對較少,亟待引起更多南方城市學者關注。
4.研究的問題與展望
思辨能力概念在我國出現已有20年,國內外語教育界的思辨能力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現行研究還存在不足,值得深入思考。
4.1我國思辨能力量具設計不夠全方位
2010年,文秋芳帶領團隊根據先導研究測試的真實數據,對其編制的思辨能力量表進行修訂,緊接著在全國十幾所高校開展信度與效度的測試。修訂后的量表基本符合要求,這是唯一一個由國內學者編制的量表。但信度和效度僅基于部分學校學生的數據,且未投入實際教學中,對全體目標人群適用性不高。期望不久國內研究者能研發更多科學的量具。
4.2研究對象集中為英語專業學生
外語類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中有關思辨能力的研究對象主要為英語專業學生,一定程度忽視其他教育階段的學習者。從我國外語教育的階段性來看,較早從幼兒園就已開始,貫穿小學、中學、大學階段。在中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邏輯逐漸形成,對事物判斷已有初步的認知能力,可對他們進行思辨能力基礎教學;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生認知能力隨年齡增長趨于成熟,可以進行強化訓練。因此,研究者應拓寬研究對象范圍,在各個外語教育階段展開研究。
4.3國內缺乏思辨能力培養相關教材
我國思辨能力教育仍然與通識教育融合,還未設置系統的思辨培養課程。教師一般以聽說讀寫譯作為主要教學方式,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不應總依賴課堂上的書本。因為書本中蘊含的思辨技巧一般是零散的,所以編制系統的思辨能力教材對于更好地實施外語教育工作至關重要。目前市場上雖已有關于思辨閱讀和寫作的教材,但沒得到廣大高校的選擇使用。筆者認為研發各個教育階段的思辨能力教材,并單獨設為一門課程進行教學十分有必要。
5.結語
本文對1998年—2018年中國外語教育領域的思辨能力培養研究現狀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從定量和定性角度較為客觀地揭示了二十年來國內思辨能力研究的基本趨勢。首先,通過分析外語類核心期刊上年發文量,結果顯示,相關研究經歷緩慢起步、大幅攀升和平穩發展等三個階段。其次,通過關鍵詞共現和作者知識圖譜分析,發現該領域領軍人物基本來自發達城市,并圍繞如何利用具體課程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和研發量具展開研究。目前我國外語教育思辨能力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1)我國思辨能力量表的設計未全方位展開;(2)研究對象集中在英語專業學生;(3)我國高校缺乏專業的思辨能力教材。期待科研人員能有效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全方位開展量具設計、拓寬研究對象范圍、編制系統規范的教材,產生更多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卉.英語專業翻譯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改革研究[J].外國語文,2017(4):133-136.
[2]高霄,文秋芳.思辨能力及語言因素對二語寫作影響的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7(4):44-50.
[3]韓少杰,王小英.英語專業精讀教學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外語教學,2009(6):67-70.
[4]黃瓊珍.2000—2013年教育信息資源研究的熱點領域和前沿主題分析——基于八種教育技術學期刊刊載文獻關鍵詞共詞分析視角[J].電化教育研究,2014(8):17-24.
[5]黃源深.思辨缺席[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1-2.
[6]李紅滿.國際翻譯學研究熱點與前沿的可視化分析[J].中國翻譯,2014(2):21-26.
[7]李莉文.試析英語專業技能課程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關系[J].外語教學,2010(6):68-78.
[8]李莉文.英語寫作中的讀者意識與思辨能力培養——基于教學行動研究的探討[J].中國外語,2011(3):66-73.
[9]李文婷.英語寫作教學與思辨能力的培養[J].外國語文,2012(1):155-156.
[10]劉航,金利民.英語辯論與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發展的實證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5):24-28.
[11]彭青龍.思辨與創新——口語課堂上的演講、辯論初探[J].外語界,2000(2):39-44.
[12]宋毅.英語口語教學中交流學理論對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作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5):34-38.
[13]孫有中.英語專業寫作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座談[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4):603-608.
[14]文秋芳.論述外語專業研究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10):29-34.
[15]文秋芳,等.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09(1):37-43.
[16]文秋芳,等.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客觀性量具構建的先導研究[J].外語教學,2010a(1):55-58,63.
[17]文秋芳,等.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修訂與信效度檢驗研究[J].外語界,2010b(4):19-26,35.
[18]文秋芳,等.研制多套難度相似的思辨技能量具:實踐與反思[J].外語電化教學,2014(7):3-13.
[19]楊莉芳.閱讀課堂提問的認知特征與思辨能力培養[J].中國外語,2015(2):68-79.
[20]余繼英.寫作思辨一體化教學模式構建[J].外語界,2014(5):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