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舟
摘 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環境和資源問題在現階段也面臨著非常嚴峻的考驗。引入循環經濟理念,并讓其指導農業生產,使農業基礎更為穩固,改革農業增長方式,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謀求發展模式的創新,加快農業國家化步伐,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是促進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非常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也是發展中國農業的必然選擇。因此,本文對國內大循環經濟戰略背景下農業市場拓展路徑進行研究與探討,提出支撐循環農業發展的若干保障措施。
關鍵詞:國內大循環;經濟戰略;農業市場;市場拓展路徑
一、前言
就世界農業發展史而言,農業生產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古代原始農業、近代傳統農業和二戰后現代農業。其中,現代農業具有三大特點:一是農藥與化學肥料的發明與生產;二是發展生物科學,應用雜交優勢理論;三是廣泛應用半機械化、機械化農具。交織與綜合這三大技術后,農業生產開創出了一個新紀元,畜禽產品與農作物增長迅速。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也面臨著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問題,農業市場的競爭也愈演愈烈。面對這些問題,很多地方都在積極開發農產品中可食用部分之外的資源,積極探求循環利用的新途徑。
因此,對國內大循環經濟戰略背景下農業市場拓展路徑進行研究與探討,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二、農業市場拓展路徑的主要障礙
1.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儲蓄率比較高
與世界大部分國家相比較而言,中國居民的儲蓄率比較高,比如2019年為44.6%,尤其是農村居民,居高不下。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大多數農村居民都會選擇拓展儲蓄比例。比如,我國農業保險體系當前仍舊處于起步階段,很多農產品的保險范圍都受限,只有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才較為寬泛。
雖然高儲蓄率可以為我國的經濟增長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并保證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增強銀行穩定性,但高儲蓄率的背后是我國形成了將銀行作為貸款主要途徑的融資局面,導致股票市場與債券等直接融資企業發展不起來,最終企業融資時過于依賴銀行體系,讓銀行承擔了部分本該由金融市場擔負的風險,出現金融風險集中于銀行業的情況。比如2019年我國儲蓄率為44.6%,這說明還有很大的資金等待著投資,不利于企業與經濟的發展,形成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大但國內需求相對不足的情況。
2.農業居民的收入與消費水平相對比較低
就農業生產行業而言,非常容易受到地震、洪水、干旱等各種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同時,近年來我國消費水平與物價不斷提高,但受國際農產品的影響,我國農業并沒有跟著其他物價水平一起上漲。以2018年為例,我國的糧食(小麥、玉米、水稻等)和油料(大豆、花生等)都是折本的,其中,糧食的利潤率大概是-8%,油料的利潤率則大概是7%。同時,農產品的價格并不會產生比較大的波動,在農業收入方面并不是很樂觀。此外,根據中國2019年的人均消費支出數據來看,城鎮居民的是28000多元,農業居民的則是13000多元。其中農業居民也遠遠低于21000多元的人均消費支出。從這組數據來看,在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消費支出上,城鄉居民差距比較大,城鎮居民遠遠高于農業居民,分別高出2.7倍與2.1倍。也就是說,我國農業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水平,與城鎮居民相比較而言還處于比較低的階段,亟待提高。在低收入與低消費水平的模式下,企業的產品價值便比較難實現,無法完成交易,甚至會讓很多投資商認為市場潛力并不大,沒有開發的必要,從而減弱了中外企業投資發展的吸引力,自然也就無法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3.投資環境不佳
就農業發展而言,其大趨勢必定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但這一發展過程絕不是一帆風順的,會出現許多障礙。比如,在營商環境上,基層組織的表現并不理想,特別是在改革和監督方面,很多鄉鎮政府與村民居委會都做得不到位,出現非常嚴重的吃、卡、拿等情況,致使很多企業或者個人想要開拓農業市場,卻在辦理手續階段就放棄了。
近年來,中國的人才資源還有投資資本的分布趨于失衡狀態,大量的人才和資本流向了城市,特別是一線、超一線城市,導致部分農村地區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失血”癥狀,再加上土地政策對農業投資的限制,不具備較強的金融資本流入性,導致難以招募人才的情況出現。
三、農業市場拓展的路徑
1.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農村居民的基本權利,也是增加農村居民消費傾向的基本保障。這就要求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農村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和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加大中重型疾病的報銷比例,設立多層次集資與報銷政策,增強醫療衛生機構的監督與改革,積極探求多層級的養老金補助機制等。同時,以當前市場為主導,通過市場的引導及相關政策的扶持持續不斷地鼓勵部分商業金融機構在農業保險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擴大比較容易受災地區的保險投入比,積極創新開發出更多有利于農村居民的農業保險。
2.多途徑增加農村居民收入
增加收入是消費的基礎,是解決農村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低的核心。因此,以轉換能源為中心的沼氣站,有利于各行各業生成良性的循環模式,實現清潔生產的目標。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展。
(1)發展清潔能源
農村有很多得天獨厚的資源是城市所不具備的。在大力提倡綠色環保的今天,充分利用無限的自然資源,減少不必要的有限資源的開發與浪費,既可以為環保做貢獻,還可以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比如,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的毛集試驗區因其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且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全國唯一一家擁有“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與“國家社會發展綜合試驗區”等三項國家級單位。近年來,毛集試驗區打造了一批稻殼發電、沼氣發電、秸稈壓塊等循環經濟產業,利用沼氣對農業污染問題進行治理,現已展現出社會安定、環境整潔、社會與經濟等各項事業快速、協調發展的美好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