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閱讀是人實現(xiàn)終身學習的重要途徑,是人在終身學習社會生存的基本能力,學校應注重在教學中對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學校里,閱讀不僅僅發(fā)生在語文、英語等課堂上,而且存在于道德與法治等廣泛的學科學習之中。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開展學科閱讀的教學實踐
筆者結合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八年級和九年級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實踐,討論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閱讀素養(yǎng)。
1.讓學生體驗情感,關注自我成長
在教授七年級下冊第五課“品出情感的韻味”《我們的情感世界》時,筆者選擇了麥家在《朗讀者》節(jié)目中的一段訪談(節(jié)選視頻)和麥家的《致父
信》(節(jié)選文字)作為貫穿本節(jié)課始終的閱讀材料。
視頻材料作為一種音畫閱讀材料先行呈現(xiàn),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力,且相對便于學生理解,結合“父子之間情感隔閡是如何造成的”“麥家為什么在兒子叛逆的時候,都不曾放棄、絕望過”兩個問題,讓學生能完成“認識情感、理解情緒與情感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的學習目標。
麥家的《致父信》全文篇幅較長,為保證教學有效性,只選取了作者隨著自己成長對父親的情感發(fā)生變化的兩部分內(nèi)容呈現(xiàn),并在兩部分材料(約500字)前都設置了同一個任務:麥家對父親是什么樣的情感?什么原因造成的?這導致麥家做出了什么選擇?學生閱讀材料后進行小組討論并匯報。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分享,使學生關注情感和選擇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生成對情感作用的認識。
此外,筆者又設計了一個情境表演活動:如果是你遇到麥家與父親、麥家與兒子之間類似的沖突矛盾,你會怎么做?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應用,教師在閱讀材料中提供了“非暴力溝通”的使用建議。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了對應用說明型文字的閱讀,達成“能夠用正面情感來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學會理性地認識和化解矛盾沖突”的學習目標。
2.激發(fā)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第四課“社會生活講道德”《尊重他人》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從社會和個人層面理解、尊重他人的意義,進而自覺用道德的力量規(guī)范指導自己的社會生活實踐,筆者深入挖掘教材提供的探究與分享(某市圖書館規(guī)定,衣冠不整者不得進館讀書。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將“是否應當允許衣冠不整者進入圖書館閱讀”作為本課討論主題,補充了《杭州圖書館10年不拒乞丐 尊重,就是一種美》的新聞報道,作為本課閱讀材料(約1200字),并在閱讀前提出兩個思考問題:①杭州圖書館是如何尊重所有讀者的(可以用筆畫出新聞中的相關信息);②杭州圖書館這樣的理念和舉措給讀者、社會帶來了什么影響?旨在幫助學生通過杭州圖書館的做法來體會應如何尊重他人。之后,教師在PPT上呈現(xiàn)杭州圖書館讀者76歲“拾荒老人”韋思浩的故事材料(約380字),讓學生體悟尊重他人的意義。最后,回到“是否應當允許衣冠不整者進入圖書館閱讀”這一主題,讓學生在開放型問題討論中,明確什么是尊重、哪些人值得尊重,尊重對于社會的意義,感受社會生活,進而增強社會責任感。此外,教師在閱讀材料末尾,還設計了知識梳理板塊,要求學生閱讀教材第32~36頁,完成對教材中核心知識的提取和整理。
3.獲取知識,增強學生的理解認同
在教授九年級上冊第一課“踏上強國之路”《堅持改革開放》時,筆者選擇《人民日報》的文章《一場關于承包魚塘的爭論》作為本課閱讀材料,幫助學生更直觀、具體地認識改革開放對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增強社會發(fā)展活力的重要作用,進而認同并堅持改革開放。
這篇閱讀材料篇幅約1200字,涉及很多數(shù)字,所以初次閱讀并不好理解,教師設計了3組共6個問題:①為什么沙一大隊第五生產(chǎn)隊過去常常虧本?②為什么陳志雄承包魚塘后可以連年增收?③陳志雄和他雇請的人們都依靠哪些“要素”增加收入?④陳志雄承包魚塘是否有違“社會主義”原則?⑤為什么別人不敢承包,而陳志雄卻敢承包并且承包這么多呢?⑥如何評價陳志雄承包魚塘的行為?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取得當前成就的原因是什么?這樣就將材料分成三部分,減小了任務難度。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開展學科閱讀的思考
1.教材閱讀和補充材料閱讀相結合
我們應關注閱讀教材的重要性。教材正文中這些最凝練的語言是本學科的核心概念、知識,學生只有通過認真閱讀,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將這些學科語言實現(xiàn)內(nèi)化,完成學科體系的初步建構。此外,教師應認識到,學生在閱讀課外補充材料時,容易會被無效內(nèi)容分散注意力而降低教學有效性,而通過設計知識體系框架學案,學生閱讀教材內(nèi)容并完成學案,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這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讓學生體驗到的。
2.自主閱讀和支持性閱讀相結合
訓練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且學科閱讀教學應是探索和啟發(fā)式的,通過閱讀和師生互動,使學生學會感受、判斷、鑒別、評價周圍世界。教師在提供閱讀材料時,必須提出明確的閱讀任務,也可以提供閱讀方法的指導。對于相對簡單的閱讀材料,在閱讀前提出1~2個問題,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而對于相對復雜的、任務問題較多或貫穿整個教學設計的閱讀材料,教師則可以用問題組將材料分割成2~3個部分,便于學生聚焦和提煉,促使學生邊閱讀、邊思考,間接降低閱讀難度。
3.以開放型任務提升閱讀效果
開展學科閱讀可以幫助學生通過提取、提煉和歸納等閱讀和思維方式,獲得知識、能力以及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需要教師提供任務問題,學生通過完成這些任務問題理解教學內(nèi)容,同時,完成度也可以作為其獲取信息、整體感知、解釋說明等能力的評價指標。
然而,閱讀和教學的目的不只是“輸入”,更是為了“輸出”,指導實踐。學生是否能夠利用從閱讀材料中獲得的信息和經(jīng)驗,舉一反三,對其他相關問題作出合理推論,能夠將所獲得的價值觀納入自己的價值觀體系中,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事、物等提出自己的觀點,甚至是從多角度思考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最后設計多角度或具有兩難性的開放性任務,并要求學生進行文字“輸出”,以此實現(xiàn)學生理性思考和實踐的能力培養(yǎng)。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