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遠?劉翥遠
未來學校建設離不開未來課程的創建,這是落實立德樹人、實現未來學校育人目標的關鍵。筆者以國內外對未來課程研究的現狀為基礎,從廣東省東莞市的探索與實踐切入,通過具體設計案例來剖析未來課程對于人才培養的意義和價值,探索基于東莞地情的未來課程的設計理念及實施策略,并為后續未來教育實踐提供思考和展望。本文所探討的未來課程是指能夠順應未來教育發展趨勢、滿足當下課程改革要求、符合國內未來學校育人目標,且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
一、未來課程的研究意義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先生曾提出:“未來不是學校品牌的競爭,而是課程品牌的競爭,學校的優劣集中體現在課程的優劣。”課程是學校、教師及學生共同成長的沃土,是學校發展的內核。好的課程不僅僅成就學生,也會成就教師、成就學校。
學校在落實國家課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通過深入研究學習國家課程標準,以真實生活情境中的問題為主題,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重組、改造及融合,打造出彰顯本土文化特色和學校價值主張的課程。與此同時,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和關鍵能力的培養,關注合作式學習、體驗式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新型學習方式,關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度應用。教師運用多種教與學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支撐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得所有學生不僅掌握相同的學習內容,還可以習得滿足其個體發展需要的學習內容,從而達到讓每個學生獲得更適合的教育的效果。
通過對未來課程的研究,讓教師擁抱更專業的成長。對未來課程的研究,教師需要思考研究如何運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術,面向未來推動課程與技術的融合創新,去思考如何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要求,如何更好地推動素質教育,如何更好地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創新人才。在反思與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得到更多的鍛煉和更專業的成長。
通過對未來課程的研究,讓學校實現更快速的發展。未來課程的研究是結合當前東莞市未來學校建設而提出的重要研究課題,其設計是瞄準未來社會的人才需求。國外學者Masschelein和Simons指出,未來學校是一種哲學上的思想教育過程,是對教育的一種理想化理解,是一種特殊的時間—空間—問題的安排,包括具體的建設、技術、實踐和特征。筆者認為,未來學??梢岳斫鉃橐环N理念,每所學校都是迎接未來的學校,每所學校都具備成為未來學校的潛力,關鍵在于學校要積極探索,嘗試落實未來學校的育人理念,打造符合自身特點的未來學校課程體系。未來學校的典型特征就是未來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因此,學校通過學習和對接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一流教育資源,不斷反思實踐,創新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創新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課程體系,學校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更加快速的提升與發展。
對于東莞而言,對未來課程的研究,可以促進我市學校去深入思考未來發展的方向,創新探索具有東莞特色的課程改革之路,從而帶動我市學校的整體建設與發展。
二、未來課程的研究案例
基于國內外對未來課程的研究,東莞各學校結合自身的辦學基礎和發展特征,開展多方向、多層面、多途徑的研究與探索。同時,為了更好地促進未來課程的研究,東莞市教育局面向全市開展了2019年中小學“未來課程”設計大賽。
未來課程是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課程,故要求參賽教師提交的課程方案應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創新性、個性化及綜合化的特點,學生通過課程不僅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獲得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大賽還強調參賽教師組隊,強調多學科融合及團隊協作。筆者以參加本次大賽的一個課程綱要為案例,探討未來課程的設計理念及實施策略。
案例:基于F1賽車模型的STEAM項目學習課程綱要
1.項目背景
F1 賽車模型STEAM挑戰賽起源于英國,F1 賽車模型STEAM挑戰賽(簡稱F1S)起源于英國,秉承了F1(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頂尖的科技理念、充滿激情的運動精神和系統嚴謹的工作態度。已有近20年歷史,目前全球每年有40萬青少年參與此項賽事,是全球參與人數最多、最受關注的STEAM挑戰賽之一。F1 賽車模型STEAM項目以學習并制作一輛模型賽車為主線,過程涵蓋數學、物理、3D打印等多個學科,應用STEAM(科學Science,技術 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學科體系解決問題,注重學生知識技能學習、綜合實踐體驗、情感興趣發展、工程技術創新。
F1S在國內外多以社團或者興趣小組的形式開展項目學習,受益的是少部分師生?,F在3D打印設備和數控車床已經在發達地區得到了推廣,F1S可以讓這些先進的設備更好地服務學生,為學生多學科的融合學習構建一個普及性的平臺,課程的開發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F1S的項目學習中,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設計思路
項目學習主要以團隊合作、子項目研究為基本形式展開,圍繞車隊的組建與運營,涉及3D建模、制造、品牌、包裝、籌資、市場宣傳、領導力/團隊協作、媒體協調及資金戰略等知識的運用,可以從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
項目學習以設計并制作一輛F1模型賽車為載體,學習過程涵蓋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美學、數學、技術、工程等多門學科的融合,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初級賽車模型可以用橡皮筋的彈力或者發射壓縮空氣作為賽車的動力。中級賽車模型上有一個氣罐倉,可以裝卸二氧化碳氣罐,以二氧化碳壓縮氣體的噴射后坐力作為賽車的動力。
(1)認知與技能
通過上網查閱,了解F1S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通過采訪學長,了解F1S在我國及我校的開展情況。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組建F1S團隊,提高學生的展示能力和溝通能力。
通過設計F1賽車模型,提高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
通過制造賽車模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通過拉贊助、籌資金運營車隊,培養學生的財經素養和資金管理策略。
通過制作并使用模擬軟件進行測試、生成數據(能量消耗、風阻、速度)、處理數據,提高學生數據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改進、打磨F1賽車模型,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反思意識。
學生運用3D打印機、數碼車床、激光雕刻機加工制作賽車模型,感受技術應用的魅力。
學生在設計、測試比賽過程中體驗設計的樂趣,感受比賽的魅力。
通過團隊展示與比賽,熔煉團隊精神,提升個人的自信心。
通過對課程設計與實施的觀察及思考,筆者發現,基于F1賽車模型的STEAM項目學習課程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其開發工作遵循“回歸生活情境、學科多元統整、學習方式創新、突出綜合素養”的基本理念。課程教師用書及學習用書的內容編排結構合理、邏輯清晰、具有創新性,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設計符合國家課程的要求,同時能考慮到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以及學習空間的設計。
三、未來課程的研究展望
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在談及未來學校的方向時曾指出:“要使今天在校園里的孩子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造力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創新的人格基礎是個性,沒有個性就不要談創新。北京市十一學校就是在學生個性培養上做了許多創新性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課程綜合,即讓課程學習回歸生活本來的樣子。學生的個性成長離不開課程,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課程。
隨著移動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發展,傳統的物理空間學習的格局正在悄然改變,虛擬空間已經對學習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從物理空間延伸到虛擬空間是未來學習的重要特征,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路徑正在逐漸成為學習的一種主流。
未來課程的研究,未來的學習路徑將會被重建。學習空間的變化使得學習從室內走向室外,從書本走向世界,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一言堂”現象將被徹底打破,真正落實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實現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
未來課程的研究將會推動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大數據和學習分析技術可以記錄和精準追蹤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動態,可以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可以辨別出高危學生,可以識別傳統考試不能識別的技能,可以可視化學習規律和學習問題,甚至可以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呈現出的隱性偏好和能力,通過量化手段展現其更擅長的學習科目、專業和職業,使學生在學習科目、專業和職業的選擇上更趨理性和科學,也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好的參考。依托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及其思維進行的教學,促進“機器智慧”與人的智慧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發展,則是未來課程實施的深度體現。
未來的學校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但會更加注重培養支撐學生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未來的學習更加強調回歸教育的本質,是一種主動的學習而非被動的學習,是一種利用現代技術但不被現代技術所綁架的學習,是一種注重聯系實際而不唯書本論的學習。未來的課堂更加契合學生個體認知、性格、情緒等特點,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成為一個充滿生產力和創造力的學習空間,同時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精神家園。
未來課程的研究是一個與時俱進、持續發展、動態變化的過程,針對東莞地情的未來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的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今后還需要進行更加系統、全面、深入的研究。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