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婷

一、坎坷的求學時代(1954—1968年)
1.還是有學上的
我家里有8個孩子,家里還是比較支持我們念書的,有條件就供我們念書。我大哥念書時家里很困難,家里好幾次不想讓我大哥念了,我大哥的老師特地找上門做工作,勸我母親:“放長線釣大魚。”“念了大學出息了將來回報多。”所以我們家就咬牙把我大哥供出來了。但是我們家就供了我大哥一個大學生,我上面還有兩個哥哥,因為家里實在是太困難了,所以都沒念書。我比較幸運,到我的時候家里條件好了一點,所以還讓我念,我家在我大哥之后再念書的就只有我和我妹妹。
1954年,我8歲,開始在北馬小學上學,然后在北馬三中念了3年初中。那時候上學,我們班大部分學生都是從家帶個小瓶,里面裝上咸菜去學校,食堂2分錢的菜都不舍得買。那會挨餓是經常的事。1960年困難時期,我們就上山去掏老鼠洞,掏出了一些苞米粒,趕快捧回家,我媽媽就把苞米粒碾碎灑在清水里熬湯。這就是一頓飯。
2.欲跳龍門的尖子生
之前,黃縣①只有一中和二中有高中,龍口(鎮)沒有,后來二中搬到六中,中考后全縣尖子生不再都去黃縣,而是劃片分,我們劃給了龍口六中,所以我就上了六中。六中的第一屆學生是從二中過來的,所以我們是六中的第二屆學生。那時候,中考分數高的人才能上高中。我們那一屆一共拔①了100多人,分了兩個班,一個班50來人,但最后念下來的就沒有那么多了,有的由于家庭原因中途輟學回家幫忙了,所以最后高三畢業的時候就只有70人左右。而且,女生上高中的尤其少,我們班就7個女生。當學生也挺辛苦的,從村里到龍口有公交車,車票5分錢,但我們不舍得坐車,都是和同學搭伴步行去學校(8~9千米)。也不舍得吃菜,周末歇一天,都是從家里帶咸菜和餅子到學校。我因為身體不是特別好,干活體力不太行,所以想像我哥哥那樣考出去,我就告訴自己要好好學習,通過高考改變命運。
3.高考夢碎
1966年6月,知識學完了,照完高三畢業照,畢業典禮開完了,高考志愿也填了。我當時英語學得不錯,很想考名校,填的志愿一個是中國人民大學,一個是北京外國語大學。那會考大學是自愿的,不考大學的同學都回家了,留校的都是復習準備考大學的學生。7月考試,大家都復習得很認真。沒想到,6月18日那天聽到學校大喇叭里面廣播高考延遲半年。我當時都呆了,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知道這件事以后,心里很不好受,辛辛苦苦念到高中,都想通過高考考出去,老②想通過高考改變命運了,實在是不想就這么算了。我們那一屆許多學生不離校,尋思為了改變命運,就等半年吧。那會學校也不放人,也在等上級的指示,怕到時候恢復高考我們都走了。1966—1968年這三年,學校停課、老師被批斗、沒有老師教,我們這幫“老高三”在學校里除了參加一些活動,都聚在學校小樹林里抽空復習功課。等了一年又一年,直到1968年,實在沒有希望了,學校讓我們離校,我這才徹底告別我的學生時代。
二、教師生涯(1969—2001年)
1.民辦教師的苦與甜
1968年12月,學校讓學生全部離校后,我就回家了,在家干農活。1969年,各村選派文化程度比較高的人去中學當老師,村里有一個在北馬中學任教的女老師懷孕,大隊看我的學歷挺高的,就找人問我去不去代課。我當時尋思自己沒法考出去了,不想回家種地,又沒有別的出路,所以就答應了。正好,我們村有一個老師戶口轉出去了,空出一個名額,學校就給我辦手續讓我留下了,當了一名正式的民辦教師。那時候,教師工資不如社辦廠工人,公辦教師的待遇比我們民辦教師的好一些,一個月29.5塊錢;民辦教師的待遇太差了,最開始一個月給2塊錢補貼,在大隊一年能掙工分。而我所在的東南村特別不好,工分不值錢,折合成勞動日才2毛多,所以當時一些老師就辭職了。
我一開始干,既是兩個班的語文老師,又是一個班的班主任,負責學生的思想教育、紀律,還負責搞活動,如歌詠比賽、體育比賽等。班主任一開始是白干的,后來一個月給6塊錢補貼,還得班級人數夠50才發。當班主任不僅掙得少,工作也辛苦,早上不到7點就到學校,晚上還有晚自習。那時候家里面孩子小,到上班點了孩子哭也沒辦法,扔給婆婆就去上課了。當時感覺教師這份工作挺綁人③的,可是我是個挺要強的人,覺得既然干就得干好。我覺得當班主任也沒有別的方法,就是從心里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當時說班主任和學生家長一樣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學生的父母都在地里干活,沒有空管他們,再說他們的文化水平也不高,也不會管孩子,都是交給學校、交給教師,讓教師好好管。所以,家長信任我,我也告訴自己更得對每個學生負責,不光是教課,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有的學生家里特別困難,中午在學校不吃飯,我發現后就偷偷給學生買飯吃,買個饅頭塞在他們桌洞里。當時工資是挺少,但一想到學生餓著肚子上課,心里真的不忍。有個學生的父親去世了,他自己在家生爐子時,讓火燒傷了臉,我知道后打聽到偏方配好藥給他送去。還有個學生的母親去世了,父親又不管他,所以他都不上課、在街上晃悠。我經常找他談心,還把他領到家里吃飯,把我孩子的衣服拿給他穿。他挺感動,就再也沒曠過課,上課也認真聽講。
2.沒上大學不那么遺憾了
1977年,知道國家恢復高考后,在濟南的哥哥給我郵寄了很多復習資料,鼓勵我復習考考試試。我當時也有點想考大學,畢竟高考是自己的一個夢,所以就和家里商量。我婆婆是個特別開明的人,她很支持我,我愛人是不支持也不反對;但是我娘家那邊強烈反對,說我哥哥不該鼓動我去考,哪能丟下3歲的孩子去上大學。我也舍不得孩子,后來仔細想了想,一來可能因為工作了、有孩子了不想折騰了,二來在做教師的過程中,發現我性格比較認真、比較有耐心,挺適合這個行業的,而且覺得通過函授獲得學歷和高考考師范待遇也差不多,所以就不覺得沒上大學那么遺憾了。
3.函授學歷后轉為公辦教師
1979年,煙臺師專辦函授班,選拔條件是考初中語文知識,按照分數錄取,龍口招了13個人。每年假期抽時間去一個地方學習。第一年是在蓬萊,當時兒子只有3個月,所以就帶著婆婆和兒子一起去了。第二年是在萊州,后來去了煙臺等地,函授畢業后我就有了大專學歷。1984年,函授畢業恰好趕上我轉為公辦教師,當時轉正的條件是教齡15年、大專學歷或者地級以上的優秀教師,我有了大專學歷、教齡15年、連續幾年被評為龍口市優秀教師,這些條件綜合起來就評上了。轉正以后,一個月的工資有68.5塊錢,比起沒轉正時最開始幾塊錢、后來二三十塊錢的時候好多了。現在教師的地位比以前高多了,轉正之后這些年漲了好幾次工資,現在我的退休金是5400塊。現在教師的待遇還是挺好的。
三、專業成長之路
1.自學琢磨
我們那個年代沒有培訓,也沒有網絡,以自己學為主,講語法、古典文學什么的都要補充一些知識,就自己買書。學校的圖書館里有書,都是一些比較陳舊的不太實用的。學校也沒有錢讓我們自己買書、外出培訓,都是自己琢磨。講課的時候也會反思怎么能讓學生更好地記住,教的年數多,自己就摸索出經驗了。比如,教形聲字時,我總結出了規律,一個是韻母相同,另一個就是同一個偏旁。因為我上學的時候還沒有這樣的漢語拼音,所以在教學生拼音的時候都要備很長時間的課,一邊自學一邊教學生。
2.教學有方
因為我教的班成績好,學校就讓我當教研組組長。當上教研組組長以后,我們跟著教研員進行教改。比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大力推廣“雙規教學”,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特別是在初中作文教學上,我和玉璞老師創立了作文教學模式,先析題備料、激發興趣,再提煉題材、確立主題,然后讓學生擬寫提綱,獨立寫作,而后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評改,最后由教師全面總結,多表揚激勵、指出不足、重新修改,選出佳作在學生中傳閱,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同時,我認為教學更多地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以我把語文課本上的材料當成例題,讓學生掌握規律性的東西,進行目標教學,探求異步教學的理論與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能力。教研員聽了我講的《愛蓮說》《記一輛紡車》,覺得我講得不錯,我覺得挺鼓勵我的。剛開始當老師的時候沒有榮譽,也好好干;不知道從哪年起就有了獎狀、對自己的肯定,多少還是覺得是個鼓勵,挺高興的。
3.語文教學
改革開放之前,語文教學的政治思想意味很濃,教科書的編排都會跟著政治形勢走,過于強調政治思想性肯定會影響語文自身的文學性,所以后來課本上這些內容就少了,學科的內容更多了。總體來說,我覺得語文成績提高是很慢的,尤其是作文,學生最不愛寫作文,我的方法就是鼓勵學生多看書,厚積薄發。要提高作文水平,就必須有大量的閱讀積累,所以我會給學生多推薦好文章。以前學生的閱讀量不大,家里能買書的不多,那時候也沒打印機,我就把好的篇章句子抄在黑板上,讓學生記在本上。我記得,有一年的語文作文考試就是要談一談徐洪剛的救人精神,如果教師之前沒有給學生滲透過這些內容,學生不知道,就寫不出來。
我們語文考試的形式也限制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比如,作文的評判標準是看學生哪一段有沒有用什么詞語、什么修辭,是不是有一個好的開頭和結尾,看字數、看字跡,還看作文題目等,這些標準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作文的閱卷時間很短,教師根本來不及仔細看,符合評卷標準的文章最后得到的分數差不多,拉不開差距,所以學生也不太重視作文水平的提高,只會急功近利地背“模板”“范文”。我覺得,批作文的方式方法需要改進,評判標準不那么死板、教師的閱卷時間要足夠,但是這樣主觀性很強,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
訪談后記
王老師從事鄉村教育32年,其中有15年是民辦教師身份,17年是公辦教師身份。她是新中國成立后教育發展的親歷者與見證人。從欲躍龍門的“尖子生”到扎根鄉土的“孺子牛”,我們可以看到時代給個人命運烙上的印記。如今,王老師的話語間全是云淡風輕和知足,的確,成為鄉村教師并不是她的初心,但是她干一行愛一行,帶著教好每個學生的強烈責任感,于三尺講臺耕耘三十余年,對學生視如己出,對教學精益求精,在守護學生成長的同時,學生的進步和關心問候也讓她獲得了教師這份職業獨特的精神滋養。訪談時值春節,她告訴筆者,以前教過的好幾批學生專程來給她拜年,這讓她心里很感動。感謝王老師愿意分享她的從教歲月,王老師的背后,是一代鄉村民辦教師的縮影;面對中國數萬萬普通鄉村民辦教師,對于他們帶給鄉村教育的生機和希望,歷史應當銘記。
王加玲
1946年生,山東省龍口市北馬鎮東南隊村人,大專學歷,擔任北馬中學初中語文教師32年。1995年獲“龍口市教學能手”稱號,1995年獲“龍口市潤新教育基金會三等獎”,1994年、1996年、1998年獲“龍口市優秀班主任”稱號。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師口述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