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榮
1988年7月1日,法國《堪培拉日報》刊登了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發出的聯名倡議:“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從中國孔子那里尋找智慧!”2018年,北京考試院發行的最新《考試說明》明確將《論語》納入北京高考語文學科的考查范圍。那么,作為今天的高中生,應該向孔子學習什么?應該怎樣讀《論語》?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中,沒有哪一個人像孔子這樣遭受著冰火兩重天的待遇:尊者稱其為王為圣,高高供奉于神龕之上;批者視其為“萬惡之源”,將他一遍遍打倒。也沒有哪一部書像《論語》這樣,被歷代學者不斷地解讀著,光是“集解”“集注”就汗牛充棟。直至今天,教授、名家們解讀《論語》者仍不勝枚舉,且眾說紛紜。比如,北師大教授于丹說:“《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而北大教授李零卻說:“孔子很孤獨。現在,有人請他當心理醫生,其實,他自己的心病都沒人醫。”那么,孔子到底是怎樣一個人?《論語》到底講的是什么?這是我們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研讀文本,探尋本真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整本書的閱讀與研討”這一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寬閱讀視野,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對于《論語》的整本書閱讀,筆者反對讓學生先去讀什么“心得”“講讀”,而是要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讀《論語》原著。教師作為領讀者,要在研讀文本的基礎上,選擇學術上、思想上比較權威的譯注、評傳,來引領學生盡可能把握經典的“本真”。
例如,有人將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封建家長制歸罪于孔子,其“有力”的論據就是《論語》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后來演化為“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的極端與血腥。《論語·憲問》:“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當時的孔子大約三十五歲,因為魯昭公流亡在齊國,他便也到了齊國。孔子一踏入齊國的土地,便發現這里的苛捐雜稅使民不聊生,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苛政猛于虎”的感慨便由此而發。另外,此時的齊景公沉迷于聲色犬馬之中,經常胡作非為。所以,當景公向孔子詢問政治時,孔子才這樣回答:“做國君的要像國君的樣子,做大臣的要像大臣的樣子;做父親要有父親的慈愛,做子女要有子女的孝順。”每個人都應盡到自己的義務,社會才會安定,政治才會清明。顯然孔子是在告誡景公,強調國君應盡的職責,而不是強化權力。
還有人在批判封建科舉制度時,一直追溯到孔子的“學而優則仕”。首先,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關鍵是,這里的“優”,并非“優秀”之意,而是“裕如也”,即“寬松,有余力”的意思。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講到:“優,有余力也。仕與學理同而事異,故當其事者,必先有以盡其事,而后可以及其余。然仕而學,則所以資其仕者益深;學而仕,則所以驗其學者益廣。”這里有兩層意思:第一,先做好本職工作,做官就盡力做官,學習就努力學習;第二,學習和做官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今天卻理解為,“學習優秀了就去做官”,那么學習就被當作謀生的手段,成了功利之求。而這恰恰是孔子所批評的“小人儒”所為。著名學者鮑鵬山指出:“自孔子而后,儒乃由職業技術,進而至于學術流派,不再是一個職業了。‘士也不再是‘志于仕,而是‘志于道了,甚至可以‘朝聞道,夕死可矣。……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不但不是一般人認為的所謂‘學而優則仕傳統的開創者,恰恰相反,是這個傳統的終結者。”
二、融會貫通,專題探究
現行本《論語》將近五百則,如果讓學生從頭讀到尾,恐怕大部分人難以完成,而且最終形成的認識也是零零散散,一知半解的。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因此,在指導學生讀《論語》時,筆者盡可能找出“一以貫之”的主線,將文本按專題重新組合,使其融會貫通,幫助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論語》第一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里的“習”,甲骨文寫作,其本義是鳥在日光下練習飛翔,強調學習的實踐性;朋,《周禮》注曰:同師曰朋,同志曰友,這里就是指同學。前兩句道出了學習的快樂,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第三句說的是學習、生活的態度: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生氣。因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為己”,便是修養自己,提升自己。所以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靈公》);“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遇到問題,“君子求諸己”(《論語·衛靈公》),先檢討自身:“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所以,“君子不憂不懼”(《論語·顏淵》),內心永遠是“坦蕩蕩”(《論語·述而》)的;“君子喻于義”(《論語·里仁》),永遠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最終會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的生命狀態。這便是學習的樂趣,樂在其中,樂以忘憂。
而“為人”之學,學習只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是名利之求。所以,孔子又說:“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一味追逐名利,就會“其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論語·陽貨》),在患得患失之間,“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遇到問題,總是向外找原因,怨天尤人,自然就“長戚戚”(《論語·述而》),哪里有什么樂趣而言?
這樣一條主線梳理下來,內容涵蓋了《論語》的第一章到第十七章,能夠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孔子對學習、生活的態度,同時大大激發學生讀書思考的興趣。
另外,筆者將《論語》二十章內容進行篩選并重新整合,劃分為三個大專題:“修齊治平”“孔子和弟子”“關于‘君子”,每個大專題下,又有若干小專題,盡可能做到整體認知與深入理解兼顧。每講一個專題,筆者會以學案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學案包括“文本解讀”“整合材料”“我的思考”“高考中的《論語》”“拓展閱讀”等幾個板塊。
比如,筆者在講“仁”這個小專題時,首先會把《論語》中關于“仁”的內容進行篩選整合,將文本、譯注和精簡的評析下發給學生,讓他們在自讀之后,將理解和思考整理出來,進行交流。然后,筆者會從“仁”字的造字本義入手,來引導進學生一步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為會意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講:“仁,親也,從人二。”東漢鄭玄注《中庸》,將“仁”字解釋為:“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清段玉裁注:“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心從人二。”由此推論,“仁”即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之意。因此,《論語》指出,仁者,“愛人”(《論語·顏淵》);“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由愛親人,而愛友人,而愛眾人,這是《論語》中“仁”的第一層意思。而鄭玄在注《中庸》中又指出:“中庸曰:仁者,人也……大射儀。揖以耦。聘禮。每曲揖。”“相人偶”為一種遠古時期禮儀:兩人見面時,首先觀顧對方,然后互相作揖,表示敬意和問候。按照這樣一種禮儀和結構,兩個側身曲揖的人形并合起來便是“仁”字。所以,《論語》中指出:“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這便道出了“仁”和“禮”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次回歸文本,從“仁者愛人”“仁與禮”“仁者品性”這三個角度來重新整合相關的內容,深入探究《論語》中“仁”的思想。
最后,讓學生結合所學,完成高考真題或模擬題中與此相關的內容。比如,2018年北京市東城區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微寫作要求:《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思想。他的思想核心是“仁”。《論語》中關于“仁”有多種說法,如“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仁者人也”。請根據你的閱讀理解,選擇一點,談談你對孔子“仁”的思想的認識。
通過上述學習,學生再面對這樣的題目,應該就游刃有余了。而從造字本義入手來解讀“仁”,也是關注了今年北大的自主招生,有些學科要求學生讀許慎的《說文解字》,并能夠運用漢字的造字法知識來理解字的意義。筆者一直認為,語文學習如果只關注高考,很難贏得高考。學科素養永遠是第一要義。
三、學以致用,重在思辨
“學”最終是為了“用”。在講“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專題時,恰逢北大校長在120周年校慶致辭中讀錯字,該事件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筆者便把北大校長道歉信的全文印發給學生,讓他們結合《論語》中的相關思想,來談談自己的認識。
有的同學根據“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君子敬而無失”(《論語·顏淵》)等章節指出,如果對待工作,能夠像孔子所講的那樣嚴謹認真,便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有的同學針對道歉信中“像我這個年紀的人,恐怕也難很短時間內,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進步”這一句話,進行了批駁—“學如不及,猶恐失
之”(《論語·泰伯》),“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論語·子張》)。大多數同學能從理解的角度來評價這件事—“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論語·衛靈公》);“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論語·子張》),并對北大校長勇于道歉表示贊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學生的認識總體是客觀、公允而積極的,并不像一些網絡文章那樣偏激而消極。
我們經常用“信息爆炸”來形容當今網絡時代的特點,高中生有激情但也容易沖動,所以會辨別、善思考在今天尤為可貴。正如魯迅先生所言,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而不是做一群只會圍觀的“看客”,這應該是我們引導學生讀《論語》的終極目標。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