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平
近年來,受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影響,我國對外貿易呈現低迷態勢,相比之下,跨境電子商務則呈現出繁盛的發展趨勢。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出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6.3萬億元,2018年達到7.1萬億元,同比增長12.7%。與此同時,國家外匯管理局、海關總署、國家質檢總局及財政部從便捷通關、跨境支付、網購商品檢驗檢疫等方面出臺了很多政策,為跨境電商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平臺保障。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具生機活力和發展潛力的跨境電商市場。隨著跨境電商行業的迅猛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然而與國內交易平臺不一樣,跨境電商面對的是世界各國的顧客,語言、文化等使得跨境電商影響因素變復雜,加上跨境支付、物流等知識,因此想成為一個合格的跨境電商從業者需要既掌握國際貿易又熟悉跨境電商平臺操作,這也是目前市場的稀缺人才。據統計我國跨境電商人才未來三年缺口達到445.7萬,同時據《中國跨境電商人才研究報告》的數據,超過85.9%的企業認為跨境電商人才存在嚴重缺口,其中82.4%的企業認為即使能夠找到人,也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工作任務。本文通過廣泛查閱和收集有關跨境電商人才需求數據的基礎上,對高職院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挖掘其背后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一些鎮江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校協合作的改革理念與思路。
一、鎮江市跨境電商人才需求調查情況分析
項目組對鎮江跨境電商協會會員發放調查問卷160份,涉及電商培訓、通信生產、照明、太陽能燈等十二個不同行業,回收率100%,有效率100%。被調查的企業有2/3以上從事進出口業務;80%以上企業開展跨境電商業務1至3年,具有跨境電商經營的相關經驗;67%企業跨境電商收入占企業總收入25%以下,屬于幼稚企業,但92%的企業對跨境電商市場持預期樂觀態度。項目組從問卷調查中發現67%的企業只有1/4以下員工從事跨境電商業務,并感覺跨境電商人才缺乏,每年雖然均有2-3人的招聘計劃,但在招聘過程中企業遇到很多困境。
1.人才供小于求。通過對問卷調查中人才缺口的因素進行分析,67%的企業認為原因是該行業的人才需求和供給及其不平衡,33%的企業認為是學校培養方式不當,8.3%的企業認為是員工對該行業沒有興趣,50%的企業認為是企業無法長期留住人才,導致人才流失。因此,大多數企業認為跨境電商人才供小于求,并且由于企業規模小,各方面待遇未能體現優勢,無法留住人才。
2.實踐能力薄弱。大多數企業認為跨境電商專業對口型人才不多,83%的企業認為在招聘員工時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跨境電商人才不能兼備外語、外貿、電商綜合能力和素質。并且絕大多數企業認為在從事實際工作時直接能上崗的畢業生很少,大多數畢業生實際操作能力一般,進入工作狀態慢。通過對問卷調查中實際崗位上畢業生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50%的企業認為畢業生存在技術知識不扎實,33%的企業認為畢業生缺乏行業特點的專業背景知識,67%的企業認為畢業生所學專業知識與實際操作脫節,67%的企業認為畢業生實踐能力薄弱。
3.校企合作動力不夠。通過對問卷調查中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方式重要程度問題進行分析,67%的企業認為校企合作辦學比較重要,42%的企業認為創建跨境電子商務園區是首位,17%的企業認為政府政策性支持較重要,50%的企業認為應該讓學生到企業學習,也有33%的企業選擇讓企業員工到學校講課,42%的企業鼓勵開展技能創新大賽,25%的企業希望進行訂單化教學。①政府原因。17%的企業認為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政府的介入更為重要,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政府目前的地位和態度:適度支持、有限支持,但力度有限。②企業原因。大多數企業還是愿意做一些常規動作,如校企合作辦學,讓學生到企業去學習的熱情也比較高,也愿意和學校共同進行技能大賽,共同促進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且有92%的企業表示希望學校將英語、外貿、電子商務專業在生源、師資、資源、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整合和改革,培養復合型人才。但調查結果也顯示有58%的企業不愿意投入一定的資金去學校培養自己所需的人才,因此訂單化教學不受歡迎也可一窺。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解決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出路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但現實中基于利益驅動,多數企業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意愿并不高。③協會原因。42%的企業認為創建跨境電子商務園區對于培養電商人才更為重要,企業在資金力度不夠的情況下不能滿足學校大批學生實習的要求,但又渴望能吸引實習生到企業實習,在這種形勢下希望協會能分擔壓力也是情理之中。
二、高職院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校內實訓問題。隨著跨境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企業對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需求越來越多。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以適應社會需求,但目前在校內實訓室建設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實訓內容較為復雜、關聯性差;適合學生訓練的操作平臺較少;實訓項目建設還未成形,校企合作共同培養跨境電商人才的效果不明顯;實訓基地建設中對新形勢下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理念不夠。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梳理,目前校內實訓室問題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①校內實訓主要是通過軟件和模擬場景進行,分角色和任務雖然能讓學生感性地認識系統的跨境電商流程操作過程,但由于校內實訓軟件和模擬的場景都是人為設計的,不能涵蓋跨境電商工作中遇到的所有情況,尤其缺少真實工作中的互動性,因此對提高學生解決真實和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②目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還處于研究階段,成熟可供借鑒的經驗理念還需要進一步摸索,因此跨境電商實訓基地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要想達到良好的跨境電商實訓教學效果,就需要大量的實訓教學支撐,同時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建設也要求實訓教學保障,因此僅有校內實訓室不能保證實訓教學效果。
2.協會和企業問題。①實習崗位零散。因為跨境電商企業規模的原因,大多數中小型跨境電商企業很難一次性接受高職院校整班實習生,而且涉及商業秘密的核心崗位也不能面向實習生開放。實習生對于輔助工作的熱情無法維持太久,往往會想辦法離開。因此跨境電商企業認為自己并沒有能從校企合作上得到真實的利益,對于校企合作帶來的實惠不認可,造成“學院熱、企業冷”的尷尬局面。這也是導致高職院校跨境電商專業學生課程實習和頂崗實習專業對口率不高的主要原因。②跨境電商協會自身發展尚未成熟。鎮江跨境電商協會成立于2015年6月,自身架構還不成熟,成員之間溝通交流欠缺。學校想借助于跨境電商行業協會的參與,透過協會對企業的滲透有效地融入到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中的訴求還得不到滿足,校協之間生源共享、師資共享和資源共享的目標還沒有完全實現,因此校協雙方也就談不上及時調整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方案,無法改革創新促進跨境電商相關專業鏈發展,也就無法體現鎮江本地跨境電商特色。③跨境電商協會的公益性和市場化激勵之間的矛盾。校企合作過程中,大多數高職院校將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放在第一位,單方面追求學校層面的“社會效益”,往往會忽視企業利益。企業是以經濟利益為根本導向的,讓企業放棄經濟利益而投入義務培養人才的任務中,長此以往,很難維持。作為中間組織的鎮江跨境電商協會尚處于成立學習階段,如何統籌協調好自身的公益性并激勵自己搭好校企合作橋梁還未能進入研究議程。
3.學生創業問題。2015年是中國跨境電商發展的轉折點,以草根創業和低廉售價為主的第一波跨境電商大戰已成為過去式,目前更注重產品品牌和質量的“精品化模式”。然而大學生這一群體缺乏經營經驗,不諳品牌策略,不注重品牌建設,對國際市場調研不足,不了解外國網民生活習慣,從而引發一系列平臺糾紛,失去良好信譽,影響店鋪的搜索排名。另外,我國跨境電商的支付不僅費用偏高,而且國內外金融支付體系區別大,資金在這兩個支付體系流轉中需要大量時間,導致資金周轉慢。其次,因中外政治和金融環境不同,資金的回收還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最后,跨境貨物的運輸費用也相應比境內高出許多。據統計跨境電商物流費用大約是商品總成本的30%,平均每1公斤的物流費用就達到100元左右,而境內物流費用是平均每公斤10元左右。以上都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不利因素。
三、基于校協合作的鎮江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理念與思路
本文建議鎮江應以鎮江跨境電商協會正在籌建的產業園為契機。首先,校協雙方在合作培養人才之前就各自的人才需求和供給進行研討,找出融合點,對癥下藥;其次,政校協企應就各自的利益點進行充分討論,定位共同利益點;最后,政校協企四方結合人才需求定位和共同利益點從市場化激勵、生源共享、師資共享、資源共享等方面入手,透過協會對企業的滲透力,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無縫對接,讓跨境電商在“十四五”期間鎮江高質量發展中跑起來。
(作者單位:鎮江高等專科學校財經商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