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趙明榮
作為農業大國,長久以來,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并沒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保護體系,以至于發展非常緩慢。截然不同的是,部分發達國家早已將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已經納入了世界貿易體系,形成了 “貿易有關的知識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簡稱TRIPs協定。我國對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不夠重視,同發達國家相比,在知識產權運用的效率、保護和管理等方面還有較大的差距。農業市場化發展相對緩慢,有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難以形成,因此農業科技創新處處碰壁。
一、江蘇省農業知識產權現狀
1.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逐步完善。近年來江蘇省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斷提升,農業知識產權質量也不斷完善。2015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省的意見》,開啟了知識產權強省建設新征程。農業發明專業的申請量、授權量、有銷量逐年升高,農業植物新品種的申請量和授權量也是逐年增加,表明了江蘇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強化和知識產權保護的逐步完善。然而農業知識產權成果的有效轉化情況不勝理想,并沒有在農業實際中得以應用。
2.知識產權創造能力不斷增強。據《中國農業知識產權創造指數報告2018》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創造指數為118.95,相比2016年下降0.59%。申請量大幅增加,授權量相比縮小。江蘇省的農業知識產權創造指數排列全國第一,為98.86,然后是山東省94.58%和浙江省85.13%。農業企業中,南京紅太陽股份有限公司的農業知識產權創造指數達41.57%,排列全國第二,且與2016年增幅較大。由此可見,江蘇省農業知識產權創造能力不斷增強。
二、江蘇省知識產權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近年來雖然對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不斷加強,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對于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還需努力,最大限度的使農業科研人員及農民的農業知識產權得以有效的保護。
1.農民接受新事物的主動性差。絕大部分農民追求平穩,抗風險能力差,對于新技術、新模式的信心不足,不敢嘗試,對于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缺乏信任。而且大部分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學習力不強,對于農業新科技的采用和產出效果不盡人意。
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很多研究機構對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不夠重視,更傾向于學術研究,對于成果的實際應用缺乏關注。因此,很多農業科研人員在做農業研究時,并沒有與實際進行有機融合,科研成果與實際脫節現象嚴重。
3.農業知識產權供給結構不合理。江蘇省農業科技成果的價值和農業知識產權的質量普遍較低,普遍存在開發的新專利、新品種的開放價值低、適應性差等現象。導致市場無法完全體現出農業科技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農業知識產權在市場中的信任度也就大打折扣。
4.農業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調動不夠。由于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人們對于農業知識產權的理解不夠明確,關注度不高。科研人員的成果沒有得到有效保護,科研成果與投入成本相比物質收益不高,無法完全調動起農業科技研究的積極性。即使農業科研成果得到確認,但是由于程序冗繁、資金下放較慢等原因,科研獎勵難以及時落實到位。更有很多科研人員或者農民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非常薄弱,甚至出現把自己的成果無償給其他人使用的現象。
三、江蘇省知識產權成果可持續轉化模式
1.創新商業化育種模式。江蘇省應將發展重大科技成果產出作為主要目標,分析在作物質量、品種與品系、品種資源各方面現狀,總結科研單位與企業的需求,探討可行的合作模式。有效進行科研單位與企業的商業化育種模式,進行育種合作、品種權合作等合作形式,共同建設科研平臺,合作商議成果歸屬和分權比例。
2.強化直接技術轉讓模式。直接技術轉讓模式,是指將技術直接交給專門的公司進行產業轉化。目前科研研發團隊在一定時間內多針對某一技術點進行研發,受到時間和研究方向的限制,無法整合不同的環節或者不同點上的技術。因此,要將不同科研團隊的品種、專利、技術服務等方面進行有機集成,制定整體解決方案,將傳統的單純產權交易,轉變為全方位的技術支持與服務。
3.構建政企研三方合作模式。政企研三方合作,指的是地方政府、農業企業和科研單位三方合同合作,以互惠互利、優勢互補、三方共贏為目標,將不同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扶持,農業企業提供經費支持、科研單位提供人員等形式,從而建立起長期而有效的三方合作模式。科研工作可以與地方實際和企業需求相結合,更有目標性和有效性,能夠有效避免研發成果與市場的實際需求不符的情況。企業可以依托科研單位的研發成果,應用于企業的實際運作中,獲取更好的科技紅利。地方政府也能夠利用研發成果到地方產業發展中去,從而增加地方農民增收,促進地方農村發展。
4.創新探索知識產權經營實體運營模式。對于知識產權的資產經營,可以成立知識產權處、農科技術轉移中心等專門的部門。知識產權經營實體運營模式,是指將知識產權成果轉讓交給這些部門來處理。知識產權處主要是處理知識產權的管理工作;技術轉移中心還涉及到創新轉化,能夠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市場需要、影響力強的成果。技術轉移中心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創新。第一,建立科技成果數據平臺,梳理現有的農業相關品種、專利等成果,輸入江蘇省科技成果數據平臺中,可以有效對接政府或者企業的實際需求。第二,與企業共建研究機構,農業企業可以以科技成果入股的形式進行資金等方面支持,研究機構實行股份制運營,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政府可以選派科技人員負責機構運營,企業提供經費支持,實現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收益按股份合理分配。第三,注重品牌打造。品牌效應能夠帶來更好的推廣和信任度,因此可以依托江蘇省自主品種、專利等內容,以打造“蘇字頭”品牌為目的,建立產品質量控制和篩選制度,并制定相關的營銷方案,將“蘇字頭”產品系列化、品牌化,從而更好地進行推廣和效益轉化。
5.建立與專利經營實體合作模式。專利經營實體是一些中介服務機構,本身并不親自從事生產制造或產品銷售,而是專門進行專業技術的收購、推廣和轉化等工作。通過與專利經營實體機構合作,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知識產權的成果轉化效率。首先,可以想辦法促進閑置的專業授權進程,由專利經營實體機構進行宣傳推廣,尋找合適的受讓方,完成農業知識產權轉化。其次,可以促進農業知識產權的資產化和產業化,相關核心技術經由專業經營實體轉讓,在轉讓的過程中,按照市場化運營機制,實施專利轉化策略,構建專利池,同時實現托管、儲存、評估、預警等專業活動,促進農業專利的集中管理。此外,也可以借此提供農業專利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相關的情報支持和管理咨詢工作。
四、江蘇省農業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的政策保障
1.完善知識產權成果轉化規章制度。涉及到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部門主要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商務部,公安部和國家林業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版權局,國家知識產權海關總署,新聞出版總署等12個部門,存在多龍治水的現象。由于法律機制不健全,多個部門共同監管,一定程度上存在監管漏洞,農業知識產權被竊取現象屢禁不止。因此,需要結合江蘇省現狀,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有效提升農業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的效率和滿意度。同時,針對科技成果入股、聯合培養育種、“蘇字頭”品牌打造等創新模式,制定相應的實施辦法,建立穩定可靠的機制體制,使各類農業知識產權成果轉化創新模式得以規范運營。
2.創造高價值專利培育轉化條件。為農業專業技術研發提供條件,為創造高價值專利而努力。借鑒國內外先進的高價值專利培養方案,探索符合江蘇省的高價值專利培育試點活動,從立項、實施到最終的成果推廣,形成完整的知識產權鏈條。政府有必要針對高價值專利培養創造資金、地方等條件,引導促進高水平專利的培養。同時,可以與省外或者國際上知名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建立聯系或進行合作,創造更高端的高價值專利轉化平臺,保障高價值專利的有效產出。
3.健全知識產權轉化服務體系。農業知識產權的有效轉化,離不開相關服務體系的支持。首先,需要健全完善相關知識產權管理平臺,進行技術成果的分類檢索、交易、合同簽訂等工作。同時,知識產權管理服務網絡需要具有透明性和及時性,從而提升專利管理服務能力。其次,針對技術合同建立專門的技術合同信息管理系統,進行合同的統計、分類和歸檔等工作,堅決維護合同的實時履行,保障合同的合法權益。此外,引入專家咨詢、專家論證等形式,完善知識產權管理,為知識產權轉化交易提供相應的決策參考。[基金項目:2019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課題《江蘇省智慧農業建設中農業知識產權轉化機制、績效與實現路徑研究》(2019xjrw007);本論文得到江蘇省高職院校青年教師企業實踐培訓項目資助(2019QYSJ201)]
(作者單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