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云


股權結構設置是公司治理的基礎。我國正式制度弱化,多個大股東股權結構日益受到企業青睞,一方面,該結構可以弱化單一大股東借助絕對控制權優勢謀求私利,另一方面,也可以緩解股權過于分散導致的群龍無首內部失調情況。在其經濟后果上,大量研究表明該結構可以有效降低企業代理成本、緩解利益沖突,提高企業投資效率,提升企業績效與價值。但隨著信息時代和經濟全球化發展,企業競爭力僅靠業績水平已不足以維持,社會責任履行狀況正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競爭資源,可以通過增強利益相關者信賴度、社會認同感造就企業核心競爭力。那么,多個大股東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發揮何種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因此,本文從多個大股東入手,探究該類股權結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并進一步研究具備管理背景的高校獨立董事在二者關系中發揮何種調節作用。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多個大股東與企業社會責任。多個大股東作為股權結構的一種特殊形式,可以積極影響公司運營與管理(Bethel et al.,1999)。多個大股東可以有效緩解代理沖突(Edmans et al.,2011),通過退出威脅約束其他大股東的自利行為(姜付秀等,2015),抑制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行為,降低未來股價崩盤風險(姜付秀等,2020),提高企業風險承擔水平(馮曉晴等,2019),提升企業績效(葉勇等,2013)。雖然現有關于多個大股東股權結構與企業社會責任關系的研究較少,但高漢祥和鄭濟孝(2010)指出合理設計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增強社會責任的履行。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多個大股東可以增強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狀況。
2.管理背景高校獨立董事與企業社會責任。獨立董事旨在改革企業權力配置結構,促進企業安全有效運作。Ibrahim et al.(2003)研究發現獨立董事更傾向于改善企業社會活動表現以追求長期發展。獨立董事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正相關性受獨立性、專業判斷力和社會聲譽壓力三者共同作用(孔曉盈和楊榛,2017)。韋微(2012)發現聘請具有大學教授背景的獨立董事更能帶動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孔文泰(2016)研究發現高校教師擔任獨立董事可以增強企業信息透明度。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管理背景高校獨立董事可以增強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狀況。
3.多個大股東、管理背景高校獨立董事與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權力配置在公司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股東會與董事會兩大職能部門通過分權制衡,可以優化企業運營,促進公司可持續發展。鄭志剛等(2016)認為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下聘請獨立董事易發生任人唯親,影響其獨立性和監督職能,通過多個大股東分權控制可以減少關系獨董、提高治理機制有效性。朱帥棟(2017)指出目前我國權力配置模式更多表現為“股東會中心主義”,可以通過完善董事會尤其是獨立董事制度等來調整。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3:管理背景高校獨立董事能增強多個大股東與社會責任履行的正相關關系。
4.產權性質、治理結構與企業社會責任。產權性質不同時,企業競爭資源、利益相關者施壓和政府干預程度不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機和履行度會受到影響。李維安和李漢軍(2006)指出非國有企業和國有企業內部治理機制存在顯著差異,研究時應加以區分增強結論可靠性。張曉盈和楊榛等(2017)指出國有企業在運營過程中除承擔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外,還承擔了更多的就業保障、環境保護和公益捐贈等社會責任。陳歡和夏頻(2016)研究發現國有企業的組織結構和管理制度更規范,獨立董事在國企中能更好地監督和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另外,股權集中度與社會責任水平為負相關關系,在非國有企業中更顯著。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4:相較于非國有企業,國有企業中多個大股東、管理背景高校獨立董事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正相關關系更顯著。
二、研究設計
1.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本文選取2011年-2017年潤靈環球責任評級(RKS)涵蓋的A股上市公司為初始樣本,進行如下篩選:剔除ST和*ST公司、金融行業樣本公司和變量缺失并無法進行補充的樣本。最終得到4253個有效觀測值,使用Stata15進行統計分析,對連續變量進行標準化處理。數據來源于RKS社會責任報告評級數據庫和CSMAR數據庫,部分缺失數據通過公開披露的年報手工整理。
2.變量定義。①被解釋變量。考慮到企業經營不能一蹴而就,社會責任履行從決策到實施到成果反映需要時間,即存在滯后性。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衡量采用下一年度RKS披露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級分數。②解釋變量。我國《公司法》規定:股東持有10%以上股份時有權向董事會請求召開甚至自行召開臨時股東會議。本文參考La Porta et al.(1999)、姜付秀等(2017)研究,多個大股東(MULTI)在企業存在兩名及以上股東持股超過10%時賦值為1,否則為0。③調節變量。管理背景高校獨立董事(MANAG)在企業存在一名及以上獨立董事兼具管理專業背景和高校任教特征時賦值為1,否則為0。④控制變量。借鑒國內外學者研究,選取企業規模Size(年末資產總額的自然對數)、資產負債率(Lev)、總資產凈利率(Roa)、營業收入增長率(Growth)、托賓Q值(TobinQ)、股權集中度(Top1)、股權制衡度(Balance)、高管薪酬Salary(高管團隊薪酬排名前三位的薪酬總和的自然對數)、高管持股比例(Stock)、兩職合一(Dual)、監事會規模(SupBoard)、董事會規模(Board)、獨立董事比例(Indep)作為控制變量,同時考慮年度Year和行業Ind差異。
3.模型構建。本文建立模型1驗證多個大股東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構建模型2檢驗高校獨立董事管理背景的調節效應。
三、實證研究
1.描述性統計。根據全樣本的描述性統計結果,發現:CSR平均值為40.571,最大值約為平均值的2倍、最小值的4倍,且標準差為11.734,表明樣本公司在社會責任履行水平方面存在較大差異。MULTI平均值為0.375,樣本中約37.5%的企業具有多個大股東股權結構,與上市公司實際情況相符。MANAG平均值為0.664,說明管理背景高校獨立董事在樣本企業中普遍存在,比例高達66.4%,具有研究價值。控制變量與先前學者研究大致相同,表明本文數據具備可靠性。
進一步分組后對主要變量進行均值差異檢驗,發現:(1)根據是否國有企業分組,國有企業組的CSR和MANAG均值普遍高于非國有企業組,而MULTI均值普遍低于非國有企業組,且三項差異都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治理結構與社會責任狀況存在差異。(2)根據是否多個大股東分組,可以看出多個大股東組的CSR均值在1%水平上顯著高于非多個大股東組,初步說明多個大股東可以增強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狀況。
2.回歸結果與分析。
①多個大股東與企業社會責任。模型1中MULTI與CSR的回歸系數是1.927,兩者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多個大股東股權結構可以顯著增強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狀況。假設H1得到驗證。②管理背景高校獨立董事與企業社會責任。模型1中MANAG與CSR的回歸系數是0.991,兩者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管理背景高校獨立董事可以顯著增強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狀況。假設H2得到驗證。③多個大股東、管理背景獨立董事與企業社會責任。模型2中MULTI*MANAG與CSR的回歸系數是1.535,兩者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管理背景高校獨立董事的存在可以顯著增強多個大股東股權結構與社會責任履行的正相關關系。假設H3得到驗證。④產權性質、治理結構與企業社會責任。從表后三列可以看出,在國有企業組中MULTI、MANAG均與CSR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MULTI*MANAG的系數2.014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而在非國有企業組中MULTI、MANAG與CSR均正相關但不顯著。這說明相較于非國有企業,國有企業中多個大股東、管理背景高校獨立董事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正相關關系更顯著,且管理背景高校獨立董事能顯著增強多個大股東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正相關關系。與假設H4有所不同。
3.穩健性檢驗。①內生性檢驗。公司是否采用多個大股東股權結構可能受到企業規模、資本結構、公司成長性和董事會結構等特征影響,變量之間存在內生性問題。參考Benkmasr et al.(2015)的研究,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法(PSM)進行檢驗,考慮Size、Lev、Roa、Growth、TobinQ1、Top1、SupBoard、Board、Indep以及行業和年份變量,采用最近鄰1:1匹配,對匹配后的2610個樣本進行回歸。PSM回歸結果與原回歸結果基本一致,研究的基本結論不變。②變更解釋變量。為了保證結果的穩健性,本文將多個大股東的啞變量替換為持股超過10%的大股東個數MULTI2進行穩健性檢驗。檢驗結果與原回歸結果基本一致,通過穩健性檢驗。
四、研究結論與啟示
從治理結構角度出發,以2011年至2017年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A股上市企業為對象,研究結果證明企業采用多個大股東股權結構可以顯著提高社會責任履行水平,管理背景高校獨立董事的加入可以有效促進多個大股東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正相關關系。進一步研究根據最終控制人性質差異,將全樣本劃分為國有企業組和非國有企業組,結果表明國有企業的治理機制更加有效,多個大股東、管理背景高校獨立董事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水平的正向影響力更顯著,且管理背景高校獨立董事可以促進多個大股東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正向關系。[基金: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項目編號:CSY18027)]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