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秀
民族觀指的是人們對各民族以及民族關系看法的重要體現,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將所存在的社會意識充分體現出來。如果是站在現實角度上進行分析,要想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就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現有的世界觀中,民族觀在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在民族制度以及政策指定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參考作用。
一、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理論特點分析
結合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可以了解到,在馬克思主義中,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的必然產物,與整個民族觀指導思想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從實質角度上分析,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具有非常明顯的時代特點,通常應用于民族思想問題當中。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重要解釋方式為“在批判中建構,在建構中批判”。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對將民族發展之際相互之間存在的聯系充分體現出來,使無產階級可以對民族問題進行全面了解,實現了批判與構建之間的有效結合。
在民族觀教育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指導思想,具有明顯的開放性以及實踐性等特點。作為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中國化的重要開拓者,在對新民族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等實踐過程進行回應時,逐漸產生了相應的政策與制度,主要是對目前所存在的各種民族關系以及問題進行合理解決。因為我國涉及到的民族非常多,所以這成為了目前所面臨的主要民族問題,我國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大雜居或者是小聚居現象。所以,在對所面臨的民族問題進行解決時,將重點放在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面,同時采取措施進一步改善少數民族生活。民族問題一直是長期存在的,所以,在對民族問題進行處理時也具有一定的長期性。如今,在新時代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逐漸形成了處理民族關系與解決民族問題的新思想,也就是對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經驗進行總結,對現有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進行創新與完善,對今后民族工作發展趨勢進行全面掌握,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準確地判斷。
中國共產黨在對民族關系與民族問題進行解決時,通常將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作為最重要的基本準則,而要想完全實現民族平等與團結,就必須采取措施來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因此,在現有的法律政策與制度中,對少數民族干部培養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產生了非常多的多民族國家理念,毛澤東提出了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要思想,要求將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作為基礎,構建出自治機關,并單獨行使相應的自治權力。在新時期發展背景下,關于民族問題與民族關系處理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領導,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道路與政治保障,要求民族工作必須與新時代發展之間實現有效連接。如果是從民族區域自治角度上進行分析,應該實現統一與自治相結合,堅持民族團結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線,促進各民族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各民族溝通與交流。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分析
1.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言,主要指的是各民族在思想上能達到統一,共同促進中華民族發展,同時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效共享。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工作,對于傳統的民族工作含義進行了創新,同時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求各民族積極參與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工作中,為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條件。
2.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認同。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我國一直都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因此,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基礎,同時也是我國歷史發展的重要產物。在此背景下,要想進一步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工作,應該從歷史認同角度上出發,同時以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為基礎。在黨的會議中多次提出,各民族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所以,我國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實質上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變化的過程,隨著共同體意識的不斷轉變,各民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實現了進一步的交流與完善。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
隨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為各民族交流以及經濟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新時期發展背景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基礎條件。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無論對于各民族團結或者是區域經濟發展而言,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如果是站在我國發展角度上進行分析,各民族無論是在文化還是政治方面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因此,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進一步縮小各民族之間存在的差距。隨著歷史發展,對于不同地區而言,在氣候以及經濟發展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各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呈現出了不平衡以及不充分的問題。通常情況下,我國少數民族聚集地區所涉及到的資源都比較多,但是在生態方面卻存在一定的問題,民族特色與文化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但是基礎設施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特別是與東部地區相比,其發展水平相對還比較落后,人們生活水平與質量偏低。針對這種現象,各民族之間只有做到思想統一,行為上團結一致,才能進一步縮短各民族之間存在的差距,最終實現共同進步與發展。而要想實現這一發展目標,應該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在思想上認識到我國各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起高度重視,在認知上能夠達到高度統一。
如果是國際角度上進行分析,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促進中國民族復興逐漸向世界靠攏。如今,在新時期發展背景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迎來了新的挑戰,主要是因為受到了歷史發展以及國外文化的影響。針對這種現象,在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工作時,也對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讓身處國外的中國人也能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同時因為中華民族的強大而感到自豪,通過這種方式不但有利于加強各部門團結,實現各民族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對于加強各民族文化交流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策略
在新時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要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必須從經濟、政治、教育以及法治等多方面入手,特別是要將重點放在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方面,通過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各民族經濟共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
1.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奠定經濟基礎。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兩個一百年”的重要發展目標,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所有民族共同參與到其中。因此,要想促進區域經濟實現快速發展,就必須采取措施來縮短各民族之間差距,以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來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區域,特別是對于經濟比較落后的民族地區而言,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帶動作用,在此基礎上來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全面落實精準扶貧工作,堅持打贏脫貧攻堅戰,進一步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濟基礎。
在政治認知方面應該達到高度認同,同時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加強對少數民族與民族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采取措施不斷提升各族人民的發展水平與能力,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可以實現各地區文化與資源的有效貢獻,從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
2.堅持黨的領導,鑄牢政治基礎。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言,最本質的特征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我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一直都是堅持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將馬克思主義原則與中國實際發展之間實現有效連接。自從我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之后,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就開始逐步發展與完善,在發展過程中展現出了非常強大的動力。因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應該全面認識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創造性以及優越性,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行全面落實,從而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3.加強民族團結教育,鑄牢理論基礎。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教育一直處于非常重要的首要位置。因此,在實施教育工作的同時,應該將教育扶貧作為脫貧的根本措施,特別是對于一些貧困人口子女而言,應該保證他們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通過加強教育來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創造能力,在根本上實現貧困人口脫貧。
對于各學校而言,應該將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作為重要的基礎條件,幫助全校所有師生在思想方面樹立出正確的民族觀以及歷史觀,并且共同參與到民族團結發展工作中,從而實現各民族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使該工作可以實現全面開展。在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教學的過程中,還應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發展進行準確定位,提升團結發展的共同體意識。
4.提升法治認同,鑄牢法治基礎。在全面依法治國中,依法治理民族是屬于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我國少數民族而言,通常會存在人口流動比較集中的鄉鎮或者是街道,所以,應該在這些人口集中的位置加強相應的宣傳工作,通過宣傳使各族人民可以對民族制度以及法律政策內容等進行了解,引導各族人們可以做到遵守法律規定。同時,對法律中所涉及到的少數民族優惠政策,應該采取措施進行全面落實,對目前存在的少數民族歧視以及有損少數民族利益的行為一定要嚴厲打擊,在對待各族人民時,一定要做到執法的公平性與公正性。通過提升各族人民對法治的認同,可以進一步加強對各族人民的保護工作,從而鑄牢法治基礎。
(作者單位:中共甘南州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