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華
摘要: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科學的勞動觀。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體現了勞動的本質特征;反映了現實的人與現實的生產活動;代表了始終占人類社會絕對多數的勞動者的立場。促進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有利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有利于體現社會主義大學的鮮明特色;有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實現。新時代的大學生應當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勞動觀,成為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造福于人民和社會。
關鍵詞:新時代 大學生 勞動觀教育
勞動是人類維持自我生存和發展的唯一手段,是人類的本質特征和存在方式。人類正是通過勞動改變勞動對象使之滿足自己的需要。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或直接或間接地依賴勞動。“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個小孩都知道的。”勞動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一個懶惰成風的社會,是沒有未來的;一個好逸惡勞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勞動、以勞動為榮的的民族。朝氣蓬勃的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肩負“以勞動托起中國夢”的時代重任,必須通過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為社會的發展夯實基石。觀念支配行為,觀念的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到行為的結果,必須讓正確的觀念成為指導行動的依據。只有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才能積極投入到勞動實踐當中去。大學生的勞動觀不僅關系到自身的發展,和他們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還關系到社會勞動的實現、社會關系的變遷、社會歷史的發展。高等教育直接面向工作崗位,是青年大學生進入職場的“最后一公里”。高校加強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
一、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科學的勞動觀
對大學生開展勞動觀教育,首先需要明確地是對大學生進行什么樣的勞動觀教育。旗幟鮮明地講,我們要進行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教育,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科學的勞動觀。
1.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揭示了勞動是人與自然進行物質變換的過程
該過程超乎一切社會之上,準確地把握了自然與勞動之于社會的人的作用。“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為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任何社會離開勞動所提供的物質生活資料都無法運轉,勞動是社會為之旋轉的太陽。勞動是主觀聯系客觀的橋梁,連接的是社會的人和自然的物,體現了社會與自然之間互相規定的雙重關系。勞動的前提是自然界的存在,沒有自然界,人就無法實現勞動。自然界不能自發地滿足人的生活需要,離開了勞動,人就無法改造自然界。
2.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反映了現實的人與現實的物質生產
現實的人既不是黑格爾所認為的抽象的人,也不是代表舊唯物主義的費爾巴哈所理解的單純被動的物質性的存在,而是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從事生產活動的人。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人的類本質,“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勞動是現實的人相互聯系的紐帶。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從觀察現實社會生活出發、在現實社會生活發展中扎根、在現實社會生活實踐中經受檢驗。它既是認識現實社會生活的結果,又是進一步認識的前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在于它建立在現實社會生活的基礎之上。
3.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代表了始終占人類社會絕對多數的勞動者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勞動者受到資本的壓迫和剝削,始終無法擺脫貧困。資本家購買工人的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可以創造出比勞動力本身更大的價值,而工人只能獲得維持自己以及家人生活的部分勞動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勞動不能給工人帶來幸福,無法滿足工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站在廣大工人階級和勞動者的立場上,要求破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以私人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所有制,致力于維護勞動者的利益。勞動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勞動力,廣大勞動人民實現了對自己全部勞動成果的占有。
二、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的時代意義
1.有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
新時代不僅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時代,也是每個人為美好生活奮斗,實現全面發展的時代。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不僅需要豐富的知識,還需要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勞動是促進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有利于從勞動角度促進大學生提升思想境界,實現馬克思主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
2.有利于體現社會主義大學的鮮明特色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將黨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上升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度。并強調教育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這個發展可謂是一字千鈞,構建了教育發展新篇章,反映了新時代的新要求,是黨的教育方針的最新成果。組織實施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的教育,是社會主義大學應有之義,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顯著標志,為大學生努力奮斗、馳騁夢想、激揚青春提供更多的契機。
3.有利于中國夢的實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格外需要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武裝的青年大學生“以勞動托起中國夢”。勞動不僅是“謀生手段”,更是“第一需要”;不僅是勞動者改造自然的過程,更是創造價值、改造社會、造福他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勞動者不僅可以實現自我,還可以得到社會的積極肯定和評價,凸顯個人的社會價值。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就是要培養對社會有價值的高素質勞動者。
勞動是溝通夢想和現實的橋梁,夢想和現實之間隔著勞動的距離。高校是培養追夢人的搖籃,大學生作為廣大勞動者的中堅力量,不僅要彈奏個人夢想的美麗音符,更要唱響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合唱。只有這樣,青年大學生才能不失追夢人的本色;只有這樣,青年大學生才能擔起追夢人的使命。青年大學生的個人夢也會因點亮中國夢而更加絢麗光彩。
三、培養大學生成為新時代的高素質勞動者
新時代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時代。但是,“新時代是干出來的”,一切美好生活終歸要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和創造性勞動才能實現。
1.樹立辛勤勞動的勞動觀
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古今中外,但凡有所成就的人,無一不是通過艱苦奮斗獲得的成功。然而,當前剛踏入成年期的大學生鮮少經歷過真正的貧窮,多數成長于物質生活水平較為富裕的環境,“不知稼墻之艱難,乃逸乃諺”。沒有日常勞動的體驗,就無法深刻體會生活之艱辛,產生刻骨銘心的勞動印記。他們中的一些人不愿意勞動,吃不了勞動的苦,成為“佛系青年”“啃老族”,“喪”文化的出現也是印證;還有些人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稍微遇到坎坷、挫折便認為夢想距離自己太過遙遠,永遠不會實現,于是喪失了奮斗的激情,開始混日子。不勞動者就沒有勞動果實,也不可能真正過上美好生活。任何時候都不能貪圖過不勞而獲的生活。最具活力、最富激情、最有闖勁的青年大學生只有深刻領悟勞動的本質和作用,牢固樹立勞動創造一些的思想理念,才能真正將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落實到追求知識、培養能力以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中。艱苦勞動才是青春的底色。
2.樹立誠實勞動的勞動觀
誠實既是修身之道,也是新時代對勞動及勞動者的底線要求。誠實勞動要求實事求是地認識和對待勞動過程、勞動成果,踏踏實實地勞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有的人為追求利益不擇手段,投機取巧、偷奸耍滑。殊不知,“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對于大學生而言,學習就是最主要的勞動。有的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擺花架子、搞形式主義,各種社交軟件上曬各種看似勵志的場景,“爭分奪秒”“夜以繼日”地學習,實則是自我欺騙;有的大學生公共課逃課,專業課神游;考試之際“轉錦鯉”,更有甚者,考試作弊獲取不正當的勞動成果。凡此種種,都是虛假勞動。作為即將進入職場的大學生,首先應當樹立的就是誠實勞動的勞動觀,一切勞動都要以實為根本。否則,再辛勤的勞動、再具創造性的成果,都是鏡中花、水中月。
3.樹立創造性勞動的勞動觀
“中華民族是勤于勞動、善于創造的民族。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歷史的輝煌;也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成就。”勞動創造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今天,也必將造就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
新時代勞動的主流愈加不再是傳統的經驗型勞動,創造性勞動更加凸顯。勞動貴在創造,沒有創造,勞動只能是簡單的重復;創造根源于勞動,一切創造都是勞動的結果。創造的本質在于創新和突破,創造性勞動就是要探索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唯有創造才能前進,唯有創造才能強大,唯有創造才能勝利。創造性勞動之于國家的意義已經得到高度認同,對于個人而言,創造性勞動亦能彰顯個人的特征和意義。不創造無成就、小創造小成就、大創造大成就。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認為可以將宗教、意識或者其它作為區別人與動物的依據,一當人開始勞動,人本身就把自身與動物區別開了。勞動使得人本身與動物有所區別,創造性勞動則使人與他人區別開來。青年興國家興,大學生最富創造性,是國家創新的后備力量,理應樹立創造性勞動觀。挖掘創造性勞動潛能,激發創造性勞動動力,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在勞動中不斷探索,走在創新前列。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3.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7-208.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