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慶
摘? ? 要: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精神需求逐漸提升。一直以來,人們高度重視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度和存在感比較弱,在宏觀上缺乏指引,導致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緩慢、止步不前,出現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當前,林業發展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要求做好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林業保護是綜合性比較強的一個項目,分析了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當中病蟲害防治的措施。
關鍵詞:生態環境;森林;病蟲害防治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0)23-0099-02? ? ? ?中圖分類號: S763? ? ? ?文獻標志碼: A
當森林出現病蟲害之后,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前提下做好防治措施,林業資源發展過程中,病蟲害一直是伴生災害,無法終止源頭,但是危害非常嚴重,影響生態環境保護,這是我國生態環境失衡的重要因素。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采取合理的措施解決森林病蟲害問題,將是我國林業資源發展過程中亟需解決的方面。
1? ?林業病蟲害發生概述
1.1? ?季節性發病
根據當前林業發展需要,科學分析林業病蟲害的發生,能夠從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根據林業發展需求和供給之間不平衡、不匹配的情況,增加了森林統一管理難度,而且也導致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病蟲害的發生概率也會增加,對林業工作的健康開展造成阻礙。針對這些情況,需要引起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重視。
季節性發病是林業病蟲害發生的一大特征,季節更迭過程中樹木的生長狀態更換、生態鏈當中的微生物、細菌、真菌、動物等也在遷徙轉變,因此病蟲害的暴發季節常常出現在春秋兩個季節,夏季氣溫比較高,而冬季低溫,不適合過量運動。春秋兩季是溫差變化最明顯的季節,在這個期間內樹木生長穩定、果實可以收獲、溫度變化明顯,細菌真菌依賴果實和成熟種子提供營養,營養充足的情況下它們不斷繁殖,發生大量病害。尤其是春季,大量冬眠的蟲子醒來,它們需要營養物質;到冬季它們渴望大量的物質來繁殖和過冬,森林則為它們提供了食物、住所,因此森林常常出現大量病蟲害。
1.2? ?地區性發病
由于環境不同和種類需求之間的差異,病蟲害的發生形態、原因也存在差別。比如南方潮濕的地區會滋生大量真菌病害,樹木被真菌感染之后繁殖孢子,出現復雜的真菌結構,腐蝕大量生物、破壞森林[1]。
當前,我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植樹造林步伐也在不斷加快,森林逐漸恢復,整體勢態良好。但是由于林業發展不完善,森林作為病蟲害的宿主,滋生大量病毒物質,分布在不同的森林中,很難根治。
2? ?我國森林病蟲害發生的原因
2.1? ?自然原因導致
當前最明顯的觀點就是全球變暖、全球變冷等觀念,人們各執一詞。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氣溫升高非常明顯,生態環境的平衡逐漸消失,而植被覆蓋率下降和氣溫變換異常是我國病蟲害泛濫的主要因素。在一系列連鎖反應下病蟲害趁虛而入。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森林資源發展不合理、資源配置不全面、生物配置存在問題,導致林業發展不科學,當病蟲害天敵減少后,病蟲害的生存能力增強,在升溫和缺乏天敵的背景下病蟲害快速繁殖,最終導致病蟲害快速席卷森林。森林在遭受病蟲害之后,植物的抗病能力不斷下降,森林的防御系統被削弱,生態系統脆弱不堪,限制了我國森林資源的發展。
2.2? ?人為因素導致
在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人們追求經濟效益,因此放牧和亂砍濫伐等現象非常明顯,導致森林覆蓋率下降,整個生態系統瀕臨破壞,生態系統防御、抵御能力下降,病蟲害的侵害越來越明顯,森林的自身抗病能力也逐漸降低。某些病毒還會威脅到人們的健康。而在人為不良誘因的影響下,病蟲害快速破壞生態,生物和動物都受到影響。隨后人們開始采取合理的補救措施,人工培育、人工造林,這種形式的主要目標是增加森林覆蓋率,但是由于作業不規范和技術水平不高等原因,出現種種問題。比如外地引種,非原生植物攜帶病蟲混入當地,當地恰好缺乏這類病蟲害,導致病蟲害泛濫成災。這種新型病蟲害和本地病蟲害之間相互影響發生變異,會增加治理的難度。對于基層而言,森林資源遠在城市以外的基層地區,衛生條件不達標、濫伐和焚燒等情況存在,大量人類遺棄物的存在都會導致病蟲害出現。再加上基礎設施不足、技術條件不匹配、資金投入不足等情況,也是造成森林病蟲害防治不合理的重要原因[2]。
3? ?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具體措施
3.1? ?完善森林病蟲害防疫檢測
事物的發生有一定的規律,發生森林病蟲害的源頭一定存在,因此只有掌握病蟲害發生的原因、探索發生規律,就可以為以后的防治提供依據。林業部門在此基礎上應該加強調查力度,針對外來樹種、外來生物做好嚴格檢查,并且重視病蟲害的檢測力度。將病蟲害檢測防治放在第一位,根據不同地區,建立起一個覆蓋面積廣、功能完善、資源涉及廣的預測預警系統,依托現有的高科技和網絡技術,收集病蟲害發生的信息,做好嚴格把控。
3.2? ?優化防御對策
林業部門應該提高技術水平,改進工作方式,采取合理的措施應對。在不拘泥于傳統防治手段的基礎上創新防治手段。農藥殺蟲劑雖然具備一定的效果,但是會造成有害物質殘留,對操作、食用人員的健康都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可以盡量避免使用藥物防治手段,采取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大致分為3類,即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蟲,任何一種都不會對森林資源造成破壞,反而對生態恢復有益。同時,林業耕作也可以改變耕作方式,利用農作物抗性、遺傳特征等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采取這些措施可以穩固生態系統,對生態環境建設和發展都是長久之計。
3.3? ?增加資金投入
林業局在森林資源保護以及林業相關工作開展中,應該積極和企業、當地銀行等進行協商聯合,抵抗病蟲害和維持生態,再從中獲益。國家政府針對此方面做好相關調整,在政策、資金、技術方面做好管理引導,對檢測設備、人才培養、設備提供方面應該全面支持。林業部門在管理過程中,應該重視開展宣傳工作,強調森林資源的保護作用,從根本上保證生態可持續發展,督促生態恢復自愈能力[3]。
3.4? ?減少人為破壞
在人為影響因素下,森林資源的覆蓋面積不斷下降,這對于森林資源的自動恢復能力而言非常不易,也對自然發展不利。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最大可能減少人為行動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只有減少人為破壞、配合生物防治、人工科學培植造林,才能讓生態逐漸恢復生機、森林資源恢復能力,讓自然具備次生演替能力,這是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于人利用森林創造利益、回饋森林資源;而森林資源因為人類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合理把握人為的影響力和提升抗病害的能力非常重要,需要相關部門和專業人員進行思考,對森林資源進行合理規劃。
3.5? ?制定專業的防治制度
企事業單位都應該高度重視森林資源的防治和控制,比如設置風險目標、制定風險目標識別設定、對風險進行分析。針對地方防治系統,還應該定期升級和優化,這樣才可以形成完善的林業風險預警系統和林業風險評估體系,保證森林資源的風險防范能力得到提高。需要從幾方面入手:①在林業部門的高度重視下完善風險預警機制、病蟲害發生應對機制;②執行崗位必須要高度融合,落實監督管理,部門和部門之間相互監督、相互管理,同時創建平臺,運用大眾監督制度,保證林業部門的工作合理;③完善稽核制度,定期檢查林業部門相關單位的重要環節,完善制度做好管理,合理問責,從整體上保證林業建設合理發展[4]。
3.6? ?強調防治人員的專業性和責任意識
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求參與人員具備良好的專業意識、責任意識,認真執行工作任務且完善病蟲害的防治數據,對數據信息進行分析處理,保證相關工作的順利進行。針對實際工作過程中專業人員素質不高、工作質量拖沓、病害治理不及時等情況,需要找出原因,提高專業素養,樹立良好的責任意識[5]。管理部門應該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約束好下屬和相關人員,強化崗位意識,杜絕不負責任的現象存在。
4? ?結語
森林資源生態保護工作是一個長期、持續不間斷的工作,森林的存在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提供了保障。基于對森林資源的重視,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護森林資源具有很現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 1 ] 劉方方,韓培. 試論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防治[J].現代園藝,2018(7):141-142.
[ 2 ] 何文英. 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防治策略[J]. 種子科技,2020(4):86,88.
[ 3 ] 李宏超.淺析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防治[J]. 生態環境與保護,2019(9):40-41.
[ 4 ] 楊忠岐,王小藝,張翌楠,等.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綜合控制我國重大林木病蟲害研究進展[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8,34(2):163-183.
[ 5 ] 王婭利,張桂民.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J].農家參謀,20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