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G、區塊鏈、物聯網這些新的高科技手段的使用,對于藝術品材料的鑒定,作品信息的儲存、比較,藝術品的保真等等,會有一些幫助,未來會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尤其對當代藝術是有意義的。對藝術品交易的模式,新科技有益于提高交易效率,這在我們目前就能夠看到。在古代藝術品或者工藝品的鑒定上,比如在風格判定、作者識別上,我覺得作用還不明顯。因為人文的、界限模糊的作品,科技方法還不容易鑒別。把當代畫家的信息儲存起來,當今,尤其在未來可以進行比較識別,但是古代的信息我們并沒有儲存,古代作品的比較鑒別還是有困難的,所以目前高科技對古代藝術品、工藝品的鑒定作用有局限性。在材料上,如銅器、瓷器的斷代、劃分,可能高科技會有一些便利的方式,但是涉及到作者等非剛性鑒別就難辦了。
我理解人工智能藝術主要是說繪畫者是由機器人按照程序控制,自動地畫出的藝術品。不采用傳統的媒體材料或者工具來繪畫,而是用計算機的鼠標或計算機上的其他繪圖工具,在計算機屏幕上繪出來的,這應該叫做數字藝術,通過數字方式創作、儲存,再通過對數字碼的識別,最后再由計算機再現出來的作品,但掌握計算機工具的還是人。新媒體藝術,我不是很了解,我想主要是從媒體材料來定義的吧。用新的介質或手段做當代藝術,不用傳統的介質,比如紙、木頭、銅、鐵,而是用一些新發現、新采用的材料,我想應該從這個角度理解新媒體藝術。
新技術在藝術市場當中應用得還比較初級,主要還是在一些材料的鑒定、藝術信息的儲存、藝術品的鑒證備案等方面。例如區塊鏈就類似這樣,目前大家在嘗試做。交易方式上的電子商務,還處于初級階段,取代傳統市場還有待時日。因為藝術品的非標準化、個性化的特點,和互聯網、高科技這種標準化的、大規模的特點有一些不同,將它們組合在一起還是有許多需要互相調整的地方。藝術品具有個性化特點,每件作品都不一樣,和標準化的操作方式結合,處處會碰到問題,其難度也就在這里。
互動式,是不是在說觀者與藝術作品之間能夠互動,比如觀者能夠親自去畫,親自去感受,我想這是有意義的,就像傳統媒體只能單方面傳播,互動式的新媒體,與受眾可以互動,具備了參與感和交流感,當然非常好。參與、互動會吸引觀者有興趣參與到作品的創作、學習、研究中來,甚至可能使觀者變成作者,設身處地去體驗、去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這當然會吸引更多的受眾,對于普及藝術、參與藝術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當代的高科技確實能夠帶來這樣的變化。
在院校教學配置上,我覺得應該考慮吸收新材料、新技術、新媒體的教學方式和內容,運用新的東西要與時俱進,讓大家至少了解這種方法,比如人工智能怎么創作,數字藝術怎么創作,讓大家有所了解?,F在的動漫跟過去的動漫不一樣了,過去動漫都是手繪,現在都是用計算機軟件來操作,我想很多美院可能已經有了。計算機繪制動漫可以任意修改、儲存、拷貝,效率和品質都提升了,比手繪的好得多,也快得多。所以每個藝術學院都應該普及。
就像攝影術帶來了印象主義,印象派后來不斷地又發展出很多的現代藝術、當代藝術一樣,我相信這種高科技的人工智能、數字藝術一樣也會給藝術家帶來挑戰,畫家再去創作那種容易讓計算機畫出來的東西,恐怕不行了。畫家畫一幅畫要好長時間,人工智能畫一幅畫,幾分鐘就出來了,而且筆觸、色彩、色塊都有,因此未來的藝術家再畫這樣簡單的作品就不行了。正像當年有了攝影術后再去畫寫實,意義就不大了。你只能去畫照相機照不出的東西,那些想象的、虛構的東西,超現實主義或者表現主義就是讓它歪曲變形,這正是照相機做不到的。我相信未來的藝術家、畫家也一定會找到人工智能的短板,因為有些東西人工智能暫時還畫不出來,藝術家就是要去創作這些東西。比如綜合材料,很多材料混合在一起,人工智能做起來可能不太容易。
人類一定會被高科技推動著走,利用高科技同時要防止被高科技完全取代。高科技促進網絡建設,有利于藝術更加高效地普及,范圍也會更大,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網絡交易可以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增加信息的對稱性,真的會讓市場更加方便操作,拍賣會在網上拍賣,畫廊在網上展示,博覽會在網上進行,使大家每個人坐在屋里就可以了解整個外面的市場。
從另一個角度看,那么畫廊還要開嗎,博覽會還要辦嗎,拍賣會還要這么折騰嗎,還要拍賣師嗎?搞這么大的場地,這么多的投入,要這么多人到現場?可能慢慢地都不需要了,人們都是在虛擬的網絡里面去看東西、去買東西、去交流、去互動,你需要什么樣的信息,網上都會給你提供,藝術品的各種信息儲存都能夠隨時隨地提取出來比較,來決定自己的交易,這一切都可以在網上做到,確實有很多的好處,但是也確實挑戰了現在的傳統行業。
高科技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人類一定會越來越提高效率,減少勞動強度,市場經濟一定會帶來創新,這點擋不住。對于高科技帶來的沖擊和變化,作者、畫家怎么適應,作為經營者、交易者怎么適應,不能沒有飯吃,不能沒事干,對大家都是挑戰。只是隨著高科技的創新,人們要與時俱進,尋找別的出路。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幾十年、上百年很多東西都不變,但現在幾年就要變一變,這就需要及時地去適應改變。
季濤,理學碩士,留英學者,注冊拍賣師。目前任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法律咨詢與理論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拍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拍賣術語標準化起草小組組長,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曾參與編寫《拍賣師論談集》(1、2集)、《中國收藏20年》、《中國收藏年鑒》、《中國拍賣二十年》,國家拍賣師執業資格考試教材《拍賣通論》《拍賣經濟學基礎》《拍賣基礎教程》《拍賣實務教程》等,主編了《拍賣理論與實踐的探索》《拍賣策劃書精選》,著述有《拍賣師主持理論與技巧》《當代北京拍賣史話》《拍賣師主持教程》等書。主持過數百場藝術品、土地、房產等的拍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