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臻 閆彥
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傳統(tǒng)工藝的創(chuàng)意設計轉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9SJA0574
摘要: 宿遷云渡桃雕工藝隸屬于我國傳統(tǒng)工藝體系,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之一,現在已經作為優(yōu)秀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得到重視及推崇。筆者基于當前的宿遷云渡桃雕工藝制品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進行研究,發(fā)現云渡桃雕工藝在傳承發(fā)揚中對“承”這一方面不夠重視。在人類文化發(fā)展中,首先要去解決的是“承”方面的問題,從“承”中促“傳”,這兩者的前后關系是需要我們去冷靜思考的。如果忽視這個問題會影響云渡桃雕工藝在未來的傳承,甚至會阻礙它的發(fā)展。所以根據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并就過分重視經濟利益,而相對忽視傳統(tǒng)文化傳承重要性這一方面的問題,提出實現宿遷云渡桃雕工藝承傳的解決方案及方法。
關鍵詞:云渡桃雕工藝;手工藝;傳承發(fā)展;民間藝術
一、云渡桃雕工藝歷史和傳承現狀
云渡桃雕工藝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桃雕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在人類文化發(fā)展中,我們如果想要去傳承和發(fā)揚云渡桃雕工藝,那我們不難發(fā)現首先要去解決的是“承”方面的問題,從“承”中促“傳”,這兩者的前后關系是需要我們去冷靜思考的。如果忽視這個問題會影響云渡桃雕工藝在未來的傳承,甚至嚴重的情況下會阻礙它的發(fā)展,并且從宿遷云渡桃雕工藝歷史和傳承現狀中可以發(fā)現云渡桃雕工藝在承傳方面存在的幾個現實問題:內容缺乏創(chuàng),難以適應城市化的審美進程;缺乏統(tǒng)一的政策指導和行業(yè)協會的統(tǒng)籌;過分重視經濟利益而相對忽視傳統(tǒng)文化承傳的重要性等。通過分析和研究后,初步探索如何解決宿遷云渡桃雕工藝的承傳路徑的現實問題。
(一)歷史悠久,歷經滄桑
云渡桃雕是江蘇省泗陽縣云渡村的傳統(tǒng)民間工藝,自明代開始,到如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是云渡人在長期的勞動生產中合理利用本地資源、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經年累月實踐與探索而造就的人類群體智慧的結晶。
清康熙年間,桃源縣令蕭文蔚面對城郊大片桃林,曾寫了這樣一首詩:“來年誰上狀元墩,墩外桃花不計村。莫道避秦還有地,愿從花里扣柴門。”[胡曉歡.云渡桃雕藝術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3(17)]云渡桃雕已經成為宿遷當地重要的手工制品。然而民國時期,由于貧困和戰(zhàn)爭的影響導致銷售不暢,到了新中國創(chuàng)建初期,傳統(tǒng)民間工藝才取得新的發(fā)展,它不斷吸收剪紙,紙扎等其他民間工藝的優(yōu)點和養(yǎng)分,使云渡桃雕工藝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直‘養(yǎng)在深閨的云渡桃雕被上海外貿部門發(fā)現,上海外貿公司為了對臨河鄉(xiāng)幫扶,在臨河鄉(xiāng)綜合廠下設桃雕場。”[顏晶.云渡桃雕的工藝、傳承和開發(fā)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3(04)]桃雕遠銷國外,年產值高達百萬元,九十年代后隨著桃雕廠倒閉,手工藝人大多轉業(yè),只剩少數人從事云渡桃雕創(chuàng)作。
直到2000年左右,南京中國第六屆藝術節(jié)的開展,云渡桃雕才慢慢被人們所認識和了解,并在2009年入選江蘇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當今,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新技術的沖擊,云渡桃雕工藝在傳承上的危機日益嚴重,急需我們去對云渡桃雕承傳路徑方面進行思考、保護。
(二)材美工巧,北方核雕
宿遷云渡桃雕造型形式分為造型簡易的粗雕和繁雜的精雕。看似簡易的造型,但其造型都是由一個有組織、清晰且合理的意識所構建,其中都深含著云渡人純真樸實、單純美好的心愿。例如高度概括性的:鎖、籃子、十二生肖等造型都能表現出質樸的、率真之美。
每一個桃核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桃核的表面肌理都是與眾不同的。所以它能夠與其他雕刻工藝區(qū)分開,如果想要做出一件優(yōu)秀的桃雕作品,手工藝人都需要對核桃的本身的肌理、色澤、材質進行思考,也只有這樣設計出的作品才能大方自然,獨具特色。這種根據不同的創(chuàng)作載體素材來進行的“因材施藝”,在某種方面上來講,需要手工藝人運用自由大膽的想象與創(chuàng)作靈感去進行創(chuàng)作,在每一個具有獨特紋理的桃核上去組織自己的設計語言,構成表現力豐富并且獨一無二無法復制的云渡桃雕作品。
核雕流行于民間,因為不同的審美意識以及地區(qū)經濟文化的差異,中國的核雕分為南北兩派。不同的載體素材以及表現手法的區(qū)別,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桃雕風格和形式。而蘇州光福核雕與宿遷云渡桃雕恰恰可以被當作南北兩派的代表,云渡桃雕質樸粗獷與精細的光福核雕有著明顯的藝術風格區(qū)別,云渡桃雕在風格上屬于北派核雕,北派核雕雕刻載體大多是桃核,光福則以“烏欖”果核為材料。
以桃核作為核雕載體,不僅具有觀賞及裝飾功能還有驅邪避災特殊的精神內涵。這些象征性的特殊意義不僅反映了人類在精神世界中尋找溝通自然的途徑與能力,更是人類與自然的紐帶和橋梁。
云渡桃雕作為宿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云渡桃雕手工藝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保護的一種付諸實踐的措施。胡曉歡在《從舟山到云渡―― 蘇州光福核雕與宿遷云渡桃雕比較》說道:“傳統(tǒng)民俗的活態(tài)延續(xù),文化遺產教育的普及,以及開發(fā)傳統(tǒng)文化衍生品、加大市場流動宣傳,三者是相輔相成的。”
二、云渡桃雕工藝承傳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難以適應城市化的審美進程
云渡桃雕工藝自從出現到現在,代代相傳。隨著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日益精細產品化的使用和流通而帶來的文化價值觀念、審美觀念的變化,云渡桃雕在進行工藝內容的創(chuàng)新及市場引導消費方面存在著很多不足。
早在2004年左右,泗陽縣對云渡村里從事粗雕制作的人進行普查,調查顯示云渡村最少有300多人從事粗雕制作,由于只是粗加工,產量要求比較大,產品價格也不是很高,所以在后來的幾年時間里,村里人大多仍然從事粗雕,僅僅少數人從事些許精雕,幾乎家家戶戶都傾向于進行粗雕商品生產,每隔一段時間就向有需求的外省發(fā)貨,每次的數量都可以到達數萬個,而且供不應求。
粗雕工藝簡單,但是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標準的手工藝人都是從事精雕的制作。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不斷提高改變。從事云渡桃雕的手工藝人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在很多方面都不利于新品的研發(fā)傳承和創(chuàng)新,因此云渡桃雕內容創(chuàng)新方面多少都受到了制約。
以往簡單的粗加工,單單追求數量的粗雕制作已經難以在現在的市場繼續(xù)存續(xù)下去。隨著銷路變窄的影響,桃雕所獲得的經濟收益也進一步減少,從而使很多粗雕制作人放棄粗雕制作或進而深入內容繁雜精細的精雕制作,在不斷進行創(chuàng)作中去提高素材內容上的與時俱進并適應城市化的審美。
(二)缺乏統(tǒng)一的政策指導和行業(yè)協會的統(tǒng)籌
泗陽縣政府部門對云渡桃雕的保護和傳承已經做出了大量工作。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地被各級政府重視,當地政府在對云渡桃雕工藝傳承保護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改變,并且出臺了專門的云渡桃雕工藝保護措施。當地的教育部門以前也曾在一些學校中開設桃雕課程,傳授一些簡單的桃雕造型設計、相關的制作步驟和基礎的相關理論。學校請云渡桃雕傳承人去學校上課,一星期兩節(jié)課,僅僅只有數十元的酬金。不僅如此,校方還覺得酬金過多,所以時間不長這些計劃便失敗了,后來類似的培訓班也同樣由于經費不足結束。從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對云渡桃雕工藝的認知還是有不足的地方并且政府的統(tǒng)籌工作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云渡村的村民在市場上也缺乏統(tǒng)一的認識,村民們?yōu)榱烁髯缘纳唐妨魍ǜ傁鄩簝r,從而使云渡桃雕工藝品原本就缺乏良好市場秩序的情況變得更糟。
如果沒有相關協會的指導,云渡桃雕工藝的現狀依舊會持續(xù)下去,并且會愈演愈烈。另外政府大力推動更多的人去學習云渡桃雕手工藝,那么學成后東西的銷路在哪里,這些制約的原因都不是通過單一個人可以解決的。而這些制約原因都促使云渡桃雕工藝走到了無人可學的尷尬地步。
(三)過分重視經濟利益,相對忽視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云渡桃雕工藝的傳承,最重要的是“人”這一關鍵的元素。早在2004年,云渡村大約至少有300人從事云渡桃雕手工藝產品的制作,手工藝人在外面打工的收益和在家制作桃雕的收益差不多,好多外出打工的人都選擇回來從事云渡桃雕工藝品的制作。但是隨后五六年,云渡桃雕工藝品的銷路受損后,村民獲得的經濟收益大減,大部分人都放棄了云渡桃雕的制作,只剩下少數的幾人堅持了下來。許多人沒有看到云渡桃雕工藝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價值,這是云渡桃雕凝結在核桃中幾百年的文化結晶,是我們在未來能夠汲取養(yǎng)分的肥沃結實的“土地”,如果我們連這塊“土地”都守不住,那么未來“中國的”技藝將何去何從!
所以,我們眼光可以從遙遠的未來視角收回,歷史為我們所積淀的大量財富都值得我們去深探,而不是局限地把我們的視角只停留在未來、過去、現在中的某一點。不論時代怎么變化,我們都不能忘記我們的初心,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和面對一切困難堅強的后盾。
三、云渡桃雕工藝承傳和開發(fā)的思考
(一)云渡桃雕工藝創(chuàng)新的思考
1.尊古但不重古,尊古但不摹古
云渡桃雕傳統(tǒng)手工藝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城市化與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精細產品的使用及流通帶來的文化價值觀念、審美觀念的提高,如果還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制作工藝簡單的粗雕,那么在當前的社會市場里一定會障礙重重。所以如何在原有的基礎上去思考和探索云渡桃雕傳統(tǒng)手工藝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就顯得至關重要。
筆者認為,尊重傳統(tǒng)并不等于去模仿傳統(tǒng)的每一步。我們既要尊重傳統(tǒng)又要擺脫傳統(tǒng)的舊形式,可能云渡桃雕工藝的未來不在前方,但是縱觀世界設計史,沒有一個能夠擺脫現代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影響,不論是大到世界歷史的發(fā)展潮流、小到人們的生活方式,無一不受到世界經濟影響發(fā)展,都被推動著飛速發(fā)展。所以云渡桃雕手工藝人之間需要集思廣益,不斷探索新的元素、題材、形式與新技術、新思想、新時代結合的可能。
故宮博物院已經是近百歲的“老人”,但是博物院里面的“故宮人”從未停止對自身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他們積極地把故宮文化元素中的精髓提取和重組,使其適應當代人的審美眼光,觀眾能夠通過文創(chuàng)以最簡捷的方式觸摸到故宮文化。云渡桃雕工藝的探索何嘗不是另一種值得我們去探索的、體會的“新傳統(tǒng)”。我們可以掌握云渡桃雕工藝后去抽象出云渡桃雕工藝最本質的屬性,進而使云渡桃雕工藝制品與現代社會相接軌、賦予其當代的審美與意義、開辟新的思維領域。
除此之外云渡桃雕工藝的傳承依然還是在小范圍、小眾人群中傳播,在大眾范圍的傳播力度不夠。其中一個原因源于云渡桃雕工藝的藝人們忽視云渡桃雕的包裝設計。
Kama Sutra成人用品,以往只能是街頭巷尾的成人用品小店中出售的產品,設計師從印度工藝品、紡織品中尋求靈感并將其運用到瓶子、罐子的飾帶上,漸漸使成人用品進入到主流禮品市場。由于大多數人在購買成人用品時,或多或少會存在不舒服的感覺,但是經過包裝的創(chuàng)新消除了人們心理上的潛在排斥,讓人們感覺像是在買一個藝術品。相類似的還有iPhone的設計等。云渡桃雕包裝和傳承發(fā)展中是否可以通過上面的案例改變以往的定位,在禮品、商品中推動其發(fā)展,并且如果運用得當的話,可以大大促進云渡桃雕的推廣和發(fā)展。如果要使云渡桃雕工藝制品能夠長期較好的流通,也同樣需要對包裝進行再設計,提升包裝設計的審美情趣,使其符合時代的審美,從而促進云渡桃雕的宣傳及推廣。
2.推動云渡桃雕手工藝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可以通過宣傳講座方式去傳授相關的基礎美術美學思想,激勵云渡桃雕手工藝人學習基礎的美學知識,把他們積累的實踐知識和理論知識相結合。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相關歷史背景和美學基礎知識上。只有在熟練地掌握理論的基礎上,我們才有能力去完善我們的實踐、指導我們的實踐。反之亦然,如果想獲得正確的理論知識那就必須去不斷地實踐來完善我們的理論。所以我們想要把云渡桃雕工藝的傳承做好,就需要我們云渡桃雕手工藝人們去努力完善自己所需要的、所不足的地方,推動云渡桃雕工藝在傳承中更上一層臺階,朝著更好,更完善的方向發(fā)展。
3.切磋中促傳承,傳承中推創(chuàng)新
目前云渡桃雕工藝的傳承人都是組織各自的“獨立隊”,每個云渡桃雕手工藝人他們都在某個方面有獨特的優(yōu)勢或特點,但是他們很少在工藝上、思想上、技術上、材料方法上進行探討交流。這樣就會使云渡桃雕工藝的傳承受到制約,不利于云渡桃雕工藝的傳承。
政府或者有關協會能夠多組織云渡桃雕制作工藝相關比賽,鍛煉從事云渡桃雕工藝工作者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開闊眼界并通過這些比賽讓從業(yè)者們能夠碰撞出思想上的火花,在切磋中推動云渡桃雕工藝的傳承,從傳承中促進云渡桃雕手工藝的創(chuàng)新。從而生產出更多好的、符合時代審美的優(yōu)秀作品。
創(chuàng)新和傳承這對范疇不是一先一后的關系,是互相推動的關系。繼承是手段,創(chuàng)新是目的,在繼承的同時,把眼光放到創(chuàng)新中,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總結梳理以往經驗。把云渡桃雕工藝中包含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繼承發(fā)揚是我們需要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斷思考的。
(二)云渡桃雕工藝傳承政策保護的思考
1.建立“以人為本”的傳承獎勵政策
通過上文的描寫,可以發(fā)現云渡桃雕工藝在政府的重視和保護下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但是當前的云渡桃雕手工藝的傳承路徑依舊是不夠完善,并且所處的環(huán)境也不是很樂觀。盡管到現在還沒有到失傳或云渡桃雕藝術消失的境地, 卻給了僅有的幾位云渡桃雕工藝傳人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筆者認為,在云渡桃雕工藝的傳承過程中,“人”是最關鍵的因素。云渡桃雕工藝原本就是源自人民的勞動結晶,源自于民間。經過人們的手反復打磨才趨于完美的。那么,在它的傳承中最需要去考慮的便是“人”這一要素。
盡管機器、技術所帶來的工業(yè)化流水線生產可以和人們手工做出的云渡桃雕工藝制品外表上一模一樣。但是其中所包含的人類凝結在其中的人類勞作價值是不同的。傳承云渡桃雕工藝不是通過冰冷的工具去傳承,而是要經過人們本身思考過、探索過再傳承。只有這樣在取其精華后,也就是所謂的“加溫”后,讓云渡桃雕工藝帶著溫度去傳承,這樣的以人為本建立起的云渡桃雕工藝保護體系傳承才是最切實有效的,也是最容易讓人接受的。
可以對學徒工作室中云渡桃雕工藝學徒們給予經濟補貼等措施來解決學徒們的生活經濟問題,因為大部分的學徒都是沒有經濟上的支持。政府建議是“由師傅帶徒弟,學成再回饋師傅”的方式,但是這個提議存在很多不足。很少有人能夠堅持到學成,經濟條件不允許也是缺少學徒的重要原因。通過對經濟困難學徒在經濟上進行補貼和改善,筆者認為這樣會使招收學徒困難的問題有所改善,能夠讓他們在相對較好的環(huán)境中“傳藝”,使學徒們成為“為藝傳藝”的云渡桃雕工藝繼承人。
2.構建系統(tǒng)的云渡桃雕工藝保護體系
宿遷云渡桃雕工藝是作為宿遷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受到大眾的關注。
相比較來說,蘇州的舟山核雕早以形成產業(yè)化的規(guī)模。顏晶提到“云渡桃雕短期內不可能像光福核雕那樣形成產業(yè)化的規(guī)模。”[顏晶.云渡桃雕的工藝、傳承和開發(fā)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3(04)]舟山村的桃雕從業(yè)人具不完全統(tǒng)計有上千人的規(guī)模,舟山的核雕產業(yè)不僅成立核雕行業(yè)協會并且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并被列為是蘇州市“十二五”文化產重點支持項目、打造全國最大的工藝品集散地和工藝美術產業(yè)鏈平臺。
當下宿遷云渡桃雕工藝應該向蘇州的舟山核雕借鑒與學習,學習蘇州舟山核雕發(fā)展模式相關方面的措施,完善云渡桃雕自己的產業(yè)鏈和協會保護體系,建立云渡桃雕工藝相關的展覽,保障從事云渡桃雕工藝人員切身的經濟利益。也只有搭建這樣一個相對比較好的大環(huán)境,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才能使云渡桃雕工藝的發(fā)展和傳承井井有條,有條不紊。筆者相信,云渡桃雕工藝所面臨的無人學的狀況,在政府構建系統(tǒng)的保護體系下,也會慢慢得到解決。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fā)展,為以后的云渡桃雕工藝發(fā)展奠定基礎。
(三)云渡桃雕工藝承傳模式探索
1.利用當地教育資源把云渡桃雕工藝納入教育體系
中國傳統(tǒng)工藝外表上看似繁榮,真正了解之后,即使有政府的財政和政策支持,云渡桃雕工藝的繼承和發(fā)展也是困難重重。
學校可以開設相關云渡桃雕工藝的專門課程。根據100份調查問卷統(tǒng)計,92%的學生對云渡桃雕工藝感興趣。如果學校開設云渡桃雕課程,有81%的學生愿意把云渡桃雕當做自己的選修課。當地教育部門可以嘗試將云渡桃雕工藝納入到教育體系中,云渡桃雕傳統(tǒng)手工藝是一項極具藝術價值的藝術,需要想象、創(chuàng)造力以及動手能力的民間藝術。各個學校的美育課程如果能夠利用教育資源推動,會極大促進云渡桃雕工藝的繼承和發(fā)展,對云渡桃雕工藝的傳承保護作用也將是巨大的。
傳承云渡桃雕工藝并不是傳承一個技能,而是學習云渡桃雕工藝的美學精髓和思想。通過讓學生對云渡桃雕工藝了解和學習,掌握基本的藝術技能,培養(yǎng)捕捉事物本質的洞察能力和感覺能力。通過云渡桃雕工藝的課程學習還可以學到除云渡桃雕工藝本身以外的耐心、樂觀、尊重、堅持等品質,既獲得學習的興趣、開闊他們的眼界,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因此,當地的學校如果能夠通過多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徑,深入挖掘和探索宿遷云渡桃雕手工藝的教育資源,那么在傳授學生們云渡桃雕工藝的課程中,學生們就會進一步了解到云渡桃雕工藝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繼承中的重要性。
2.利用新媒體培養(yǎng)人們對云渡桃雕工藝的興趣
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所帶來的的技術進步正在不斷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隨著多媒體應用的發(fā)展,類似抖音、B站等網絡渠道也變成了新時代人們思考和發(fā)言的“論壇”。另一方面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變快,工作負擔、生活壓力等原因導致人們很少有時間去參觀博物館、展覽館。更多的人希望通過電視、報紙雜志等方式來了解、學習外面的世界。
新技術改變人類的視野和能力維度,調整觀看世界的方式。當地學校和政府可以通過電視、手機、電腦網絡等媒體加大對云渡桃雕工藝的宣傳力度;將云渡桃雕工藝的傳承人制作的全過程拍攝制作成紀錄片,在電腦、手機等媒體上進行宣傳播放。這樣會在不知不覺的下意識領域中使人們看待云渡桃雕的眼光和興趣都產生改變。
時代的發(fā)展促使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地轉變,云渡桃雕工藝的承傳路徑也不僅僅還是在一味地守舊,傳承需要去探索與時代的新可能,讓“舊”的去容納“新”的。通過很多文章的閱讀和筆者的思考過后,發(fā)現云渡桃雕工藝此刻并不是最需要考慮傳承,而是應先去思考其中的第一步“承”。云渡桃雕工藝在現代商業(yè)社會發(fā)展中,去怎么“承”是第一步,如果第一步錯了,那方向也就出現了偏離。方向是成功的前提,強調“承”方面的路徑應該先于“傳”,承與傳的這對范疇中,“承”是手段,“傳”是目的。
3.保存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與文化價值
云渡桃雕工藝傳承需要我們明確我們要繼承和傳承的內容是什么,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顆寶貴明珠。不論是傳統(tǒng)工藝還是傳統(tǒng)手工藝產品,原汁原味才是被大眾所追捧的,如果是工業(yè)化流水線生產出來的那么就失去其本來的意義精華。云渡桃雕工藝在傳承和發(fā)展過程中應該強調傳統(tǒng)手工藝制作人的思想、情感所賦予作品的藝術價值,這樣的作品是有溫度的。
綜合上述提到的,云渡桃雕工藝要時刻保留其獨有的古典美學韻味和精髓。不能只注重云渡桃雕的經濟利益,要把繼承和發(fā)揚云渡桃雕工藝看成是我們新一代人的責任和擔當。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是各不相同的,如何去保護和維持文化的多樣性,對本土民間藝術產生更多的認同感,這些都是云渡桃雕傳承發(fā)揚的道路上必須要考慮的。也只有當云渡桃雕工藝發(fā)展走向足夠明確,才能在發(fā)展中可持續(xù)的穩(wěn)步前行。
當下我們對待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需要從人們的認識出發(fā)。《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里提到“中華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EB/OL].[2005-12-2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 content_185117.htm]作為時代的接班人,我們要把歷代前輩所傾注心血的精髓勇敢有擔當地繼承下來,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云渡桃雕工藝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一代人心中的記憶或者停留在書本上的一個名詞、一張老舊的照片,最后變成被大眾遺忘的歷史文物。這些都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 。現在的我們能夠在借鑒中國傳統(tǒng)美學精髓,辯證思想等基礎上,站在一個能夠觀察過去、現在、未來的立足點,把握現在,為宿遷云渡桃雕工藝提供一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舞臺。
四、結語
傳統(tǒng)工藝制品因為經過人們反復地打磨,造型趨于完美,看似小小的桃核卻能包含數代云渡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云渡桃雕工藝不僅是人們物質生產勞動的抽象表現,更是對云渡人精神世界的一種具體體現,體現云渡人的民風習俗和質樸的率真之美。
云渡桃雕工藝的發(fā)展繼承的條件離不開地理環(huán)境、民俗等多方面,自古以來,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的通常都用桃來代表長壽、吉祥,在蘇北地區(qū)至今仍然有孩子剛出生需要在夜間行走時,通常都會攜帶桃樹枝來辟邪。他們大多相信桃樹枝可以辟邪、保佑事情順利,云渡桃雕在他們的心中是美好心靈上的抽象具化物。
云渡桃雕工藝的工序復雜,需要依靠手工藝人長久的實踐勞動經驗和對桃核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創(chuàng)造力。對事物的感受力不足,或者制作不夠細微精致就很難實現想要的效果,既要能夠迅速簡潔地概括事物的形象還需要能夠對點線面元素把握及運用,這些對手工藝人來說都是一個挑戰(zhàn)。云渡桃雕工藝的發(fā)展和繼承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努力的。不過,我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云渡桃雕會被我們大家所熟知,會有更多更好的云渡桃雕工藝制品出現在我們的目光所及之處。本文只是對云渡桃雕工藝承傳路徑的初探,是一個開始,如何進一步讓云渡桃雕更好地傳承下去,等待我們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潘嘉來.中國傳統(tǒng)核雕[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2] 蔡倩.江蘇云渡核雕藝術研究[J].民族藝術,2010.
[3] 泗陽縣志編纂委員會.泗陽縣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4] 許正龍.雕塑概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5] 胡曉歡.云渡桃雕藝術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3.
[6] 張士閃.淺鄉(xiāng)間藝術的文化解讀[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
[7] 泗陽縣志編纂委員會.桃源縣志(康熙,乾隆版合訂本)[M].
[8] 顏晶.云渡桃雕的工藝、傳承和開發(fā)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3.
[9] 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10] 高星.中國鄉(xiāng)土手工藝[M]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1] 蘭青.民間藝術瑰寶? 地戲[J].楚天主人,2011.
[12] 劉曉路.民間雕刻[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
[13] 湯道言.桃源古縣訪桃雕? 泗陽縣桃雕之鄉(xiāng)采訪札記[J].江蘇地方志,1998.
[14] 陳瑩石.“非遺”進課堂不等于找到傳承人[N].新華日報,2010.
[15] 付小彥.云渡桃雕[M].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16] 尹秀鳳.實用民間剪紙藝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17] 王會瑩.商品化趨勢下的民間藝術現存狀態(tài)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7.
[18] 牟延林、譚宏、劉壯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9] 左漢中.中國民間藝術造型[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
[20] Jennifer Richinelli;Teaching the art of stone carving[J];Stone World;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