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惠,龍建佑,騰躍民
(1.廣東職業技術學院 服裝系,廣東 佛山 528041;2.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上海 200093)
2016年,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近年來,全國高等院校都在積極進行理論探索和教學實踐,相關研究及課程思政新教學模式層出不窮。
不同于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方面,潛移默化地實現立德樹人。“服裝生產管理”是一門技術性與理論性緊密結合、實踐性強的課程,應將思政元素融入整個教學過程,實現教書育人的有機融合,奠定專業基礎和思想基礎,為服裝行業培養會設計、懂技術、能管理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通過多年研究,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形成了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同向同行的“課中課”教學模式。該成果實現了在課程思政這一領域的歷史性突破,獲得了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為了進一步推廣經驗,深化“課中課”的后續研究,進而向全國輻射溢出效應,上海高職高專文化素養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和上海版專高教研究所面向全國推出了該國家教學成果獎的應用推廣工程[2]。
“三寓三式”聚焦課程育人、實踐育人和文化育人,將“三元”(思政道德、人文素養、職業操守)融入知識技能培養環節,打通顯性知識技能培養與隱性素養培育相互促進的通道。
“三寓三式”中的“三寓”包括“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樂”的教學手段。理論認為課程思政是專業課和德育課的融合,需要同時遵循專業課程和德育課程的教學規律,按照相應的“法”實施教學,“三寓”則是“法”的具體體現。“寓道于教”強調社會價值與職業技術的融合,既要教會學生技術,也要讓學生思考技能對于社會的價值,實現思政教育強化、職業素養培育和職業技能提高的“三促進效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師不能再只用一套道德標準,而是引導學生對各種道德規范進行分析比較,自主、合理地選擇真正符合時代要求或個人所應確立的道德價值,做到“寓德于教”。“寓教于樂”則是從學生角度出發,挖掘學生的興趣點,在教學中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高職院校專業課的課程思政通過“三式”的多元路徑實現德、智、技的共同提高,“三式”指的是“畫龍點睛式、元素化合式、專題嵌入式”。“畫龍點睛”教學方式是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要點以“點睛”的方式融入專業課的知識點和技能點中。“專題嵌入”教學方式是將思政以專題的方式嵌入原有教學結構中,在保證原有教學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專業課程的理解。“元素化合”教學方式是將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思政要點3種不同的教學元素進行化合,產生合而為一的效果[3]。
“三寓三式”聚焦教學手段及德、智、技的融合路徑,構建了各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改革的模式和標準。
作為廣東辦學規模最大的服裝專業,目前,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服裝系的在校人數為2 600人。“服裝生產管理”課程經過多年的發展,既有校企合作的基礎,也有社會服務的教學成果,但在課程思政領域仍面臨一些困境。目前,“服裝生產管理”課程僅在教學內容中穿插一些思政案例,沒有實現真正的融合。借鑒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獨具創意的“課中課”思政教育改革經驗,打破“服裝生產管理”課程與思政課程的“育人壁壘”,鏈接課程間的育人原點,構建專業課與思政理論課程相融通的立體。
在“課中課”理論的指導下,分析服裝生產管理對應的崗位群,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引領,將其滲透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中,重構課程體系。深掘課程中的各類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形成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協同效應,建立思政課價值引領、綜合素養課以文化人、專業課潤物無聲的立體化育人體系,建立一整套全過程、全員、全方位的整體協同教學體系,最終實現學校各部門齊抓共管、學校所有教師共同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態化和制度化教育體系。
2.2.1 課程總體設計
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采用“三線互嵌式”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即產教融通“學校-基地-企業”,緊密連接市場和工作崗位。“服裝生產管理與質量控制”為專業核心課,共48課時。課程以崗位工作任務為載體整合教學內容(表1),將課程分為3個學習情境:針織服裝生產管理與質量控制、梭織服裝生產管理與質量控制、特種服裝生產管理與質量控制。從基礎的工藝管理到綜合管理,再到系統管理,對學生的職業能力要求相應提高。

表1 “服裝生產管理”48課時教學內容
以學習情境三為例,結合“三寓三式”,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
(1)教學內容。選擇代表性工作任務開展教學,在培養學生技能的同時,也適合開展思政教育。受疫情影響,2020年,許多服裝企業被迫轉產口罩和防護服,甚至家電、汽車制造企業也參與其中。如何順利轉型、高效率地組織生產,成為這些企業所面臨的難題。
結合疫情情況,以“制作防護服生產作業指導書”為主線,以崗位工作任務為載體整合教學內容,以實際工作過程為脈絡展開教學,訓練學生編制各類生產文件的能力、設計生產流水線及生產組織安排的能力。結合專業職業素養,講述疫情故事,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寓道于教。
(2)教學策略。將課程的教學活動分解設計成若干項目,創設相應的工作情境,通過情境創設、仿真模擬、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梳理凝練合作企業崗位的核心任務,采用任務驅動法,通過真實任務增強學生對于職業的體驗感和認同感,使學生的知識鏈在課堂情境中也得以有效延伸,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輕松有趣的教學中,學生從思想上認同德育理論,寓教于樂。
(3)教學評價。結合課程特點,構建三維綜合評價體系。教學效果的評價采取即過程評價、學生小組互評、技能考核評價相結合,任課教師與企業兼職導師共同參與的方式,并從知識、技能、素養3個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
在教學評價中,不再采用單一的評價標準,通過動態、多維評價體系,引導學生建立技術標準和正確的道德規范,寓德于教。
2.2.2 “三寓三式”的課程思政實施舉例
以情境三中第七次課程“組織單件流水線”為例,運用“三寓三式”理論實施課程思政(表2)。
首先,根據崗位工作任務,將課程分為4個知識技能點:單件流概念、單件流應用、節拍、單件流水線組織。單件流的概念起源于日本,并在西方國家發展成熟,我國發展相對較晚。但是在疫情中,我國防護服的生產數量和生產質量卻占據了世界的前列。“畫龍點睛”的教學方式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選擇疫情中其他企業響應國家“疫情就是命令”的政策、積極轉型生產防護服的案例,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提煉兩個常見情境。
情境一:根據日訂單量確定需要招聘的工人人數。以非服裝企業想要轉型生產防護服時如何開展工作以及需要招聘多少工人、購買多少機器為切入點,將流水線組織的技能點與育人元素相結合,同時融入愛國主義、愛崗敬業和精益求精的思政要點,體現了課程思政“元素化合”教學方式的效果。
情景二:根據已有的人數分配任務量。服裝加工企業在海外訂單量減少的情況下,如何在不減少員工數量的前提下進行均衡生產。結合疫情案例,將推進復工復產的國家政策融入教學中,根據“專題嵌入”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最后,根據教學內容,提煉課程思政要點,并在教學中融入“三式”,形成課程思政融合實施表。

表2 課程思政融合實施
2.2.3 課程思政實施成效
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學會了編制防護服生產作業指導書,二月份協同企業編制發布《醫用防護服標準工藝文件》[4],助力企業復工復產。部分學生參加服裝行業認可的GST初級工程師等級認證考試,并順利拿到證書。
企業和學生反饋專業能力和職業綜合素質得到全面鍛煉,教學過程中強化了學生的標準化管理意識,培養了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愛國主義情懷和愛崗敬業的精神,達成素質目標[5]。
隨著數字化大規模個性服裝定制和智能化生產體系的推進,對懂技術、會管理的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服裝生產管理”在系統化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只有將專業知識與立德樹人有機結合,才能實現育人的目標。課程思政是一項復雜性的系統工程,運用“三寓三式”理論審視本質內涵的基礎,理順各個教育要素之間的關系,形成體系教育力量。